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可调拉簧式前后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3963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可调拉簧式前后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将车轴弹性安装在车架或轮叉上的车辆悬挂装置,尤其是一种摩托车可调拉簧式前后减振器。
现在普遍使用的摩托车、助力车前后减振器均是采用压簧加油封的结构形式,其主要缺陷是弹簧长期不断地压缩后弹性减小,且又不能进一步调节弹力以适应不同情况的需要,因而其减振效果不够理想。中国专利CN2151935Y公开了一种“助力车、自行车减震器”,其结构特征在于外筒内装有带减振压簧的活塞杆,其一端装有活塞,另一端设置下吊环,通过下吊环可调节活塞杆的长度。该减震器利用减振压簧的弹力和活塞上下运动的阻尼作用来进行减振。这种减震器同样存在着弹力不可调的问题,而且由于采用封闭式活塞完成阻尼作用易使外筒内的压力和温度升高,影响减振效果和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较为简单、合理。加工及安装便利,减振弹簧弹力大且可根据不同情况调节其弹力,阻尼作用温和,减振效果明显而且使用寿命较长的摩托车可调拉簧式前后减振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达到在减振筒体内设置穿有拉簧的减振杆,其下端设有与减振筒体内壁相配合并开有若干泄流孔的阻尼活塞。所述拉簧的上端通过连接在减振筒体上端的上定位圈加以固定,拉簧的下端则与减振杆下端固定连接的下定位圈以螺纹活动连接。为了获得更佳的使用效果,可以在减振筒体内灌注油性阻尼液体;还可采用空心减振杆,并在其底端开设泄流孔。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后减振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前减振器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减振筒体1内设置穿有拉簧2的减震杆3,其下端设有与减振筒体1内壁相配合并开有四个泄流孔4的阻尼活塞5。减振筒体1的上端连接有上定位圈6,通过它将拉簧2的上端固定住。减振杆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定位圈7,它通过螺纹与拉簧2的下端活动连接,并可沿其螺旋上下移动,进而调节拉簧2的有效长度和弹力。所述减振筒体1内还可灌注阻尼油以增加阻尼作用。在减振筒体1的外部上端还可增设一挡灰筒8。由此构成了摩托车后减振器。将上述减振杆3制成空心管式,并在其底端开设一泄流孔9,减振筒体1内不需灌注任何液体,由此而构成了摩托车前减振器。本实用新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旋转减振杆3来调节拉簧2的有效长度,进而调节弹力以适应不同的要求。泄流孔8则可使阻尼活塞5上下运动时所产生的高压流体部分泄流至低压区,平衡部分压力。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加工及安装便利,减振弹簧弹力大且可以根据车型、载荷及路面等不同情况大范围地任意调节,阻尼作用温和,减振效果明显和使用寿命较长等特点。可用来更新或改造现有的摩托车、助力车前后减振器。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可调拉簧式前后减振器,包括减振筒、减振杆、减振弹簧及活塞,其特征在于减振筒体(1)内设置穿有拉簧(2)的减震杆(3),其下端设有带若干泄流孔(4)的阻尼活塞(5),所述拉簧(2)的上、下端通过上定位圈(6)和下定位圈(7)分别固定和活动连接在减振筒体(1)上端及减振杆(3)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可调拉簧式前后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振筒体(1)内灌注有油性阻尼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可调拉簧式前后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杆(3)采用空心结构,其底端开有泄流孔(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可调拉簧式前后减振器,其主要结构特征是在减振筒体内设置穿有拉簧的减振杆,其下端设置开有若干泄流孔的阻尼活塞。上述拉簧的上、下端通过上、下定位圈分别固定和活动连接在减振筒体上端和减振杆下端。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加工及安装便利,减振弹簧弹力大,阻尼作用温和,减振效果明显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尤其是可根据不同车型、载荷及路面的情况大范围任意调节其弹力。
文档编号B62K11/00GK2267197SQ96245658
公开日1997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1996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1996年11月13日
发明者何兵 申请人:何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