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5652阅读:7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尤其与连接两轮摩托车的车架和后摆臂的在车体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的一个后缓冲器的安装结构有关。
在一般的两轮摩托车中,由螺旋弹簧和液压缓冲器组成的后缓冲器连接可摆动地安装于车架上的后摆臂与车体上部的车架部件,这样的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是在后轮的两侧各设一后缓冲器,而最近,大多数车种都采用仅在车体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一个后缓冲器的所谓单缓冲器。
但是,在上述的将一个后缓冲器设置车体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的两轮摩托车中,左右一对由管制成的车架部件配置在车座支架那样的车架的上部,将横管架设并焊接在该左右一对车架部件上,在这些车架部件和横管之间焊接着加强用角撑板,后缓冲器的上端安装在该横管上,但是,在这种场合,在以往的技术中,横管的端面需要倒角处理,导致了使角撑板的配合部增多、零部件数目多及生产费用高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消除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它能把从后缓冲器传递给车架的应力广泛地分散到前后方向的宽度上,减少角撑板复杂的配合数目,削减零部件数目,且能简化横管的端面处理,提高这一部分的外观性。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那样,在具有只用一个连接车架的上部和后摆臂的并被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的个后缓冲器的两轮摩托车中,其特征是,在车架上部的左右两侧,在左右各设置一对的车座支架与后支管的连接部上,分别立设有由焊接固定连接这两者的金属薄板制成的中空结构的角撑板,通过焊接将左右两侧角撑板与横管固定成一体,同时,把后缓冲器的上端安装在该横管的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
此外,在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的安装结构中,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那样,其特征是,横管沿车体前后方向设置有两根,用于安装后缓冲器上端的托架架设并固定在这两根横管上。


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后缓冲器安装结构的两轮摩托车外观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车架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车架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车架的主管、下管与后支管的连接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的后摆臂枢支部分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6是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后摆臂的侧视图。
图7是图6所示后摆臂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后缓冲器安装结构一实施例的后缓冲器的配置关系与安装关系的侧视说明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的设置在车体下部的诸如消声器、链条、侧支架等各部件配置关系的俯视说明图。
图10是图8所示后缓冲器安装结构的正面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图8所示后缓冲器安装结构通过角撑板连接车座支架与横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下文结合附图叙述本发明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的实施例。
图1示出了从侧面看到的采用本发明后缓冲器安装结构的两轮摩托车的整体外观。两轮摩托车1是属于所谓的美式两轮摩托车,配置有前灯2及转速表3的转向轴上部前面不用罩覆盖,操纵前轮的转向车把5大幅度地朝上方伸出,同时,在骑着车架而配设的水滴型燃料箱6的后方配设有延伸到后轮7上方的带台阶的前后双人座8,在燃料箱6的下方设置有不用罩覆盖的发动机本体9。
图2及图3示出了上述两轮摩托车1的车架,车架10是半机架式车架,车架的各构成部件通过焊接连成一体。
即是说,在车架10的前部,朝后方延伸途中并向下弯曲的一根主管12的前端部与一根朝下方延伸的大直径的下管13a的前端部在借助车架连接用角撑板14加强的状态下,分别与枢轴地支撑着转向轴的前管11连接,横跨主管12与下管13a的张力管15分别与这两个管连接。
在一根大直径的下管13a的下端,从左右分别连接有朝后方延伸的小直径下管13b。主管12的下端与各下管13b的后端分别如图4所示那样连接到横管16上,横管16是任何朝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车架连接用横管。在该横管16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朝后方向上倾斜延伸的左右后支管17。
