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4827发布日期:2019-08-13 19:1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后围内板为车身覆盖件的一种,位于后备箱的后侧,采用拉压延模具冲压制成,其防碰撞性能较差,属于易损件。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汽车的安全性能首先体现在其防撞性能上,尤其是汽车的头部和尾部都会加装防撞钢梁。

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后围内部防撞性能较差,仅能够对后备箱起到基础的保护功能,为了提升汽车的尾部的防撞性能,可以从后围内板的结构上做适当的改变,进而增强汽车的防碰撞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具备可以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减轻碰撞对汽车的影响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后围内部防撞性能较差,仅能够对后备箱起到基础的保护功能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减轻碰撞对汽车的影响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包括后围内板本体,所述后围内板本体的中部设置有多个吸能凹槽,所述后围内板上还固定连接有主防撞机构和位于主防撞机构两侧的次防撞机构,所述主防撞机构包括第一防撞板和挡板,所述第一防撞板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在后围内板主体上,所述第一螺栓的螺纹端依次贯穿第一防撞板和后围内板本体,并延伸至吸能凹槽的内部,所述挡板焊接在吸能凹槽的内部,且与第一螺栓相对应;所述次防撞机构包括第二防撞板和吸能管,所述吸能管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二防撞板和后围内板主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栓的外侧套接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位于第一防撞板和后围内板主体之间,相邻两个所述吸能凹槽之间设置有弹性吸能机构,所述弹性吸能机构位于第一防撞板和后围内板本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本体靠近第一防撞板的一侧固定焊接有多个倒“v”形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本体上设置有多个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后围内板主体之间共同固定焊接有多个加强肋。

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两端均设置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与第二螺栓相对应,所述管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组交错设置的开口槽。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吸能机构包括焊接部、弯折部和弧形部,所述焊接部的顶端与弯折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的顶端与弧形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焊接部、弯折部和弧形部为一体成型,所述弧形部的顶端与第一防撞板相抵,所述焊接部的底端与后围内板本体固定焊接,所述弯折部包括首尾相连接的多个“v”形板。

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管、第一防撞板和第二防撞板的材质均为镁铝合金。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本体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减重槽,所述第一防撞板和第二防撞板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二减重槽和第三减重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撞板靠近第二防撞板的一侧铰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防撞板靠近第一防撞板的一侧铰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靠近的一端铰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吸能弹簧。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通过设置带有第一防撞板的主防撞机构和带有第二防撞板和吸能管的次防撞机构,可以在发生碰撞时,由第一防撞板、第二防撞板和吸能管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进而减轻碰撞对车身的影响,而在第一防撞板和后围内板本体之间设置倒“v”形加强板和弹性吸能机构,可以增强防碰撞效果,吸能管上设置的开口槽,可以促进吸能管受力变形,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通过以上吸收碰撞能量的结构的设置,可以大大增强本装置的防碰撞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第一种实施例的的后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第一种实施例的图2中的a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第一种实施例的图2中的b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第一种实施例的吸能管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中:1后围内板本体、2吸能凹槽、3第一防撞板、4挡板、5第二防撞板、6吸能管、7减震弹簧、8弹性吸能机构、9倒“v”形加强板、10折弯部、11加强肋、12管体、13螺纹部、14开口槽、15焊接部、16弯折部、17弧形部、18第一减重槽、19第二减重槽、20第三减重槽、21第一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23吸能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5,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包括后围内板本体1,所述后围内板本体1的中部设置有多个吸能凹槽2,所述后围内板1上还固定连接有主防撞机构和位于主防撞机构两侧的次防撞机构,所述主防撞机构包括第一防撞板3和挡板4,所述第一防撞板3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在后围内板主体1上,所述第一螺栓的螺纹端依次贯穿第一防撞板3和后围内板本体1,并延伸至吸能凹槽2的内部,所述挡板4焊接在吸能凹槽2的内部,且与第一螺栓相对应,第一防撞板3可以在碰撞发生时,为后围内板本体1提供防护作用,且第一防撞板3可以通过发生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减轻碰撞对车身的影响;所述次防撞机构包括第二防撞板5和吸能管6,所述吸能管6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二防撞板5和后围内板主体1固定连接,第二防撞板5和吸能管6都可以发生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减轻碰撞对车身的影响。

所述第一螺栓的外侧套接有减震弹簧7,所述减震弹簧7位于第一防撞板3和后围内板主体1之间,相邻两个所述吸能凹槽2之间设置有弹性吸能机构8,所述弹性吸能机构8位于第一防撞板3和后围内板本体1之间,弹性吸能机构机构8可以在发生碰撞挤压时产生变形,进而吸收碰撞能量。

