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15759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工具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0002]两轮平衡车已逐渐成为人们代步出行的主要工具,目前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机构通常由转向轴和操纵杆构成,其中操纵杆竖立在两轮平衡车的支撑平台上,具体地,操纵杆的下端与两轮平衡车的转向轴连接。操作者通过控制操纵杆带动转向轴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来实现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控制。
[0003]现有转向机构中,转向轴与操纵杆连接的第一端部为圆柱体(横截面为圆形),操纵杆下端设有与转向轴第一端部相配合的凹入部。转向轴与操纵杆之间靠销子定位,螺丝紧固。由于转向轴与操纵杆的接触面为圆柱面,且两者靠销子定位,由于操纵杆带动转向轴转动时销子的承力强度不够,定位、限位误差较大,这使得用来紧固的螺丝会受到剪切力;另外,由于转向轴与操纵杆的配合使用过程中,操纵杆会对转向轴施加轴向的力,这也使得所述螺丝受到剪切力,两者的连接部位容易发生形变。可见,螺丝不但要起紧固作用还要起到定位、限位作用,因此转向机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转向轴与操纵杆的配合出现松动,导致两轮平衡车骑行时操纵杆抖动,使得陀螺仪等传感器误判为人为控制,影响骑行平稳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机构的不足,提供一种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结构简单、连接稳固、定位准确。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6]一种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机构,包括转向轴和操纵杆,所述转向轴的第一端部为棱台,所述操纵杆设有凹入部,所述凹入部与转向轴的第一端部相配合。
[0007]本实用新型所述转向机构中转向轴与操纵杆连接的第一端部为棱台,操纵杆通过与第一端部的结构相匹配的凹入部固定在转向轴上,使得第一端部的各个侧面与凹入部的内壁相贴合,加上第一端部的各个棱角的限位作用,使得转向轴与操纵杆之间的沿转向轴的轴向定位和限位更加精确、稳固,克服了现有第一端部为圆柱体且通过销子定位所存在冋题。
[0008]为了使操纵杆与第一端部的配合更加紧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部的横截面面积从端面向底面逐渐增大。所述操纵杆的凹入部的侧面设有与第一端部相匹配的倾斜角度,安装时,凹入部的侧面与第一端部的侧面相贴合,随着螺丝的锁紧,第一端部与凹入部的配合也越来越紧固。所述转向轴的第一端部的侧面足以承受操纵杆施加的力,使得位于第一端部的端面的螺丝不在受到剪切力,因此两者的配合更加稳固。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部为四棱台。一方面使得第一端部的侧面与凹入部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有效的防止两者间的定位作用,另一方面使得第一端部的横截面具有较大的截面积,利于布置螺纹孔,保证螺丝紧固的强度,再者所述第一端部的加工工艺简单,精度要求较低,方便生产和使用。
[0010]为了使第一端部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和便于加工,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部为正四棱台。第一端部的四个侧面与底面所呈的角度相等,进一步地,所述正四棱台的侧面与底面的夹角a的范围为60°?85°。
[0011]为了使凹入部具有足够的受力强度,进一步地,所述凹入部的外壁设有若干加强筋。
[0012]为了使转向轴与操纵杆的配合更加紧固、牢靠、防止操纵杆意外脱落,所述第一端部的端面设有螺丝孔,所述第一端部与操纵杆的凹入部通过螺丝紧固。
[0013]为了减少转向轴与操纵杆之间的机械磨损,同时便于装配,所述第一端部的端面与侧面的棱角、侧面与侧面间的棱角为圆滑过渡。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实用新型所述转向轴的第一端部为棱台,与操纵杆凹入部配合,使得转向轴与操纵杆之间的沿转向轴的轴向定位和限位更加精确、稳固,克服了现有第一端部为圆柱体且通过销子定位所存在问题。
[0016]所述第一端部的横截面面积从端面向底面逐渐增大。使得操纵杆与第一端部随时螺丝的锁紧,两者的配合也越加紧固,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位于第一端部的端面的螺丝不在受到剪切力,因此两者的配合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所述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所述转向轴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所述转向轴的侧视图;
[0020]图4为所述转向轴的正视图;
[0021]图5为所述转向轴的第一端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5所示,一种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机构,包括转向轴I和操纵杆2。本实施例中,转向轴I的第一端部11为正四棱台,第一端部11的横截面面积从端面111向底面112逐渐增大。第一端部的四个侧面与底面所呈的角度相等,进一步地,正四棱台的侧面与底面的夹角a的范围为60°?85°,夹角a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0025]操纵杆2设有凹入部21,凹入部21与转向轴I的第一端部11相配合。
[0026]本实施例中,转向机构中转向轴与操纵杆连接的第一端部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操纵杆通过与第一端部的结构相匹配的凹入部固定在转向轴上,使得第一端部的各个侧面与凹入部的内壁相贴合,加上第一端部的各个棱角的限位作用,使得转向轴与操纵杆之间的沿转向轴的轴向定位和限位更加精确、稳固,克服了现有第一端部为圆柱体且通过销子定位所存在问题。
[0027]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一方面使得第一端部的侧面与凹入部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有效的防止两者间的定位作用,另一方面使得第一端部的横截面具有较大的截面积,利于布置螺纹孔,保证螺丝紧固的强度,再者所述第一端部的加工工艺简单,精度要求较低,方便生产和使用。
[0028]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为正四棱台,且操纵杆2的凹入部21的侧面设有与第一端部11相匹配的倾斜角度。安装时,凹入部21的侧面与第一端部11的侧面相贴合,随着螺丝的锁紧,第一端部11与凹入部21的配合也越来越紧固。转向轴I的第一端部11的侧面足以承受操纵杆2施加的力,使得位于第一端部的端面111的螺丝不在受到剪切力,因此两者的配合更加稳固。
[0029]为了使凹入部具有足够的受力强度,本实施例中凹入部21的外壁设有若干加强筋。
[0030]为了使转向轴与操纵杆的配合更加紧固、牢靠、防止操纵杆意外脱落,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的端面设有螺丝孔12,所述第一端部与操纵杆的凹入部通过螺丝紧固。
[0031]为了减少转向轴与操纵杆之间的机械磨损,同时便于装配,第一端部11的端面与侧面的棱角、侧面与侧面间的棱角为圆滑过渡。
[0032]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机构,包括转向轴(I)和操纵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I)的第一端部(11)为棱台,所述操纵杆(2)设有凹入部(21),所述凹入部(21)与转向轴(I)的第一端部(11)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项所述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1)的横截面面积从端面(111)向底面(112)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1)为四棱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1)为正四棱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四棱台的侧面与底面的夹角a的范围为60。?8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端面设有螺丝孔(12),所述第一端部与操纵杆的凹入部通过螺丝紧固。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21)的外壁设有若干加强筋(22)。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端部(11)的端面与侧面的棱角、侧面与侧面间的棱角为圆滑过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两轮平衡车的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操纵杆和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的第一端部为棱台,所述操纵杆设有凹入部,所述凹入部与转向轴的第一端部相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轴与操纵杆之间的沿转向轴的轴向定位和限位更加精确、稳固,克服了现有第一端部为圆柱体且通过销子定位所存在问题,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位于第一端部的端面的螺丝不在受到剪切力。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操纵杆抖动,提高了两轮平衡车的骑行平稳性。
【IPC分类】B62K11-00, B62K21-00
【公开号】CN204323599
【申请号】CN201420762817
【发明人】吴细龙, 张秋生, 吴珑璁
【申请人】东莞易步机器人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