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支撑及电动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069481阅读:来源:国知局
述底片为尼龙底片。
[0026]在该技术方案中,尼龙相对比较便宜,且比较光滑,因此在减少中支撑对地面的刮擦力的同时,不会增大中支撑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0027]优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横梁;其中,所述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且所述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所述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连接。
[0028]在该技术方案中,中支撑还包括横梁,且支撑柱包括位于横梁两端的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因此,该种支撑在停车时能够更加省力且使得停车更加可靠。
[0029]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包括:车架;及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中支撑,其中,所述中支撑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车架上。
[0030]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车,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中支撑,因此,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中支撑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31]此外,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中支撑还可用于摩托车,因此,在将上述中支撑应用与摩托车时,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2]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3]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34]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动车的中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37]其中,图2和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38]1支撑柱,11立柱,12弧形板,2底片,21第一安装柱,22第二安装柱,23延伸部,24翻边,3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0]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支撑,可用于电动车,包括:支撑柱1和底片2,具体地,支撑柱1上设置有支撑面,支撑面为支撑柱1支撑电动车时与地面接触的面;底片2,安装在支撑柱1上并贴合住支撑面上,以使支撑面在支撑柱1支撑电动车时与地面相隔离;其中,底片2的强度小于支撑柱1的强度。
[00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通过在支撑柱1与地接触的面上设置一个底片2,从而可使支撑柱1与地面相隔离,进而在使用中支撑的过程中,支撑柱1不需要与地面接触,从而一方面可减少支撑柱1的磨损,另一方面可避免发生支撑柱1刮擦坏地板或地毯的情况。具体地,由于底片2的强度小于支撑柱1的强度,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底片2相对支撑柱1而言能够减少中支撑对地板或地毯的刮擦力,同时,由于该中支撑的主要结构并没有改变,因此,在降低中支撑对地板或地毯的刮擦力的同时,并没有降低中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中支撑的性能,提高了中支撑的市场竞争力。
[0042]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柱1包括:立柱11,立柱11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板;弧形板12,弧形板12的第一端贴合在立柱11的下端面上,弧形板12的第二端与连接板连接,以使弧形板12安装在立柱11的一侧;其中,弧形板12的下表面为支撑面。
[0043]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柱1包括立柱11和弧形板12,其中,立柱11在停车时,能够为电动车提供足够大的支撑力,而弧形板12在停车的过程中,能够为电动车持续提供支撑点,从而使得电动车在停车时更加省力,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具体地,在该支撑柱1的结构中,弧形板12的下表面在停车时会持续为电动车提供支撑点,因此,弧形板12的下表面在停车时会始终与地面接触,即弧形板12的下表面为支撑柱1的支撑面,从而通过在弧形板12的下表面上覆盖一底片2,从而便可减少弧形板12与地面之间的刮擦力,从而在使用中支撑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地板或地毯被刮擦坏。
[0044]具体地,弧形板12设置在支撑柱1的一侧,且弧形板12的下表面为外凸面。具体地,在最终停稳车时,弧形板12的下端面与地面接触,因此,可将弧形板12的下端面设置成水平面,而在停车的过程中,弧形板12的上端最先接触到地面后,便可利用弧形板12的的外凸面自动滑行,从而即可快速、省力地完成停车过程。
[0045]优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柱1上设置有安装孔;底片2上设置有安装柱,安装柱与安装孔配合,可使底片2固定在支撑柱1上;其中,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安装柱包括与第一安装孔配合的第一安装柱21和与第二安装孔配合的第二安装柱22。
[0046]在该技术方案中,底片2通过安装孔与安装柱的配合,能够实现底片2的快速安装,其中,安装柱的数量可为多个,优选地,安装柱的数量为两个,即第一安装柱21和第二安装柱22,从而便可通过多个安装柱与多个安装孔的配合,使得底片2与支撑柱1之间安装的更加牢靠。
[0047]优选地,安装柱与安装孔之间为过盈配合。
[004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地,第二安装孔设置在立柱11的下端面上,并贯穿弧形板12的第一端;底片2上设置有向弧形板12的第二端的端面上延伸的延伸部23,以使延伸部23包裹住弧形板12的第二端的端面,其中,第一安装孔设置在弧形板12的第二端的端面上。
[0049]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安装孔设置立柱11的下端并贯穿弧形板12的第一端,而在电动车停稳时,支撑柱1的立柱11与弧形板12的第二端为主要受力部位,也为支撑柱1的最低点,因此,将安装位置设置在该位置上,能够增大底片2与支撑柱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将第二安装孔设置在延伸部23上,然后利用延伸部23实现底片2与支撑柱1之间的配合,可使底片2与支撑柱1之间安装的更加牢靠,进而使得底片2不易从弧形板12的下表面脱落。
[0050]优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柱的端面上设置有径向延伸的翻边24 ;安装孔为阶梯孔,阶梯孔包括第一阶梯孔和第二阶梯孔,且第一阶梯孔的孔径小于第二阶梯孔的孔径;其中,安装柱位于第一阶梯孔内,翻边24位于第二阶梯孔内。
[0051]在该技术方案中,翻边24向安装柱的端面径向延伸,因此,翻边24的宽度尺寸或长度尺寸大于第一阶梯孔的孔径,从而在将安装柱插入到第一阶梯孔内,并将翻边24安装到第二阶梯孔内后,翻边24便可自动抵扣在第一阶梯孔与第二阶梯孔形成的阶梯面上,从而便可将立柱11固定在安装孔内,进而便可实现底片2与支撑柱1之间的快速安装。
[0052]优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柱上设置有通孔,一连接件3的一端依次穿过通孔、安装孔,以使底片2与支撑柱1相连接。
[0053]在该技术方案中,为提高底片2与支撑柱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可在安装柱上在设置一通孔,然后可利用螺纹配合的方式将底片2再次固定在支撑柱1上,从而可提高底片2与支撑柱1之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