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装配线的移动运载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90061发布日期:2020-09-23 00:5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用于汽车装配线的移动运载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装配生产线辅助用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移动运载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装配线是人和机器的有效组合,最充分体现设备的灵活性,它将输送系统、随行夹具和在线专机、测设备有机的组合,以满足汽车零件的装配要求。汽车装配流水线的传输方式有同步传输的/(强制式)也可以是非同步传输/(柔性式),根据配置的选择,实现汽车零件手工装配或半自动装配。装配线在汽车的批量生产中不可或缺。

在汽车车间生产装配线上,由于装配的零件数量较多,然而部分车间大多采用人力将零件从储存间搬运至生产线处,费时费力,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移动运载机构,其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工人手动将零件搬运至生产时处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移动运载机构,包括底架、设置在底架上的升降架以及设置在升降架上的容纳框,所述容纳框与升降架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所述底架上设有用于支撑容纳框的支撑组件,所述底架远离升降架的一侧设有若干个移动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需要搬运零件时,通过连接组件,将容纳框安装在升降架上,再将零件放入容纳框内,同时通过支撑组件支撑容纳框,再利用移动轮,最后推动容纳框,从而可以顺利带动零件移动,以此代替工人手动将零件从储存间搬运至生产线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架包括若干个设置在底架上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壁上且沿其高度方向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若干个定位孔,若干个所述定位孔沿固定杆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上且沿固定杆的高度方向均设有缺口;

所述容纳腔内滑移连接有滑移杆,所述滑移杆的侧壁上且沿其宽度方向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开口朝向缺口的一侧,所述滑槽的相对两槽壁上均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轴线与定位孔的轴线共线;

所述滑槽的中部设有分隔块,所述分隔块的相背离两侧均设有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远离分隔块的一端设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端伸出滑槽、另一端设有插块,所述插块远离滑块的一端穿出通孔并伸入定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零件所处位置的高度,工人手握两滑块,挤压弹簧,将插块脱离定位孔,将滑移杆在缺口内滑移,将滑移杆移动至合适位置后,松开滑块,弹簧将插块插入定位孔内,以此可以调节滑移杆伸出固定杆的高度。从而可以将容纳框放在不同高度上的滑移杆上,有利于适应不同高度的生产线,方便工人放入零件。

进一步地,所述滑移杆的顶壁上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远离滑移杆的一侧设有定位槽;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容纳框侧壁上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侧壁上设有插入定位槽的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需要放置容纳框时,将连接块上的定位块插入定位槽中,以此可以方便快捷的将容纳框安装在滑移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槽的槽壁上且沿其轮廓方向设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与定位块的侧壁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橡胶圈与定位块的侧壁接触,增加定位块与橡胶圈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加定位块在定位槽内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设置在底架上的若干个立杆,所述立杆远离底架的一端设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沿立杆的轴向设置,所述容纳孔的孔底壁上设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远离容纳孔孔底壁的一端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容纳框的底壁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簧支撑支撑杆,支撑杆支撑容纳框,以此可以增加容纳框在滑移杆上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远离立杆的一端设有横板,所述横板与容纳框的底壁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横板支撑容纳框,增加支撑杆与容纳框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此可以增加支撑容纳框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底架和立杆之间设有至少两个加强筋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强筋板,从而可以增加立杆在底架上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底架上设有移动扶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需要推动移动运载机构时,通过移动扶手,便于工人移动容纳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工人需要移动零件时,通过连接组件将容纳框安装在升降机上,支撑组件支撑容纳框,再通过移动轮,以此可以推动容纳框,以此代替工人手动将零件从储存间搬运至生产线处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2、利用滑块插入不同的定位孔,以此可以调节滑移杆伸出的长度,进而可以将容纳框调节到不同的高度,以此可以将容纳框调节到不同高度,方便工人将零件放入容纳框中;

