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395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特别是一种车身、或者车身与车把均可折叠的自行车。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行车向着轻便型方向发展,如车身及其它部件采用轻型高强度材料制成的轻型自行车、各种结构的折叠式自行车。中国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公报》于1996年4月17日公开了一件名称是“一种多功能折叠式自行车”(专利号95206241.0)实用新型专利,该多功能折叠式自行车在其前梁和后梁交接处设置有一可对开旋转的双铰轴折叠机构,折叠时前后车轮以两个销轴为旋转点的折叠机构的中心点开始旋转90°使两个车轮对折并在同一轴线上使两车轮平行;其车把由内套把和外套把组成,折叠时拉开外套把向下翻转90°而将车把收紧在把柱两旁。该多功能折叠式自行车的车身折叠机构结构简单,它有两个铰接点,它能使车身折叠后两车轮平行,同时因增加了折叠处的受力点而提高了折叠机构及整车的紧固性。但是,这种由前框架、后框架、架板、前销轴、后销轴、门形锁紧销、锁销架构成的车身折叠机构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使用不方便,将自行车车身折叠或复原都要拨弄门形锁紧销;二是锁位不牢固,使用中其门形锁紧销与锁销架之间易松驰;三是零件大部分外露,易受泥沙水的浸蚀而造成机构失灵;四是车把折叠处外露,不美观。
此外的一些折叠式自行车,大多存在着折叠机构复杂、使用不方便的缺点,有的甚至影响整车结构,使整车结构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折叠式自行车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车身为可折叠结构的折叠式自行车,它的折叠锁紧机构结构简单、锁紧可靠、使用方便、主要零部件不外露而且锁紧力为可调;况且它的车把为可折叠结构,车把的折叠处内藏,外形美观;它的车身还设置有可折叠的横梁,横梁折叠机构的结构也是简单、使用方便。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改进的车身可折叠的自行车,在前车身与后车身折叠处设置有折叠锁紧机构。该折叠锁紧机构由连接前车身和后车身的折叠铰链、设置在前车身邻近接口处的前销轴、设置在后车身邻近接口处的后销轴以及锁紧杠杆、销紧连杆、指销构成,锁紧杠杆的一端与锁紧连杆的一端由指销连接,销紧杠杆的另一端与前销轴的上端连接,锁紧连杆的另一端与后销轴的上端连接。由此可以看出,折叠锁紧机构采用的是二连杆三支点平面结构,锁紧杠杆较锁紧连杆长,它们各有一支点分别与前车身和后车身相连接,它们的共同支点即在指销处。将指销往后推,折叠锁紧机构被打开,车身可折叠;将指销往前拉,锁紧连杆内藏在锁紧杠杆内而使二连杆处在一条直线上,折叠锁紧机构被锁紧,车身可复原。
如上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车身折叠处的折叠锁紧机构还包括一个梯形配合,该梯形配合设置在前车身与后车身两接口之间。这样,前车身与后车身的断开面将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一种微带斜度的配合。
如上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车身折叠处折叠锁紧机构的锁紧连杆为可调节结构,它由两节成螺纹连接的连杆构成。这样,调节锁紧连杆,可以纠正使用过程中折叠锁紧机构出现的松动。
如上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车把也为折叠结构,它由把手、与把手成一体的内套杆、与内套杆成套接的外套杆、套在外套杆外的保护套以及把柱构成,它们各以把柱的中心线为中心线形成对称结构。外套杆与把柱成固定连接,外套杆轴向水平方向设置有横槽,在内套杆的前端设置有销轴,该销轴能在外套杆轴向横槽中移动。这样,内套杆能通过销轴及横槽在外套杆内移动。用自行车时,将内套杆套入外套杆内即可;不用自行车或将自行车折叠时,将内套杆拉出外套杆,只要在外套杆的端口设计一个合适的开口便能使内套杆及把手折叠垂放。保护套能将外套杆的横槽、内套杆的销轴及车把的折叠处内藏其中。
如上所述的折叠自行车,车身上设置有一可折叠的横梁,在横梁的折叠处设置有折叠机构,该折叠机构由上折叠铰链及上梯形配合构成,上折叠铰链与车身折叠锁紧机构的折叠铰链处在同一中心线上,上梯形配合与车身折叠锁紧机构的梯形配合成为反方向,这样,车身上形成了双梁结构,而且两个梯形配合能相互制约。
本实用新型车身折叠处的折叠锁紧机构采用二连杆三支点平面结构,折叠锁紧机构的锁紧连杆能内藏在锁紧杠杆内而使二连杆处在一条直线上,结构简单,锁紧可靠,使用方便,其主要零部件不外露,避免了因泥沙水的浸蚀而造成折叠锁紧机构失灵;其梯形配合增加了车身折叠处的刚度,并使得车身折叠处开合容易;其锁紧连杆为可调节结构,可始终保持折叠锁紧机构紧凑有效。此外,车把折叠处采用内套杆与外套杆套接、内套杆前端销轴与外套杆轴向横槽配合、以及外加保护套的结构,其折叠处内藏,结构简单,外形美观;车身上设置横梁,横梁折叠机构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况且,这种双梁结构的车身具有很好的刚度,而车身折叠锁紧机构、横梁折叠机构两个方向相反的梯形配合能使两个折叠处的受力相互制约,从而提了车身的强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身折叠锁紧机构及横梁折叠机构示意图。
