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708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特别是自行车的改进。
在我国自行车是使用最广泛的交通工具。但现在生产的自行车均存在着停放时所占空间位置大;搬出、搬进建筑物时,因体积大、重量重、搬运困难;不使用时携带不方便的缺点,因此迫切需要有可折叠的自行车,国内外曾研制出各种折叠式自行车,终因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至今尚未普遍使用。例如中国CN8520076号专利公布的箱式折叠自行车,采用了X形车架。折叠时前、后轮分别置于车架的前后弧中,前轮以翻转方式置入,后轮以滑动方式置入,同时该车还采用了可收叠的脚蹬,可分离的车把、鞍座等措施,来实现整车的折叠。由于该车在折叠时需要将车把和鞍座分别拆出置于合适的位置上,这就增加了折叠过程的繁琐性。另外在折叠状态时要用一有提手或背带的罩套将整车覆盖才成为箱式折叠自行车,因此这种箱式折叠自行车使用起来仍不方便。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复原简捷方便,折叠后外形规整,所占空间位置小,易于携带的折叠式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自行车除采用了现有自行车的前、后轮,前叉、车把、鞍座、脚蹬及其它辅助部件外,设计了可对折的立体车架,可转动下折的车把、鞍座,可转动的前、后轮的结构。当不用车时可容易地将前、后轮转动入前、后车架内,车把、鞍座收折于前后车架上,前、后车架再对折起来,即成为一箱形。这种折叠车的车架呈立体形,由两个平行双金属管架按后车架(2)的前端与前车架(1)的后端相连接而构成。前车架(1)的前端连接有阴筒(3)。阴筒(3)内部件的结构与现有自行车的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前叉和前叉立管是分开的。阴筒(3)内的前叉立管衬套的下端连有弧面向上的前叉上弧板(4),前叉上弧板(4)和前叉下弧板(4)按弧面相接触在后沿铰接,前叉下弧板(4)的下端面又与前叉连接在一起,前叉也与现有自行车前叉的形状、结构一样,前叉前端设置前轴孔。前叉上弧板(4)上通过螺钉连有一正方形金属板(5),板上钻有一孔。阴筒(3)中部还有一直角弯杆(6),直角弯杆(6)与车身平行的杆上有一匚形槽,槽内通过销钉安装有一带
形槽的压杆(7),在匚形槽与压杆(7)的
形槽间,装有压缩弹簧(8)。车把立管(11)和前叉立管也是分开的,车把立管(11)的下端连有弧面向上的车把立管上弧板(12),车把立管上弧板(12)和车把立管下弧板(12)按弧面相接触在后沿铰接,车把立管下弧板(12)的中部钻有通孔,通孔内装有把车把立管下弧板(12)连接在前叉立管上的螺钉(13)。通孔上端的直径与前叉立管的外径相吻合,上端的长度与螺钉(13)头部的长度一样,通孔中部的直径与螺钉(13)的外径相匹配,通孔下端的直径也与前叉立管的外径相吻合,螺钉(13)穿过通孔置于前叉立管内,在前叉立管的另一端通过锁紧螺母锁紧。车把立管上弧板(12)的上弧面上有一接头,在接头中部钻有盲孔,盲孔的直径与车把立管(11)的外径相匹配,车把立管(11)是插入车把立管上弧板(12)的接头内的。在车把立管上弧板(12)的上部和前叉下弧板(4)的下部压有一上下两端均为向前钩的弯钩(9),弯钩(9)从正方形金属板(5)的孔内穿过,而置于车把立管上弧板(12)和前叉下弧板(4)上,弯钩(9)中部连有一搬杆(10),搬杆(10)置于直角弯杆(6)的匚形槽内时,直角弯杆(6)匚形槽内的压杆(7)将搬杆(10)顶住。