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座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565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座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把车座支撑在两轮摩托车的后挡泥板上方的结构。
在日本实公平6-40072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把构成两轮摩托车双车座后部的同乘者车座安装在后挡泥板上的支撑结构。该例子中,在后挡泥板的内侧一体地设置有刚性加强部件,在该加强部件上直接安装车座的前后部分,同时,把车座的中央部直接支撑在后挡泥板上。
可是,在上述结构情况下,车座底部有可能与通常作为外观部件而涂饰有装饰物的后挡泥板的表面接触,这样,由于擦拭等原因会很容易地损伤后挡泥板表面上的装饰面。
而且,车座的中央部直接压在后挡泥板上时,车座一侧大的载荷会集中在后挡泥板的接触部,这时,考虑到要保持其耐久性,就很难用树脂来制造后挡泥板。
因此,本发明就是为消除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将车座在不损伤后挡泥板的前提下安装在其上方位置的车座支撑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车座支撑结构,在支撑前后轮的车体架上支撑着后挡泥板,在后挡泥板的上方支持着车座,其特征是,在车体架上支撑并设置有朝上方突出的车座支撑体,通过安装在该车座支撑体上的弹性部件,以车座底部与后挡泥板的表面为非接触状态的方式支撑着该车座底部。
这时,把所述车座支撑体配设在后挡泥板的内侧,同时,在接近该车座支撑体上部的后挡泥板的一部分上沿上下方向突出地安装所述弹性部件,使该弹性部件的上部与车座底部接触,下部与车座支撑体的上部接触,此外,所述后挡泥板由树脂制成。
本发明通过弹性部件将车座底部支撑在车体架上所支持的车座支撑体上,通过该车座支撑体的支持使车座底部与后挡泥板保持非接触状态,从而使车座底部与后挡泥板成为不直接接触的结构。
因此,车座的底部与通常作为外观部件而涂饰有装饰物的后挡泥板的表面成为非接触状态,不会因车座底部的擦拭等原因而损伤后挡泥板的表面装饰面。
而且,由车座底部施加的大的载荷通过弹性部件传递给车座支撑体,使车座一侧大的载荷不会集中在后挡泥板的接触部。
结果,不用担心车座一侧的载荷对后挡泥板的损伤,特别是即使后挡泥板由树脂制成,也能得到充分的耐久性,并且,由于后挡泥板没有载荷的作用,从而实现轻量化。
此外,在后挡泥板部件的内侧配设车座支撑体,在后挡泥板一部分安装沿上下方向突出的弹性部件,使该弹性部件的上部与车座底部抵触,下部与车座支撑体的上部抵触,通过一个弹性部件能同时将上下车座支撑体及车座底部弹性地支撑着,因而,弹性支撑结构简单、安装作业容易。


图1是适用于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后挡泥板周围的左侧视图。
图4是后挡泥板小组合体的左侧视图。
图5是车体架后部的左侧视图。
图6是左侧装饰物的侧视图。
图7是图3的7-7截面图。
图8是图3的8-8截面图。
图9是图3的9-9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后挡泥板前部相对于车体架的安装方式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车座前部相对于车座支架的安装方式的模式图。
图12是表示车座支撑结构的剖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叙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是适用于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整体左侧视图,图2是图1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后挡泥板周围的左侧视图,图4是后挡泥板小组合体的左侧视图,图5是车体架后部的左侧视图,图6是左侧装饰物的侧视图,图7是图3的7-7截面图,图8是图3的8-8截面图,图9是图3的9-9截面图,图10是表示后挡泥板前部相对于车体架的安装方式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车座前部相对于车座支架的安装方式的模式图,图12是表示车座支撑结构的剖视图。
