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承载装置及婴儿推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01590阅读:来源:国知局
之间。如图2所示,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10处于座椅模式时,背靠板13、头靠板12大致呈一平面,且背靠板13、头靠板12朝框架体11的方向靠拢,框架体11枢转后贴近座板14的远离背靠板13的一端,背靠板13与座板14具有一接近于90°的夹角。
[0041]下面结合附图3-11所示,对本发明婴儿承载装置10的结构及转化过程进行描述。
[0042]如图3-图6所示,所述框架体11包括固定连接的前框体111及后框体112,前框体111及后框体112均大致呈U形结构,两者之间通过两固定机构相连接,每一固定机构具有一向框架体11的下方凸伸的第一枢接片113,因此,使框架体11的两相对的侧边上凸设有相平行的第一枢接片113。所述座板14的两相对的侧边上凸设有两相互平行的第二枢接片142,所述第二枢接片142对应枢接于第一枢接片113。
[0043]所述头靠板12的一端枢接于后框体112,头靠板12的另一端与背靠板13的一端相枢接,背靠板13的另一端与座板14的一端枢接。具体地,座板14的位于两第二枢接片142之间的一侧边与背靠板13枢接。其中,背靠板13包括相配合连接的底板131及盖板132,在底板131与盖板132之间设置有卡合组件15 (见图8),卡合组件15可选择地卡合于座板14或头靠板12。
[0044]如图3、图4所示,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10处于睡箱模式时,所述座板14、背靠板13约呈一平面且大致平行于框架体11,卡合组件15卡合于座板14。如图5、图6所示,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10处于座椅模式时,头靠板12、背靠板13、座板14均枢转后,使背靠板13、头靠板12约呈一平面,卡合组件15卡合于头靠板12。
[0045]如图4、图6所示,头靠板12的邻近背靠板13的端部开设有第一卡合孔121,座板14的邻近背靠板13的端部开设有第二卡合孔141,所述卡合组件15可选择地卡合于第一卡合孔121或第二卡合孔141内。
[0046]如图7、图8所示,所述卡合组件15包括操作旋钮151、卡合件152、弹性件153及固定件154,操作旋钮151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131并露出背靠板13的背面,卡合件152滑动连接于底板131并与操作旋钮151相连接,所述操作旋钮151用于驱动卡合件152滑动,从而使卡合件152可选择地卡合于座板14或头靠板12 ;所述弹性件15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背靠板13及操作旋钮151,弹性件153使卡合件152恒具有卡合于座板14或头靠板12的趋势。
[0047]其中,卡合件152具有一脱离于座板14及头靠板12的临界位置,在该临界位置,座板14、背靠板13、头靠板12均呈释锁状态,座板14、背靠板13、头靠板12两两之间可相互枢转,使婴儿承载装置10于睡箱模式与座椅模式间相互转化;当卡合件152越过其临界位置时,其卡合于座板14、头靠板12之一,婴儿承载装置10锁定于睡箱模式或座椅模式。
[0048]下面继续参阅图8所示,底板13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动槽1311,滑动槽1311的一侧开设有与之连通的限位槽1312 ;卡合件152滑动地设于滑动槽1311内,限位槽1312用于对卡合件152进行限位。通过转动操作旋钮151使卡合件152滑动时,卡合件152的两端可分别伸出底板131而与座板14或头靠板12卡合。具体地,所述卡合件152的一端可伸出座板14的一端而可分离地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孔121,卡合件152的另一端可伸出座板14的另一端而可分离地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孔141。
[0049]本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旋钮151呈凸轮结构。所述卡合件152上开设有垂直于其滑动方向的长槽1524,固定件154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长槽1524内并固定于操作旋钮151的远离转轴的一端,所述操作旋钮151转动而藉由固定件154、长槽1524驱动卡合件152滑动。弹性件153固定于固定件154与底板131之间,弹性件153的弹力使卡合件152恒具有卡合于座板14或头靠板12的趋势。
[0050]具体地,所述卡合件152呈T形结构,卡合件152的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端分别形成第 ^合端1521及第二卡合端1522,另一端形成一从动连接端1523,长槽1524开设于从动连接端1523。装设于底板131上后,卡合件152滑动地设于滑动槽1311内,第一卡合端1521与头靠板12相对应,第二卡合端1522与座板14相对应,从动连接端1523容置于限位槽1312内。弹性件153的一端固定于底板131上远离限位槽1312的一侧,弹性件153的另一端固定于固定件154,固定件154可沿长槽1524滑动。
[0051]结合图8-图10所示,当从背靠板13的背面转动操作旋钮151时,操作旋钮151旋转从而通过固定件154、长槽1524驱动卡合件152滑动,当从动连接端152位于限位槽1312的中部时,卡合件152处于脱离座板14、头靠板12的临界位置,固定件154滑动到长槽1524的最上端,使弹性件153处于最大拉伸长度,该位置亦为弹性件153的临界位置,此时,座板14、背靠板13、头靠板12均呈释锁状态,婴儿承载装置10可于睡箱模式与座椅模式间相互转化。当从动连接端152越过限位槽1312的中部时,弹性件153偏离其最大拉伸长度,即处于最大拉伸长度的弹性件153向其任一侧偏离一点点位置,从而使弹性件153处于可收缩状态,此时弹性件153收缩而驱动卡合件152向上或向下滑动,直至使第一卡合端1521卡合于第一卡合孔121或第二卡合端1522卡合于第二卡合孔141,且弹性件153的弹力可保持卡合件152恒具有卡合于座板14或头靠板12的趋势,婴儿承载装置10处于睡箱模式或座椅模式。在卡合件152从底板131的一端滑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固定件154沿长槽1524来回滑动。
[0052]再次参阅图1-图6所示,第一枢接片113上还枢接有连接件16,该连接件16用于将婴儿承载装置10卡合于婴儿推车20的架体21上。另外,框架体11上还设置有把手17及顶篷支架18,顶篷支架18用于安装顶篷,把手17固定于前框体111及后框体112之间的固定机构上,把手17便于婴儿承载装置10的单独使用,且在婴儿承载装置10处于座椅模式时,可充当扶手(见图2)。
[0053]下面结合图9-图11所示,对本发明婴儿承载装置10的不同状态及调整过程进行描述。
[0054]如图9所示,当婴儿承载装置10处于睡箱模式时,座板14、背靠板13约呈一平面,卡合件152的第二卡合端1522伸出底板131并卡合于第二卡合孔141。此时,卡合件152的从动连接端1523位于限位槽1312的邻近座板14 一侧的最边缘处,固定件154位于长槽1524的最下端,弹性件153的弹力及长槽1524的限位作用,使卡合件152始终卡入第二卡合孔141内。
[0055]调整状态时,手动转动操作旋钮151,操作旋钮151沿图9中所示箭头方向转动,使固定件154沿长槽1524滑动,从而通过固定件154、长槽1524驱动卡合件152沿图9中所示箭头方向滑动。
[0056]如图10所示,当操作旋钮151转过90°时,操作旋钮151的远离其转轴的一端大致位于限位槽1312的中部,固定件154滑动到长槽1524的最上端,此时弹性件153处于最大拉伸位置,该位置为弹性件153的一临界位置,且卡合件152的第二卡合端1522完全脱离座板14,头靠板12、背靠板13、座板14三者之间无相互锁定,三者呈可相互枢转的状态。然后施力推动座板14、背靠板13、头靠板12两两相互枢接,使头靠板12、背靠板13转动到大致位于一平面,背靠板13与座板14之间具有一接近90°的夹角,从而使婴儿承载装置10处于睡箱模式。这时,弹性件153若越过上述临界位置,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