在主管12途中弯曲部的前方,从左右分别连接有朝后方延伸的车座支架18,各车座支架18的后端分别连接到各后支管17的中间,在左右后支管17上的中间部位分别连接有管19,在管19上焊接有乘坐者用脚蹬板的安装托架21。
在上述的以车架各构成部件连接成一体的车架10上,在主管12的上部设置有用于系挂燃料箱前部的燃料箱系挂托架22,在车座支架18的前部,跨越左右车座支架18而设置有用于固定燃料箱后端并系挂车座前端的箱固定托架23。
此外,在左右车座支架18与后支管17的连接部上,分别通过焊接将由金属薄板中空结构制成的中空角撑板24一体地固定在这两者上,同时,跨越左右中空角撑板24一体焊接地固定有前后两根横管25,跨越这两根横管25而设置有用于安装后缓冲器上端的安装托架26。
在中空角撑板24的后方,跨越左右后支管17的后端部而设置有后托架27,该后托架27从上方支撑着后挡泥板51,并装载和固定着车座的后端部。
此外,在主管12的下端部附近,在车架用连接用横管16的上方,用于安装后摆臂的中空管状轴毂28沿车体宽度方向穿过主管12并与之固定成一体。用于安装发动机的托架29跨越轴毂28及其下方的主管12而焊接在这两者上,该托架同时起着增强该轴毂28安装强度的作用。
另外,在车架10上除上述各托架外,还有用于固定后摆臂枢轴用的托架31、安装调节器用的托架32、安装发动机用的托架33、安装侧支架用的托架34、安装侧盖用的托架35、36、安装空气滤清器用的托架37、安装主支架用的托架38等用于安装各部件的托架,这些托架均通过焊接一体地固定在车架10上适当的部位。
如图1所示,上方安装着转向车把5、下方安装着前叉41的转向部件,借助于固定在主管上端的转向前管11,在一定范围内被可左右转动地枢轴支撑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车架10上。在安装有缓冲器的前叉41的下端枢轴支撑着前轮4。
在前轮4的一侧,设置有盘式制动器42,该盘式制动器42由安装在前叉41一侧的卡钳42a与安装在前轮一侧的制动盘42b构成。此外,从上方覆盖着前轮4上部的前挡泥板43也安装在前叉41上。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沿车体宽度方向穿过并固定于主管12下端附近的轴毂28中,插入一个比该轴毂长的枢轴30。位于轴毂28两端外侧的后摆臂45的左右前端部45a套装在该枢轴30上,在该枢轴30与前端部45a之间装有涂敷了润滑脂的轴套及设置在轴套内侧的油封(图中未示)的状态下,由该枢轴30分别可自由转动地支撑着。
因此,从后摆臂前端部45a向外侧突出的枢轴30的两端部,由固定在左右后支管17上的用于支撑各枢轴的托架31来支撑。枢轴30(螺栓)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托架31上。嵌套到枢轴30上的各后摆臂的前端部45a的外端侧,借助于设置在各枢轴支撑用托架31内侧的盖状密封件31a分别进行油密封。
如图6及图7所示,后摆臂45与多个构成部件通过焊接连接成一体,在带有嵌套到枢轴30上的前端部45a的左右后摆臂本体45b上,在其后端部以使两者一体化的方式分别连接着U形管45c的两端部,在其中间连接有横向部件45d,在其左右分别连接有跨越U形管45c和横向部件45d的连接管45e,而且,在其左右还连接有跨装在左右连接管45e与后摆臂本体45b之间的加强管45f。
此外,在后摆臂45上,用于安装后缓冲器下端的安装托架46通过焊接与横向部件45d固定为一体。用于安装链条盖的安装托架47通过在适当的位置进行焊接也与横向部件45d固定为一体。在左右后摆臂本体45b的后端部分别开设有用于可调整地固定后轮车轴的长形孔45g。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与上述后摆臂45的后缓冲器下端安装托架46相对应的位置,在左右中空角撑板24上,分别通过焊接一体地固定有前后两根横管25。用于安装后缓冲器上端的托架26架设在这两根横管25上。由此,如图8所示,安装在车架10与后摆臂45之间的后缓冲器50,被跨装在用于安装车架一侧(横管25)上端的安装托架26与用于安装后摆臂45侧的下端安装托架46之间。
如图1至3所示,在分别把前轮4与后轮7设置于车架10上的摩托车1中,燃料箱6骑装在主管12和车座支架18上,并通过箱系挂托架22和箱固定托架23定位而设置。前后双人座8安装在燃料箱6后方的中空角撑板24的上方,并通过箱固定托架23与后托架27定位而设置。
此外,从上方覆盖后轮7上部的后挡泥板51,通过后支管17与后托架27固定。同时,在后挡泥板51的外侧,在车体左右分别安装有后支撑板52,该后支撑板52与所述后挡泥板51相互连接。在左右两侧的后支撑板52的后端立设有把左右后支撑板52的后端部连接在一起的、用于安装前后双人座8的靠背54的靠背安装支柱53。
再者,在后支撑板52的后端下方,在其左右分别设置有信号灯55。在后挡泥板51上,在其后上方设置有尾灯56。在其后下方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牌照的牌照托架57和用于照射牌照的牌照灯58。
在位于前轮4与后轮7之间的燃料箱6的下方,在由主管12和下管13a、13b及后支管17围成的空间内,安装有发动机本体9、化油器60和空气滤清器(图中未示)等部件。排气管61如图1所示那样从发动机本体9的前侧一直向下延伸,而后通过如图9所示的车体的右侧向后方延伸,使其后端与后轮7右侧位置的消声器62连接。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没有配置消声器62的车体左侧,在从与发动机本体9的下部后方连接的变速箱部分向侧方伸出的输出轴链轮(图中未示)和固定在后轮7的轮毂上的链轮63之间,架设有用于将发动机9的回转驱动力传到后轮7上的链条64。