首先,根据图1及图2叙述两轮摩托车的整体简要结构。该两轮摩托车整体采用车座较低的美式或传统摩托车的外观,即前叉有较大倾斜的长轮轴距结构,发动机、燃料箱及车座配置在前后轮之间较低的位置。
支撑前轮1的前叉2的上部朝后方有较大的倾斜,同时,其上部通过底桥3、顶桥4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前管5上。
安装在顶桥4上的车把杆6做成美式或传统摩托车的一般的车把形状,一直向上方延伸之后,再使其把手7朝向下方。
前管5安装在主车架10的前端部,主车架10沿车体中心线朝前后方向配设着,其前半部10a从前管5慢慢向下倾斜并朝后方延伸,之后弯曲再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构成后半部10b。
左右一对下车架11从前管5的下部左右位置倾斜向下方延伸,其下端部与大致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底车架12连接,左右一对后支座13从该左右底车架12的后端部朝上方倾斜并向后连续地延伸。
在左右一对底车架12的后端部之间设有横管12a,构成主车架10的后半部10b的下端部与该横管12a的中间部连接(图2)。
略为三角状的枢轴板14在车体的左右成对地设置,把左右底车架12的后部与后支座13的下部之间连接在一起,其中央部设有下文要叙述的后臂枢轴部14a。
左右一对车座支架15从构成主车架10的前半部10a的后端部向下倾斜并朝后方延伸,其中间部与左右后支座13的各上部连接。
左右车座支架15中间部的与后支座13连接的连接部附近弯曲后沿水平方向朝后延伸,并通过下文要叙述的后挡泥板42的外方,同时其外侧面由夹持支架16覆盖。
夹持支架16与左右车座支架15以及在后挡泥板内平行设置的左右一对副车架18用共同的连接部件17a及17b连接成一体,同时,夹持支架16的后端部支撑着后信号装置19。
主车架10、下车架11、底车架12、后支座13以及车座支架15构成车体架,其中,主车架10、下车架11及底车架12构成车体架的前部,发动机20支撑在该车体架的前部。
发动机20是水冷式二冲程发动机,但是,其外观宛如风冷式四冲程发动机,气缸部20a的左右结构模仿风冷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气缸部侧面的外观形状,由形成风冷风扇式样、形状等的气缸盖20b覆盖着。
发动机20经过化油器21从侧盖22内的空气滤清器22a吸气,并经过排气管23、排气腔23a以及配设在车体右侧的消声器24排气。
从图2可以看出,排气腔23a由经过发动机20中央部下方沿前后方向配设的朝后方直径逐渐扩大的扩散部23b、直径为最大且恒定的直腔部23c以及朝后方直径逐渐缩小的锥状变形部23d构成。
在排气腔23a的轴心部配设有沿前后方向较长的两段催化剂筒23e,该两段催化剂筒23e做成前侧直径小、后侧直径大的两段直径变化的结构。预先将催化剂平坦地保持在该两段催化剂筒23e的表面,当温度比较高的排出气体经过该两段催化剂筒23e的内外时与催化剂接触并净化。
在直腔部23c的上部形成能避开横管12a的弯曲部23f,同时,从直腔部23c的后端部附近侧面分支出向车体右侧延伸的尾管23g,该尾管23g的后端部与消声器24连接,这样,可提高排气腔23a的安装自由度。
尾管23g的右侧面由外表面经过电镀处理的排气侧盖23h覆盖,从车体右侧方观察时,可以看到消声器24与锥状变形部23d连接成一体的外观。
符号25是曲轴箱,26是输出链轮,该输出链轮26通过链条27及从动链轮28驱动后轮29。后轮29设有圆板状的碟形轮。
后轮29支撑在后臂30的后端部。该后臂30由左右一对臂部30a和将左右一对臂部30a的前端部连接在一起的横臂30b组成。横臂30b的两端支撑在枢轴板14的枢轴部14a上,通过枢轴14b沿上下方向自由摆动地轴支撑着。