这时上下两端均为向前钩的弯钩(9)将车把立管上弧板(12)与前叉下弧板(4)之间的部件紧紧夹住,此时为行驶时的工作位置,按住压杆(7),可将搬杆(10)从直角弯杆(6)的匚形槽内搬出,上下两端均为向前钩的弯钩(9)将所夹持部件松开,此时车把立管(11)和前叉(前轮)可沿车把立管上弧板(12)与车把立管下弧板(12)的铰接处和前叉上弧板(4)与前叉下弧板(4)的铰接处进行折叠。车把立管上、下弧板(12)的铰接处连有一连杆机构(14),连杆机构(14)的另一端连在前叉上。下弧板(4)的铰接处,从而可使车把(15)、车把立管(11)和前叉(前轮)的折叠同步完成。车把立管(11)的另一端也连有一接头(18),接头(18)内装有车把横杆(17),车把横杆(17)的一端连有车把弧板(16),车把弧板(16)的另一面与车把(15)相连,车把横杆(17)的另一端有螺纹,以与带手柄的球形螺母(19)相连,接头(18)与车把弧板(16)相对应的一端也连有接头弧板(16),行驶状态时车把弧板(16)与接头弧板(16)通过与车把横杆(17)相连的带柄球形螺母(19)紧紧压住,从而使车把(15)不能转动,折叠时,拧松带柄球形螺母(19),接头弧板(16)与车把弧板(16)分离,此时可将车把(15)转至与车把立管(11)平行的位置。前车架(1)后端的一边通过凹形锁紧槽(20)与后车架(2)前端的一边相连,凹形锁紧槽(20)通过螺钉和螺母连接在后车架(2)前边架的中部。凹形锁紧槽(20)的两凹边将前车架(1)的后边架和后车架(2)的前边架紧紧夹住,为行驶时的工作位置。向上搬凹形锁紧槽(20)使其两凹边与前、后车架(1)(2)的后、前边架脱离。就可对前、后车架(1)(2)进行折叠。前车架(1)的另一边与与之相对应的后车架(2)的另一边通过套筒(21)连接,前车架(1)的两侧架连在套筒(21)上,套筒(21)套在后车架(2)的另一前边架上。后车架(2)的前部上端焊接有一对铰链座(22),接头套(23)穿过螺钉(24)置于两铰链座(22)之间,通过螺母(25)固定在铰链座(22)上。接头套(23)上端连有鞍座前立管(27),鞍座前立管(27)的另一端内设置有一T形杆(29),T形杆(29)的横杆两端连在鞍座(28)上,T形杆(29)的竖杆置于鞍座前立管(27)内,鞍座前立管(27)的上端有一对接头座(30),接头座(30)上通过销钉装有上端向前钩的固定杆(31),在接头座(30)下方,固定杆(31)与鞍座前立管(27)之间还装有一压缩弹簧(32)。当鞍座前立管(27)与T形杆(29)连接在一起时,固定杆(31)的前钩将鞍座前立管(27)和T形杆(29)的竖杆端面紧紧压住,此时鞍座前立管(27)与鞍座(28)连接在一起,用手按住固定杆(31),可使鞍座前立管(27)与T形杆(29)脱离,可将鞍座前立管(27)收折于后车架(2)上。后车架(2)的前部下方设置中轴孔。后车架(2)圆弧弯管处上方连有一对铰链座(33),铰链座(33)的孔内装有轴(34),轴(34)的两端有螺纹,在两铰链座(33)的外边,装有垫圈(35)和螺母(36),以把轴(34)固定在铰链座(33)上,套筒(37)穿过轴(34)而置于两铰链座(33)之间,套筒(37)的两端连接有两根鞍座后立管(38),鞍座后立管(38)另一端的端头呈扁形,扁形端头上有一对孔,通过螺母(41)固定在装在轴套(40)内的轴(39)的两端,轴套(40)是与鞍座(28)连接在一起的。鞍座前立管(27)与鞍座(28)脱离时,鞍座后立管(38)和鞍座(28)可沿铰链座(33)向前收折于后车架(2)上。后车架(2)圆弧弯管处的下方也连有一对铰链座(42)。此处与鞍座后立管(38)在后车架(2)上的结构完全一样,两△形后叉(44)是与套筒(43)连在一起的,△形后叉(44)的底架置于后车架(2)的底部下方,△形后叉(44)两边架相交的交点处,设置后轴孔。