3、利用橡胶圈与定位块接触,增加定位块在定位槽中的安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体现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图1中a-a向剖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体现连接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体现图1中b-b向剖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架;10、移动轮;11、移动扶手;2、升降架;20、固定杆;21、容纳腔;22、定位孔;23、缺口;24、滑移杆;25、滑槽;26、通孔;27、分隔块;28、连接弹簧;29、滑块;200、插块;201、支撑板;202、定位槽;203、橡胶圈;3、容纳框;4、连接组件;40、连接块;41、定位块;5、支撑组件;50、立杆;51、容纳孔;52、支撑弹簧;53、支撑杆;54、横板;55、加强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移动运载机构,其包括底架1,底架1上设有升降架2、用于支撑容纳框3的支撑组件5以及设置在升降架2上的容纳框3,容纳框3与升降架2之间通过连接组件4连接,底架1远离升降架2的一侧转动设有若干个移动轮10,优选四个,底架1上设有移动扶手11;当工人需要零件时,工人手扶移动扶手11,通过移动杆滚动,推动底板和容纳框3移动至零件处,将零件装入容纳框3中,再推动容纳框3移动至生产线处,以此可以代替工人手动将零件从零件储存处搬运至生产线处的工作方式,减轻工人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参照图2和图3,由于不同的零件,其在储存间的位置高度不同,所以升降架2包括若干个设置在底架1上的固定杆20和若干个滑移杆24,优选四个,固定杆20沿底架1的高度方向设置,固定杆20的顶壁上且沿其高度方向设有容纳腔21,滑移杆24在容纳腔21内滑移,滑移杆24的顶壁上水平设有支撑板201,支撑板201远离滑移杆24的一侧设有定位槽202。

参照图2,容纳腔21侧壁上且沿固定杆20的高度方向设有缺口23,缺口23宽度小于滑移杆24的宽度,固定杆20的相对侧壁上且位于缺口2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若干个定位孔22,若干个定位孔22沿固定杆20的高度方向设置。

参照图2,滑移杆24的侧壁上且沿其宽度方向设有滑槽25,滑槽25开口朝向缺口23的一侧,滑槽25的相对两槽壁上均设有通孔26,通孔26的轴线与定位孔22的轴线共线。

参照图2,滑槽25的中部设有分隔块27,分隔块27与滑槽25的槽壁连接,分隔块27的相背离两侧均设有连接弹簧28,优选两个连接弹簧28,连接弹簧28远离分隔块27的一端设有滑块29,滑块29的一端伸出滑槽25、另一端设有插块200,插块200与滑块29一体成型且呈l型,插块200远离滑块29的一端穿出通孔26并伸入定位孔22,插块200伸入定位孔22的长度小于滑块29移动的距离;当使用移动运载机构移动零件时,根据零件所在高度,工人手握滑块29,挤压连接弹簧28,将插块200移出定位孔22,从而移动滑移杆24,将滑移杆24移动至合适位置后,松开滑块29,连接弹簧28插入定位孔22中,从而可以调节滑移杆24伸出固定杆20的长度,以此可以将容纳框3(参考图1)调节至不同的高度,从而方便工人将不同高度的零件放入容纳框3中。

参照图3,连接组件4包括设置在容纳框3侧壁上的连接块40,连接块40的侧壁上设有插入定位槽202的定位块41。

参照图3,定位槽202的槽壁上且沿其轮廓方向设有橡胶圈203,橡胶圈203与定位块41的侧壁接触;当滑移杆24调节完毕后,将连接块40放置在支撑板201上,再将定位块41插入定位槽202中,并与橡胶圈203接触,从而增加定位块41与橡胶圈203的摩擦力,增加定位块41在定位槽202中的稳定性,有利于增加容纳框3在滑移杆24上的安装稳定性。

参照图4,支撑组件5包括设置在底架1上的若干个立杆50,优选四个,底架1和立杆50之间设有至少两个加强筋板55,优选两个加强筋板55且对称设置在立杆50的两侧,增加立杆50在底架1上的稳定性。

参照图4,立杆50远离底架1的一端且沿其轴向设置设有容纳孔51,容纳孔51的孔底壁上设有支撑弹簧52,支撑弹簧52远离容纳孔51孔底壁的一端设有支撑杆53,支撑杆53远离立杆50的一端设有横板54,横板54与容纳框3的底壁接触;当容纳框3安装在滑移杆24(参考图3)上时,将支撑杆53压入容纳孔51中,并将支撑弹簧52进行压缩,从而可以对容纳框3的底壁进行支撑,通过横板54支撑容纳框3的底壁,以此可以增加支撑杆53支撑容纳框3底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增加支撑容纳框3的稳定性;也可以对调节到不同高度的容纳框3进行支撑。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利用连接组件4将容纳框3安装在升降机上,支撑组件5支撑容纳框3,再通过移动轮10,以此可以推动容纳框3,以此代替工人手动将零件从储存间搬运至生产线处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