此外,在图2中,示出了将枢轴板14的一部分切出槽的结构,主车架10后半部10b中接近横臂30b的部分构成向前方弯曲的凹部10c,这样,即使其后半部10b设置在车体中央部,也不会与横臂30b发生干涉,而是与横臂30b在左右方向连接。
利用后臂30前部侧的左右臂部30a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使发动机用储存箱31从侧面观察是配置在与后臂30的臂部30a重叠的位置。在该储存箱31的上方配设有蓄电池32,蓄电池32的大部分由侧盖22覆盖着。在后臂30的臂部30a的后部与后支座13的上部之间安装缓冲器33。
在主车架10上支撑有美式或传统摩托车的一般的泪滴式燃料箱34,在主车架10的上面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各种指示器及仪表之类的仪表类36的仪表箱35,在其后部突出地设有燃料箱注入口的盖34d的头部。
在燃料箱34的下部左右位置安装有辅助构件盖37,该左右辅助构件盖37由树脂形成,表面经过电镀处理,并将位于燃料箱34下方的气缸盖20b的各上部侧面覆盖住,其外观宛如金属风格的空气滤清器。
在燃料箱34的后方,将带台阶的车座38支撑在车座支架15上,该带台阶的车座38后部一段较高,构成同乘者用车座39的双车座。
车座38配设在后轮29附近较低的位置,使车座位置变低,与车把杆6及燃料箱34的形状一起构成具有美式或传统摩托车中一般特征的车体外观。
在同乘者用车座39的后方沿上下方向配设有后扶手40。该后扶手40用管状部件大致做成拱形,其下端部连接的后扶手基部41通过后挡泥板42的外侧支撑在车座支架15的后端部。
后挡泥板42装入并支撑在左右车座支架15之间,同时,其后端部配设有尾灯43及挡泥片44,该尾灯43及挡泥片44支撑在后挡泥板42内侧的副车架18上。
符号45是用于覆盖前管5、主车架10的前半部10a及下车架11所形成的空间的左右一对角撑板。46是由辅助构件盖37覆盖的油箱。47是油泵,安装在吸气岐管附近,并与支撑在朝上方延伸的支座48上的电磁阀49连接。
50是燃料悬塞,51是与位于化油器21下游侧的吸入管连接的吸气腔,52是散热器,52a是水泵。
53是轴脚踏板,54是车体右侧制动踏板,这两个踏板设置在相当于发动机20下部前方的位置,使驾驶者的脚能向前方伸出,成为美式或传统摩托车的乘车姿势。
制动踏板54用轴支撑在前踏板55附近,并通过主气缸56使后制动卡钳57动作。主气缸56在底车架12的下方配设着,其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
此外,侧支座58(图1)可自由起伏地设置在车体左侧的底车架12的中间部,后踏板59a通过踏板保持架59安装在后支座13上。
下文叙述后挡泥板装饰物16及后挡泥板42等相对于车座支架15的安装结构以及车座的支撑结构。首先,如图4所示,后挡泥板42与副车架18构成后挡泥板的小组合体60。
从图7及图8可以看出,副车架18是经过后挡泥板42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管部件,在对应于共同连接部件17a、17b的位置朝下方下垂地安装有托架61a、61b。在托架61a、61b的内侧面一侧焊接有螺母62a、62b,而在其外侧面一侧焊接有套管63a、63b。
通过将这些套管63a、63b嵌合在环状缓冲橡胶垫65a、65b的孔中,将环状缓冲橡胶垫65a、65b嵌合在后挡泥板42侧部预先所形成的开口部64a、64b中,便可以使副车架18与后挡泥板42相互连接成一体,构成后挡泥板小组合体60。
此外从图7可以看出,在左右副车架18之间,沿后挡泥板42的上下方向内侧安装有拱形车座支座66。嵌合在后挡泥板42的顶部一侧预先所形成的开口67中的缓冲橡胶垫68的下部与左右副车架18的顶部相接触,而后挡泥板42与车座支座66不直接接触。
缓冲橡胶垫68的上部与车座38的底板69上所形成的朝下方突出的凸部69a接触,把车座38弹性地支撑在后挡泥板42上,同时,使车座38的载荷不传递到后挡泥板42上,而由车座支座66承受。