如图9所示,在前轮4与后轮7之间的车体下部,在车体两侧分别设置有驾驶员脚蹬板65。在车体的左侧,设置有换挡踏板68和侧支架67。在车体的右侧设置有制动杆69和脚蹬启动踏板70。同时,如图1所示,在后轮7的前方,在车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乘座者用的脚蹬板66。在侧支架67的后方,横跨车体两侧设置了一个中间支架71。
在设置有上述各部件的两轮摩托车1上,在燃料箱6上,在其上面设置有用于安装燃油表73的燃油表护罩72,同时,还设置有从转向前管11的后方一直覆盖到燃料箱6的前侧的车架盖74与覆盖了燃料箱6下方两侧的车架盖75。
在前后双人座8的前下方两侧,设置有分别由两部件构成的、用于覆盖空气滤清器(图中未示)的两侧的侧盖76。同时,在车体两侧还分别设置有用于覆盖所述侧盖76下方的盖77及用于覆盖乘座者用脚蹬板66内侧的盖78等,在其后方,在车体左侧相对后摆臂45设置有链盒79,该链盒79用于覆盖挂在发动机输出轴链轮(图中未示)与后轮7的链轮63之间的链条64的上半部分。
不过,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1,如上所述,在车架10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焊接将中空角撑板24一体地固定在车座支架18与后支管17的连接部上。前后两根横管25架设在该左右两侧中空角撑板24上并通过焊接固定成一体。同时,用于安装后缓冲器上端的安装托架26架设在该两根横管25上。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中,焊接有各横管25的角撑板24,跨接在车座支架18与后支管17之间,并将其沿前后方向焊接金属薄板形成中空结构,如图11所示,在该角撑板24的内侧面部分焊接向里面鼓出的座24a,各横管25通过焊接一体地固定在所述座24a上。
因此,从后缓冲器50传递的应力可以由角撑板24沿前后方向大范围地分散,并传递给车架(车座支架18及后支管17),同时,可减少角撑板的复杂的配合部件数目,削减了零部件数目,此外,由于角撑板24是金属薄板,容易形成平坦的座24a,可简化横管25的端面处理,并提高了固定着横管25的端部的角撑板24的外观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横管25沿车体前后方向配设成两根,用于安装后缓冲器50上端的安装托架26架设在这两根横管25上,并固定在这两根横管25的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所以,作用在该上端安装托架26上的应力可分散到两根横管25上,提高了横管25本身的耐久性,同时,由该两根横管25把应力分散并传递给角撑板24,从而,提高了角撑板24与横管25固定部分的耐久性。
在本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1中,如上文所述,通过把U形管45c的两端分别连接到左右后摆臂本体45b上,并把跨越该U形管45c与后摆臂本体45b而分别连接的连接管45e与加强管45f彼此连接在一起,使后摆臂45从侧面观察时大致为以后摆臂本体45b为底边的三角形状,构成充分加强的结构。
于是,相对于如此加强的后摆臂45,而把后缓冲器的下端安装托架46设置在跨越左右后摆臂本体45b而连接的横向部件45d上,把后缓冲器50配设在左右加强管45f之间,由此,在没有使用连杆机构的状况下,以近似于垂直角度的方式安装后缓冲器50。结果,是后缓冲器50的下端部附近结构紧凑,可有效地利用该部分的空间,提高了设计上布置的自由度。
根据以上叙述的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从后缓冲器传递给车架的应力,可分散到前后方向的宽范围,此外可减少角撑板的复杂的配合部件数目,削减了零部件数目,而且,可简化横管的端面处理,并提高了该部分的外观性能。
此外,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结构,作用在后缓冲器的上端安装托架上的应力可分散到两根横管上,提高了横管本身的耐久性,同时,由该两根横管传递给角撑板的应力可被分散,从而,提高了角撑板与横管固定部分的耐久性。
权利要求
1.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的安装结构,在跨越车架的上部与后摆臂之间并在车体宽度方向中央设置有一个后缓冲器的两轮摩托车中,其特征是,在车架上部的左右两侧,在左右各设置一对的车座支架与后支管的连接部上,分别焊接连接这两者的由焊接金属薄板制成的中空结构的角撑板,在该左右两侧角撑板上通过焊接一体地固定有横管,同时,把后缓冲器的上端安装在该横管的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横管沿车体前后方向设置有两根,用于安装后缓冲器上端的托架架设并固定在这两根横管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它能把从后缓冲器传递给车架的应力广泛地分散到前后方向的宽度上,减少角撑板复杂的配合数目,削减零部件数目,且能简化横管的端面处理,提高这一部分的外观性。在跨越车架的上部与后摆臂之间并在车体宽度方向中央设置有一个后缓冲器的两轮摩托车中,在车架上部的左右两侧,在左右各设置一对的车座支架与后支管的连接部上,分别焊接连接这两者的由焊接金属薄板制成的中空结构的角撑板24,在该左右两侧角撑板24上通过焊接一体地固定有横管25同时,把后缓冲器50的上端安装在该横管25的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
文档编号B62J99/00GK1227811SQ9810738
公开日1999年9月8日 申请日期1998年3月4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4日
发明者铃木智, 前田周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