在套筒(37)和套筒(43)之间连接有一连杆机构(45),当鞍座后立管(38)和鞍座(28)沿铰链座(33)向前下方转动时,在连杆机构(45)的作用下,后叉(后轮)也随之向后车架(2)内转动。折叠时(人站在推车位置上),首先拧松带柄的球形螺母(19),使车把弧板(16)和接头弧板(16)松开,顺时针转动车把(15)90°,使车把(15)置于与车把立管(11)平行的位置,再用手按住压杆(7),向外搬搬杆(10),使搬杆(10)置于与直角弯杆(6)平行的位置,这时上下两端均为向前钩的弯钩(9)将前叉下弧板(4)和车把立管上弧板(12)松开,用一手将前车轮向上提起使之离地,一手向前车架(1)的方向搬压车把立管(11)到与前车架(1)平行的位置,由于连杆机构(14)的作用,前轮也随之收入前车架(1)内。把凹形锁紧槽(20)向上搬,使凹形锁紧槽(20)的两凹边与前后车架(1)(2)脱离,以使前车架(1)能向后车架(2)的方向转动,使之与后车架(2)平行,用力压住固定杆(31),使鞍座前立管(27)与T形杆(29)脱离。鞍座前立管(27)自行下落在后车架(2)上,再把鞍座后立管(38)和鞍座(28)向后车架(2)的方向压,直到使之与后车架(2)平行,由于连杆机构(45)的作用,△形后叉(44)和后轮也随之收入后车架(2)内。整车折叠成一箱形后,车把(15)可作为箱体的提手。
本实用新型整个结构合理、紧凑、折叠方便;在折叠、复原时不须任何工具,且折叠后体积小,易于携带,为小面积居室和需要携带上楼的居民及短途旅游的人都带来极大的方便。


图1整车示意图(行驶状态)图2整车收折过程示意图图3整车折叠成箱形的示意图图4车把立管上弧板与前叉下弧板之间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直角弯杆的示意图图6可转动车把的示意图图7前、后车架连接处的示意图图8鞍座后立管与后车架连接处的示意图图9鞍座与鞍后前、后立管连接处的示意图附图中序号说明如下1前车架2后车架3阴筒4前叉上、下弧板5正方形金属板6直角弯杆7压杆8压缩弹簧9弯钩10搬杆11车把立管12车把立管上、下弧板13螺钉14连杆机构15车把16车把弧板和接头弧板17车把横杆18接头19带柄球形螺母20凹形锁紧槽21套筒22铰链座23接头套24螺钉25螺母27鞍座前立管28鞍座29T形杆30接头座31固定杆32压缩弹簧33铰链座34轴35垫圈36螺母37套筒38鞍座后立管39轴40轴套41螺母42铰链座43套筒44△形后叉45连机机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前、后车架用直径为19毫米,壁厚为1.2毫米的钢管弯制焊接而成。在车架各个需要连接其他部件的地方,均焊上相应的接头。前车架长350毫米,后车架长450毫米,车架总长度800毫米。
前车架的前端焊接阴筒,阴筒内的前叉立管衬套下端焊有前叉上弧板。前叉上、下弧板按弧面相接触在后沿铰接,前叉下弧板的下端又与前叉焊接在一起,前叉上弧板上通过螺钉连有一正方形金属板,板上钻有一孔。阴筒中部焊有一直角弯杆,直角弯杆与车身平行的杆上铣有一匚形槽,匚形槽内通过销钉安装有一压杆,压杆上铣有一 形槽,在匚形槽与压杆的 形槽间装有一压缩弹簧。车把立管的下端焊有车把立管上弧板,车把立管上、下弧板按弧面相接触在后沿铰接。车把立管下弧板的中部钻有一通孔,通孔内部装有把车把立管下弧板连接在前叉立管上的螺钉。车把立管上弧板的上弧面上有一接头,在接头的中部钻有盲孔,盲孔的直径与车把立管的外径相一致均为22毫米,由直径为22毫米,厚度为1.2毫米的钢管制成的车把立管是焊在车把立管上弧板的接头内的。在车把立管上弧板的上部和前叉下弧板下部压有一上下两端均为向前钩的弯钩,弯钩中部焊有一搬杆,搬杆处于直角弯杆的匚形槽中时,匚形槽内的压杆(7)将搬杆顶住,这时上下两端都向前钩的弯钩将车把立管上弧板与前叉下弧板之间的部件紧紧夹住。在车把立管上、下弧板的铰接处和前叉上、下弧板的铰接处连有一连杆机构,从而可使车把、车把立管和前叉(前轮)的折叠同步完成。
