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的舱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51836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的舱壁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船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船舶的舱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船舶的舱壁和船底为单层结构的金属材料制成,起到防止外界水进入到船舱内的作用。为了增强其安全性能,将舱壁和船底设得比较厚,可防止在碰撞过程中破损现象的发生。但传统的舱壁和船底厚度大、比较笨重,制造和加工困难,而且浪费加工材料。也有造船厂为了节约材料,将舱壁的厚度降低,在行驶中发生碰撞时,其舱壁和船底容易发生破损,增加行驶的危险性,而且其破损后,维修保养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安全性好的船舶的舱壁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船舶的舱壁结构,包括内底板、对称设于内底板四周且与该内底板呈一定角度设置的内侧板,所述的内侧板与内底板构成所述船舶的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底板的下侧设有外底板,所述外底板的四周对称设置有外侧板,所述的外侧板位于上述内侧板的外侧,所述的内底板与外底板之间设有连接结构,所述的内侧板与外侧板之间设有固定结构。

双底板和双侧板的结构可减少舱壁的板厚,节省材料,航行时更加安全,万一发生外底板或外侧板破损可以有效防止船发生意外,其结构形式更加简单,维修和保养更加容易,同时可以作为压载使用,节省船舱空间,提高运载量,更加经济和实用。

在上述船舶的舱壁结构中,所述的连接结构为加强肋,所述加强肋的一端垂直固定在内底板上,所述加强肋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底板上。该加强肋可用于固定内底板和外底板,防止两者位置的相对移动。

在上述船舶的舱壁结构中,所述的加强肋为若干个,且所述的加强肋均匀分布。

在上述船舶的舱壁结构中,所述的连接结构为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一端垂直固定在内侧板上,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固定在外侧板上。

在上述船舶的舱壁结构中,所述的加强板为若干个,且所述的加强板均匀分布。

在上述船舶的舱壁结构中,所述的外底板与所述的外侧板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的外侧板呈弧形。弧形设置的外侧板,在行驶的过程中,阻力达到最小。

在上述船舶的舱壁结构中,所述的内侧板包括与内底板连接的下斜板和与该下斜板连接的上斜板,所述下斜板与内底板之间的角度为100°至170°,所述的上斜板与所述下斜板之间的角度为100°至18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船舶的舱壁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采用双底板和双侧板的结构可减少舱壁的板厚,节省材料,航行时更加安全,万一发生外底板或外侧板破损可以有效防止船发生意外,其结构形式更加简单,维修和保养更加容易,同时可以作为压载使用,节省船舱空间,提高运载量,更加经济和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一中提供的船舶舱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二中提供的船舶舱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三中提供的船舶舱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底板;2、内侧板;21、下斜板;22、上斜板;3、船舱;4、外底板;5、外侧板;6、加强肋;7、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船舶的舱壁结构,包括内底板1、对称设于内底板1四周且与该内底板1呈一定角度设置的内侧板2,内侧板2与内底板1构成船舶的船舱3。如图1所示,在内底板1的下侧设有外底板4,外底板4的四周对称设置有外侧板5,外侧板5位于内侧板2的外侧。如图1所示,内底板1与外底板4之间设有连接结构,内侧板2与外侧板5之间设有固定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为加强肋6,加强肋6的一端垂直固定在内底板1上,加强肋6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底板4上。该加强肋6可用于固定内底板1和外底板4,防止两者位置的相对移动。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加强肋6为若干个,且加强肋6均匀分布。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为加强板7,加强板7的一端垂直固定在内侧板2上,加强板7的另一端固定在外侧板5上。本实施例中的加强板7为若干个,且加强板7均匀分布。

具体的,如图1所示,内侧板2包括与内底板1连接的下斜板21和与该下斜板21连接的上斜板22,下斜板21与内底板1之间的角度为100°至170°,上斜板22与下斜板21之间的角度为100°至180°。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斜板21与内底板1之间的角度为106°,且上斜板22与下斜板21之间的角度为167°。

本船舶的舱壁结构采用双底板和双侧板的结构可减少舱壁的板厚,节省材料,航行时更加安全,万一发生外底板4或外侧板5破损可以有效防止船发生意外,其结构形式更加简单,维修和保养更加容易,同时可以作为压载使用,节省船舱3空间,提高运载量,更加经济和实用。

如图1所示,外底板4与外侧板5为一体式结构,且外侧板5呈弧形。弧形设置的外侧板5,在行驶的过程中,阻力达到最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2所示,下斜板21与内底板1之间的角度为145°,且上斜板22与下斜板21之间的角度为138°。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3所示,下斜板21与内底板1之间的角度为124°,且上斜板22与下斜板21之间的角度为167°。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内底板;2、内侧板;21、下斜板;22、上斜板;3、船舱;4、外底板;5、外侧板;6、加强肋;7、加强板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