图3是图2A方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横梁折叠机构梯形配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身折叠锁紧机构梯形配合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把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后的车把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图1所示折叠式自行车,包括车身、车把2、前轮1和后轮6,车身为折叠结构分前车身3和后车身5,车把2也为折叠结构,在车身上还设置有一可折叠的横梁4,前车身3和后车身5折叠处设置有折叠锁紧机构,横梁折叠处设置有上折叠机构。
如图2所示为折叠式自行车的车身折叠锁紧机构及横梁折叠机构。车身折叠锁紧机构处在前车身3和后车身5的折叠处,它由折叠铰链12、前销轴13、后销轴11、锁紧杠杆14、锁紧连杆10、指销9以及前车身3与后车身5折叠处的梯形配合构成。锁紧连杆10为可调节结构,它由两节成螺纹连接的连接杆构成。整个折叠锁紧机构以锁紧杠杆14、锁紧连杆10及前销轴13、后销轴11、指销9形成两连杆三支点平面结构。横梁折叠机构处在横梁4的折叠处,它由上折叠铰链8以及处在横梁4折叠处两接口之间的上梯形配合构成。车身折叠锁紧机构的折叠铰链12与械滩折叠机构的上折叠铰链8处在同一中心线上。
如图3所示为折叠式自行车的车身折叠锁紧机构,其中3是前车身、5是后车身、9是指销、10是锁紧连杆、12是折叠铰链、13是锁紧杠杆,从图中可以看出,折叠锁紧机构锁紧时,锁紧连杆10内藏在锁紧杠杆13内,二者处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4所示为横梁折叠机构的上梯形配合。
如图5所示为车身折叠锁紧机构的梯形配合,它与横梁折叠机构的上梯形配合反方向。
如图6所示为折叠式自行车可折叠的车把。它由把手15、内套杆16、外套杆19、保护套21及把柱20构成,在内套杆16上设置销轴18,在外套杆19上设置有横槽17,把手15、内套杆16、外套杆19、保护套21对称于把手柱20设置。从图中可以看出,保护套21能将销轴18、横槽19及车把的折叠处内藏于其中。
如图7所示为折叠式自行车折叠后的车把,其中15是把手、16是内套杆、17是横槽、18是销轴、19是外套杆、20是把柱、21是保护套、22是调节螺钉、23是固定销,调节螺钉22用以对内套杆16与外套杆19定位,固定销23用以对外套杆19与保护套21之间的固定连接,外套杆19端口有一个弧形的开口用以供内套杆16及把手15折叠垂放。
以上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如
图1所示,可以在后车身下方设置一个可折收的万向轮7,这样当我们将该折叠式自行车的车身折叠后,放下万向轮7,则该折叠式自行车可作三轮车推行,且便于立放。
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式自行车,包括车身、车把、前轮和后轮,车身为可折叠结构,分前车身和后车身,在前车身和后车身折叠处设置有折叠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折叠锁紧机构由连接前车身和后车身的折叠铰链、设置在前车身邻近接口处的前销轴、设置在后车身邻近接口处的后销轴以及锁紧杠杆、锁紧连杆、指销构成,锁紧杠杆的一端与锁紧连杆的一端由指销连接,锁紧杠杆的另一端与前销轴的上端连接,锁紧连杆的另一端则与后销轴的上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折叠锁紧机构还包括一个梯形配合,该梯形配合设置在前车身与后车身两接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折叠锁紧机构的锁紧连杆为可调节结构,由两节成螺纹连接的连接杆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车把为折叠结构,由把手、与把手成一体的内套杆、与内套杆成套接的外套杆、套在外套杆外的保护套以及把柱构成,把手、内套杆、外套杆、保护套、把柱以把柱的中心线为中心线成对称结构,外套杆与把柱成固定连接,外套杆轴向水平方向设置有横槽,在内套杆的前端设置有销轴,该销轴能在外套杆轴向横槽中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车把为折叠结构,由把手、与把手成一体的内套杆、与内套杆成套接的外套杆、套在外套杆外的保护套以及把柱构成,外套杆与把柱成固定连接,外套杆轴向两侧水平方向各设置横槽,在内套杆的前端设置有销轴,该销轴能在外套杆轴向横槽中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车身上设置有一可折叠的横梁,在横梁的折叠处设置有折叠机构,该折叠机构由上折叠铰链及处在横梁折叠处两接口之间的上梯形配合构成,上折叠铰链与车身折叠锁紧机构的折叠铰链处在同一中心线上,上梯形配合与车身折叠锁紧机构的梯形配合成反方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自行车。它包括车身、车把、前轮和后轮,车身为可折叠结构,折叠处设置有折叠锁紧机构,折叠锁紧机构由连接前车身和后车身的折叠铰链、设置在前车身邻近接口处的前销轴、设置在后车身邻近接口处的后销轴及锁紧杠杆、锁紧连杆、指销构成,锁紧杠杆、锁紧连杆与前销轴、后销轴、指销构成二连杆三支点平面结构。它的车身折叠销紧机构结构简单、锁紧可靠、刚度好、使用方便,主要零部件不外露。
文档编号B62K15/00GK2268673SQ9624537
公开日1997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1996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1996年10月28日
发明者仇崇光 申请人:温州市爱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