车把立管的另一端焊在接头内,接头内还装有车把横杆,车把横杆的一端焊在车把弧板上,车把弧板的另一面又与用直径为22毫米,厚度为1.5毫米的钢管制成的车把焊接,车把横杆的另一端车有螺纹,以与带手柄的球形螺母相连,接头与车把弧板相对应的一端也焊有接头弧板。
前车架后端的一边通过凹形锁紧槽与后车架前端的一边相连,凹形锁紧槽连在后车架的中部,通过螺钉和螺母固定在后车架上。前车架的另一边与与之相对应的后车架的另一边通过套筒连接,前车架的两侧架焊接在套筒的两端,套筒穿过后车架的另一前边架而置于前边架的中部。
后车架的前部上端焊有一对铰链座,铰链座内穿有螺钉,接头套穿在螺钉上而置于两铰链座的中间,螺钉两端有螺母。接头套上焊有鞍座前立管,鞍座前立管的另一端内放置有一T形杆,T形杆圆柱形横杆的两端焊接在鞍座底部专门焊有的一金属条上,鞍座前立管的上端焊有一对接头座,接头座上装有上端向前钩的固定杆,在接头座下方,固定杆与鞍座前立管的适当位置上铣有一对应的凹槽,槽内装有一压缩弹簧。后车架的前部下方设置中轴孔。后车架圆弧弯管处的上方也焊有一对铰链座,铰链座内穿有轴,轴的两端车有螺纹,在两铰链座的外边,装有垫圈和螺母,套筒穿在轴上而置于两铰链座的中间,套筒的两端焊有两根鞍座后立管,鞍座后立管的另一端铣成扁形,扁形头上钻有孔。两根鞍座后立管的扁形头是穿在装在轴套内的轴的两端的,轴套两端焊在鞍座底部上。鞍座后立管的扁形头部通过螺母固定在轴上。后车架圆弧弯管处的下方还焊有一对铰链座,铰链座上通过与后车架和鞍座后立管完全一样的连接方式,连接有△形后叉,△形后叉也是焊在套筒上的,△形后叉的底架置于后车架的底部下,△形后叉两边架相交的交点处,设置后轴孔。在焊有鞍座后立管的套筒和焊有△形后叉的套筒之间焊有一连杆机构,当鞍座后立管和鞍座沿铰链座向后车架上转动收折时,连杆机构能使后叉(后轮)随之向后车架内收折。
前、后轮采用外径为16吋的轮子。
折叠式自行车的主要尺寸参数如下整车前后轮中心距为900毫米,链轮、飞轮间最小中心距为350毫米。整车自重约14公斤左右。折叠后,即可成为一长560毫米,宽230毫米,高400毫米的箱体,车把可作为箱体的提手。
权利要求1.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的改进,一种包括车架,前、后叉,前、后轮,把手,鞍座,脚蹬及其他辅助部件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自行车的主体为一个由两个平行双金属管架按前车架(1)的后端与后车架(2)的前端相连而构成的立体形车架,通过可顺时针转动下折的车把(15),能沿车把立管上、下弧板(12)的铰接处向前车架(1)上收折的车把(15)和车把立管(11),在连杆机构(14)的作用下,能同时沿前叉上、下弧板(4)的铰接处向前车架(1)内收折的前叉(前轮),可置于后车架(2)上的鞍座前立管(27),能沿铰链座(33)向后车架(2)上收折的鞍座后立管(38),以及在连杆机构(45)的作用下,能同时沿铰链座(42)向后车架(2)内收折的后叉(后轮)来实现整个自行车的折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车架(1)的前端连接有阴筒(3),前车架(1)后端的一边通过凹形锁紧槽(20)与后车架(2)前端的一边相连,前车架(1)后端的另一边与与之相对应的后车架(2)的另一边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叉立管衬套下端连有弧面向上的前叉上弧板(4),前叉上弧板(4)和前叉下弧板(4)按弧面相接触在后沿铰接,前叉上弧板(4)上 