所述后围内板本体1靠近第一防撞板3的一侧固定焊接有多个倒“v”形加强板9,在第一防撞板3受到撞击变形时,倒“v”形加强板9与第一防撞板3接触后可以促进第一防撞板3的变形,而第一防撞板3的变形会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可以增强整体的防碰撞效果。

所述后围内板本体1上设置有多个折弯部10,所述与后围内板主体1之间共同固定焊接有多个加强肋11,加强肋11的作用是增强与折弯部10结合处的结构强度,避免变形过大导致后围内板本体1对后备箱或车梁产生不良的影响。

所述吸能管6包括管体12,所述管体12的两端均设置有螺纹部13,所述螺纹部13与第二螺栓相对应,所述管体1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组交错设置的开口槽14。

所述弹性吸能机构8包括焊接部15、弯折部16和弧形部17,所述焊接部15的顶端与弯折部16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16的顶端与弧形部17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焊接部15、弯折部16和弧形部17为一体成型,所述弧形部17的顶端与第一防撞板3相抵,所述焊接部15的底端与后围内板本体1固定焊接,所述弯折部16包括首尾相连接的多个“v”形板。

所述吸能管6、第一防撞板3和第二防撞板5的材质均为镁铝合金,镁铝合金重量轻且结构强度高。

实施例2

请参阅图6,一种防碰撞能力好的汽车后围内板,包括后围内板本体1,所述后围内板本体1的中部设置有多个吸能凹槽2,所述后围内板1上还固定连接有主防撞机构和位于主防撞机构两侧的次防撞机构,所述主防撞机构包括第一防撞板3和挡板4,所述第一防撞板3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在后围内板主体1上,所述第一螺栓的螺纹端依次贯穿第一防撞板3和后围内板本体1,并延伸至吸能凹槽2的内部,所述挡板4焊接在吸能凹槽2的内部,且与第一螺栓相对应;所述次防撞机构包括第二防撞板5和吸能管6,所述吸能管6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二防撞板5和后围内板主体1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螺栓的外侧套接有减震弹簧7,所述减震弹簧7位于第一防撞板3和后围内板主体1之间,相邻两个所述吸能凹槽2之间设置有弹性吸能机构8,所述弹性吸能机构8位于第一防撞板3和后围内板本体1之间。

所述后围内板本体1靠近第一防撞板3的一侧固定焊接有多个倒“v”形加强板9。

所述后围内板本体1上设置有多个折弯部10,所述折弯部10与后围内板主体1之间共同固定焊接有多个加强肋11。

所述吸能管6包括管体12,所述管体12的两端均设置有螺纹部13,所述螺纹部13与第二螺栓相对应,所述管体1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组交错设置的开口槽14。

所述弹性吸能机构8包括焊接部15、弯折部16和弧形部17,所述焊接部15的顶端与弯折部16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16的顶端与弧形部17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焊接部15、弯折部16和弧形部17为一体成型,所述弧形部17的顶端与第一防撞板3相抵,所述焊接部15的底端与后围内板本体1固定焊接,所述弯折部16包括首尾相连接的多个“v”形板。

所述吸能管6、第一防撞板3和第二防撞板5的材质均为镁铝合金。

所述后围内板本体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减重槽18,所述第一防撞板3和第二防撞板5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二减重槽19和第三减重槽20。

所述第一防撞板3靠近第二防撞板5的一侧铰接有第一连接杆21,所述第二防撞板5靠近第一防撞板3的一侧铰接有第二连接杆22,所述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相靠近的一端铰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吸能弹簧2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后围内板本体1、第一防撞板3和第二防撞板5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减重槽18、第二减重槽19和第三减重槽20,第一防撞板3靠近第二防撞板5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杆21、第二连接杆22和吸能弹簧23,其中第一减重槽18、第二减重槽19和第三减重槽20可以减轻后围内板的整体重量,有利于汽车减重,而第一连接杆21、第二连接杆22和吸能弹簧23的设置可以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进一步的吸收能量,在主防撞机构受到撞击时,将撞击能量传递一部分至次防撞机构,相应的次防撞机构受到撞击时,可以将撞击能量传递一部分至主防撞机构,提高整体的防碰撞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带有第一防撞板3的主防撞机构和带有第二防撞板5和吸能管6的次防撞机构,可以在发生碰撞时,由第一防撞板3、第二防撞板5和吸能管6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进而减轻碰撞对车身的影响,而在第一防撞板3和后围内板本体1之间设置倒“v”形加强板9和弹性吸能机构8,可以增强防碰撞效果,吸能管6上设置的开口槽14,可以促进吸能管6受力变形,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通过以上吸收碰撞能量的结构的设置,可以大大增强本装置的防碰撞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