在副车架18的后部也同样安装有做成拱形的车座支座70。该车座支座70朝上方突出地配置在后挡泥板42内侧。车座38的后端部一侧通过螺栓71从上方固定在车座支座70的顶部(参照图3)。
图3是为了表示车座38在前后共3个位置所设置的各支撑部而通过各支撑部剖开的剖视图,图12是与之对应的从后挡泥板一侧剖开的支撑结构的剖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车座38的同乘者车座39的底板69的前部、中央部及后部分别由单独的车座支座66、70及73与车座后端部支座72支撑。
其中,中央的车座支座66是上文所述的结构,后部车座支座70设有焊接螺母70a,通过螺母70a与螺栓71使车座支座70与后挡泥板42上所设置的车座后端部支座72的后端部相连接。
车座后端部支座72从侧面看大致弯曲成ㄑ字形,其后半侧与前述的后挡泥板42重叠并与车座支座70连接,而其前半侧离开后挡泥板42向上方倾斜延伸,在同乘者的车座39后部与底板69的下方重叠。
在车座后端部支座72的前端部形成安装孔72a,环状缓冲橡胶垫74嵌合地安装在该安装孔72a中。车座后端部支座72的前端部通过缓冲橡胶垫74并借助头部插入底板69而埋设的螺栓75与螺母76和底板69连接。
由此,同乘者车座39的后部以底板69通过缓冲橡胶垫74、车座后端部支座72及车座支座70而浮动地支撑在后挡泥板42的上方。
同乘者车座39的前部由车座支座73同样地可浮动地支撑在后挡泥板42的上方。即是说,如下文所述,下端部支撑在车座支架15上的车座支座73与车座支座66一样做成拱形,其上部设有安装孔74a,环状缓冲橡胶垫74安装在该安装孔74a中。
通过该缓冲橡胶垫74,借助于头部插入底板69所埋设的螺栓75及从车座支座73下方安装的螺母76,将车座支座73与同乘者车座39联成一体。
此外,缓冲橡胶垫74、埋设的螺栓75及螺母76与前述后部一侧所使用的结构相同,用同一符号表示。而且,图11示出的是该支撑部的模式的组装结构。
从图3及图12可以看出,根据这种支撑结构,车座38后部的位于后挡泥板42上方部分的同乘者车座39以前后共3个位置通过车座支座66、70、73及车座后端部支座72可浮动地支撑在后挡泥板42的上方,使底板69与后挡泥板42成为非接触状态。
如图5所示,车座支架15是管状部件,在对应于共同连接部件17a、17b的位置安装有沿横向贯通的套管80a、80b,并且,在其后端部安装有横截套管81。这种结构在左右车座支架15上是相同的。
从图8可以看出,在后扶手基部41的下部,在对应于套管80b的位置形成通孔82。后扶手基部41的下端部朝外侧弯曲,形成与车座支架15的下部外周配合的止转部83。
如图9所示,在后扶手基部41的下部后方,在对应于套管81的位置设置通孔84及焊接螺母85,通过螺栓86把车座支架15与后扶手基部41紧固在一起。
在后扶手基部41的通孔84下方,一体延伸地形成下方突出部41a,在该下方突出部41a上形成定位孔87。
从图5可以看出,在车座支架15的套管80a的前方向上突出地焊接有定位用支座88,在该支座88上形成配合孔89a的通孔89b,在该通孔89b部分安装螺母89c。
从图6可以看出,后挡泥板装饰物16是断面为コ字状的具有装饰用外观的部件,在对应于共同连接部件17a、17b的位置形成通孔90a、90b,并且在前端部朝前方一体突出地形成配合板92。该配合板92相当于前端部一侧的固定部。
从图7及图8可以看出,带有抛光头部91的螺栓的共同连接部件17a、17b分别从外方插入后挡泥板装饰物16的通孔90a、90b处,通过套管80a、80b,并通过后挡泥板小组合体60的套管63a、63b与螺母62a、62b连接。
如图6及图9所示,在后挡泥板装饰物16的后端部下面一体地形成大致弯曲成钩状的朝下方延伸的配合板93,通过将该配合板93插入后扶手基部41的下方突出部41a上所形成的定位孔87a,而使两者相嵌合,并使配合板93与下方突出部41a系挂在一起。该配合板93相当于后端部一侧的固定部。
此外,配合板93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定位孔87前后方向的宽度窄,大致是该定位孔87前后方向的宽度的1/2,配合板93插入定位孔87后可以沿前后方向滑动。此外,在配合板93的后端部设置有后信号装置19的安装座94(图6)。