连有一正方形金属板(5),连杆机构(14)的一端连在前叉上、下弧板(4)的铰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车把立管(11)的下端也连有弧面向上的车把立管上弧板(12),车把立管上弧板(12)与车把立管下弧板(12)按弧面相接触在后沿铰接,车把立管下弧板(12)的中部钻有一通孔,通孔内装有将车把立管下弧板(12)与前叉立管相连的螺钉(13)和锁紧螺母,车把立管上弧板(12)上有一接头,接头中部有盲孔,盲孔内连车把立管(11),连杆机构(14)的另一端连在车把立管上、下弧板(12)的铰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车把立管上弧板(12)的上端和前叉下弧板(4)的下端压有一上下两端均为向前钩的弯钩(9),弯钩(9)从正方形金属板(5)的孔内穿过,弯钩(9)的中部连有一搬杆(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阴筒(3)的中部连有一直角弯杆(6),直角弯杆(6)与车身平行的杆上有一匚形槽,槽内装有带 形槽的压杆(7),在匚形槽与压杆(7)的 形槽之间,装有压缩弹簧(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车把立管(11)的一端与接头(18)相连,接头(18)内装有车把横杆(17),车把横杆(17)的一端连接车把弧板(16),车把弧板(16)的另一面与车把(15)相连,车把横杆(17)的另一端有螺纹,以与带手柄的球形螺母(19)相连,接头 (18)与车把弧板(16)相对应的一端也连有接头弧板(1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后车架(2)圆弧弯管处的上方连有铰链座(33),鞍座后立管(38)铰接在铰链座(33)上,鞍座后立管(38)的另一端呈扁形,穿在连在鞍座(28)上的轴(39)的两端,通过螺母(41)固定,后车架(2)圆弧弯管处的下方也连有铰链座(42),△形后叉(44)铰接在铰链座(42)上,连杆机构(45)的一端连在套筒(37)的中部,另一端连在套筒(43)的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鞍座前立管(27)的一端铰接在后车架(2)的铰链座(22)上,另一端内放置有一T形杆(29),T形杆(29)的横杆两端连接在鞍座(28)上,T形杆(29)的竖杆置于鞍座前立管(27)内,鞍座前立管(27)的上端有一对接头座(30),接头座(30)上装有上端向前钩的固定杆(31),在接头座(30)的下方,固定杆(31)与鞍座前立管(27)之间还装有一压缩弹簧(3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采用前车架后端与后车架前端相连的立体形车架,折叠时在连杆机构的作用下,前轮向前车架内的收折能与车把立管和车把向前车架上的收折同时完成,后轮向后车架内的收折也能与鞍座立管和鞍座向后车架上的收折同时完成。前后车架本身还可以重合折叠,由于还采用了可转动下折的车把,整车折叠成一箱形后,车把可作为箱体的提手。
文档编号B62K21/18GK2040481SQ8821880
公开日1989年7月5日 申请日期1988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1988年7月13日
发明者胡念国 申请人:胡念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