如图10所示,在定位用支座88附近的后挡泥板42的侧面形成安装台阶部95,夹子97从侧部开口96插入并安装,在该夹子97上预先焊接有螺母97b。
另一方面,在车座支架15上焊接有朝里面一方突出的支座98,安装台阶部95重叠在该支座98上,使通孔95a、97a以及98a对准,把螺栓99从上方插入这些通孔中,并与夹子97的螺母97b紧固在一起,由此,把后挡泥板42的前部紧固在车座支架15上。
从图11可以看出,在车座支座73的左右位置朝下方延伸形成两个脚部77,在该脚部77上形成通孔78。该通孔78与车座支架15上所设置的定位用支座88的通孔89b及螺母89c对准,用螺栓79进行安装。
下文叙述本实施例的作用。从图3及图12可以看出,位于车座38后部的同乘者车座39以前后共3个位置通过车座支座66、70、73以及车座后部支座72可浮动地支撑在后挡泥板42上方,使底板69与后挡泥板42成为非接触状态。
因此,车座38的底板69与通常作为外观部件而涂饰有装饰物的后挡泥板42的表面成为非接触状态,不会因擦拭等损伤后挡泥板42的表面装饰面。
而且,由后挡泥板42上方位置的同乘者车座39施加的大的载荷通过缓冲橡胶垫68及74作用在各车座支座66、70、73及车座后端部支座72上,通过后挡泥板42内侧的副车架18传递给外侧车座支架15。
因此,同乘者车座39的大的载荷由车体架一侧承受,不会将大的载荷集中在后挡泥板42上,即使后挡泥板42由树脂制成,也不会担心损坏后挡泥板42,由于后挡泥板42是没有载荷作用的结构,从而可轻量化。
由于缓冲橡胶垫68安装在后挡泥板42上,通过一个缓冲橡胶垫68能同时将上下车座支座66及车座38的底板69上所形成的凸部69a弹性地支撑着,因而,弹性支撑结构简单、安装作业容易。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例子,还可以做出种种变形,例如,可以将缓冲橡胶垫68安装在车座支座66或底板69的凸部69a一侧,在后挡泥板42上形成让该缓冲橡胶垫68通过的大的通孔,把弹性部件插入该通孔并使该弹性部件的前端与底板69的另一端接触。
此外,缓冲橡胶垫68的形状也可以做成吸盘状等公知的种种形状,而且,车座支撑体的结构也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将后支座13等的车体架的一部分朝后挡泥板42内侧延伸地配设着,将这种结构用于车座支撑体也是可行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座支撑结构,在支撑前后轮的车体架上支撑着后挡泥板,在后挡泥板的上方支持着车座,其特征是,设置有支撑于车体架上且朝上方突出的车座支撑体,通过安装在该车座支撑体上部的弹性部件,以车座底部与后挡泥板的表面保持非接触的方式支撑着该车座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支撑结构,其特征是,把所述车座支撑体配设在后挡泥板的内侧,同时,在接近该车座支撑体上部的后挡泥板的一部分上沿上下方向突出地安装所述弹性部件,其上部与车座底部抵接,下部与车座支撑体的上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座支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挡泥板由树脂制成。
全文摘要
一种车座支撑结构为了支撑位于后挡泥板上方的车座,在前后方向设置3个车座支座,前车座支座从车座支架通过后挡泥板外侧并经上部缓冲垫与底板相连。中部及后部车座支座配设在后挡泥板的内侧,并由与车座支架连接的副车架支撑着。中车座支座的上部通过后挡泥板一侧安装的缓冲垫支持着底板。后车座支座与车座后端部支座连接。该车座后端部支座的上端部通过缓冲垫在后挡泥板上方与底板相连。由此将车座浮动地支撑在后挡泥板的上方。使其与后挡泥板成为非接触状态。
文档编号B62J1/00GK1199687SQ9810732
公开日1998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1997年5月16日
发明者高桥伸治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