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8046阅读:1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舱通风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



背景技术:

随着船舶工程技术的日益精进,人们对船舶内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来说,船舱位于船舶内部,需要将外部空气从设置在甲板上的通风管路通入船舱内,以维护船舱内的空气循环,提高环境质量。

船舶通风系统是使用机械或者依靠空气自然流通为船舶舱室内进行通风换气的管系,船舶的通风分为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两种,自然通风主要利用船舶本身的开孔和自然通风管道形成,通风管管口通常设置百叶窗,在风浪较大或雨水较多的情况下,水流容易经管路进入船舱内,影响船舱内部的干燥度。为了避免该问题,传统技术中通过在百叶窗外加盖风雨密盖以进行密封,但该方式需要另外增设门盖板,启闭操作不便。随着船舶事业的发展,现有技术中设计了一种无门风雨密百叶窗以实现管路的开启与关闭,无需在外部增设门盖板,成本降低,操作方便。

风雨密性是无门风雨密百叶窗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他能体现其在风浪情况下能不使水透入舱室内的密封性,现有的无门风雨密百叶窗一般是通过手动操作关闭与开启,操作不便,尤其是在大风浪天气更不适宜调节,一旦密封不及时,则会导致船舱内的湿度增加,影响船员的工作与生活,而且传统的百叶窗容易积水,排水能力差。

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无门风雨密百叶窗,方便用户启闭操作,不受环境变化影响,且能够保证良好的排水功能,避免产生内部积水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通过采用分离式蜗轮箱替代传统的手动驱动方式,并在手动驱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的基础上增设自锁气缸,可以实现风雨密百叶窗手动和气动功能的切换,方便用户启闭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种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包括框架、位于所述框架内部平行间隔设置的若干风雨密盖,所述风雨密盖转动设置于框架上,所述风雨密盖通过驱动机构带动转动打开或关闭窗口;所述驱动机构至少包括一手动驱动机构与一气动驱动机构,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包括手轮与分离式蜗轮箱,所述气动驱动机构为自锁气缸,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风雨密盖间通过一传动机构连接,气动作用时,所述自锁气缸通过传动机构带动风雨密盖转动打开一定角度或关闭,分离式蜗轮箱内蜗杆与蜗轮为分离状态,手动作用时,所述蜗杆与蜗轮啮合,分离式蜗轮箱通过传动机构带动风雨密盖转动打开一定角度或关闭,自锁气缸无供气,且为解锁状态。

优选的,所述风雨密盖内侧上下两端部均设置有密封条。

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摆臂,摆臂的摆动端上铰连接设置有一拉杆,拉杆上与各风雨密盖对应位置处通过铰链连接,驱动机构带动摆臂摆动,摆臂带动拉杆上下移动,继而拉动风雨密盖关闭或打开。

优选的,手动作用时,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一主动轴,主动轴设置于所述框架底部位置处,主动轴的端部与所述摆臂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摆臂随主动轴同步转动。

优选的,所述自锁气缸为两组,分别对称设置于框架的两侧上。

优选的,所述框架上相对风雨密盖的外侧还罩设有一防护网。

优选的,所述框架底部上设置有一落水槽,所述落水槽底部设置有落水孔。

优选的,所述风雨密盖的上下两侧上分别向进风方向的前侧与后侧延伸有卡接边与卡槽,相邻两个风雨密盖的卡接边与卡槽相配合,且所述卡槽内设置密封条。

优选的,所述风雨密盖关闭时,相邻两个风雨密盖间首尾相接,且各风雨密盖为向下倾斜设置,各风雨密盖上分布有向下引流排水的引流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的优点是:

通过采用分离式蜗轮箱替代传统的手动驱动方式,并在手动驱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的基础上增设自锁气缸,兼具手动和气动的启闭功能,可以实现风雨密百叶窗手动和气动功能的切换,方便用户启闭操作,不受环境变化影响,且风雨密百叶窗处于气动状态时,断气时在全开或全闭状态时可以实现自锁,保证启闭的有效性及稳定性。

此外,通过在框架底部加设落水孔,保证百叶窗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避免产生内部积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的左视图。

图3为实施例2中风雨密盖连接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中风雨密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1、框架 2、风雨密盖 3、手轮 4、分离式蜗轮箱 5、自锁气缸 6、密封条 7、摆臂 8、拉杆 9、铰链 10、主动轴 11、防护网 12、落水孔

21、卡接边 22、卡槽 31、引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现有的无门风雨密百叶窗一般是通过手动操作关闭与开启,操作不便,尤其是在大风浪天气更不适宜调节,一旦密封不及时,则会导致船舱内的湿度增加,影响船员的工作与生活,而且传统的百叶窗容易积水,排水能力差。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通过采用分离式蜗轮箱替代传统的手动驱动方式,并在手动驱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的基础上增设自锁气缸,可以实现风雨密百叶窗手动和气动功能的切换,方便用户启闭操作。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见图1、图2,如图所示,一种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包括框架1、位于框架1内部平行间隔设置的若干风雨密盖2,风雨密盖2转动设置于框架1上,风雨密盖2通过驱动机构带动转动打开或关闭窗口。框架1边缘设置有法兰边(未示出),框架1通过该法兰边固定于船舱通风口处。

驱动机构至少包括一手动驱动机构与一气动驱动机构,手动驱动机构包括手轮3与分离式蜗轮箱4,气动驱动机构为自锁气缸5,驱动机构与风雨密盖2间通过一传动机构连接。气动作用时,自锁气缸5通过传动机构带动风雨密盖2转动打开一定角度或关闭,分离式蜗轮箱内蜗杆与蜗轮为分离状态,不存在传动连接,此时手动驱动机构不起作用。手动作用时,蜗杆与蜗轮啮合,分离式蜗轮箱通过传动机构带动风雨密盖2转动打开一定角度或关闭,自锁气缸无供气,且为解锁状态,自锁气缸此时不起作用,自锁气缸的推杆受传动机构的反作用上下伸缩。

风雨密盖2内侧上下两端部均设置有密封条6。以保证相邻两风雨密盖间的密封性。

传动机构包括摆臂7,摆臂7的摆动端上铰连接设置有一拉杆8,拉杆8上与各风雨密盖2对应位置处通过铰链9连接,驱动机构带动摆臂7摆动,摆臂7带动拉杆8上下移动,继而拉动风雨密盖2关闭或打开。

手动作用时,传动机构还包括一主动轴10,主动轴10设置于框架1底部位置处,主动轴10的端部与摆臂7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摆臂7随主动轴10同步转动。

自锁气缸5优选设置为两组,分别对称设置于框架1的两侧上,对风雨密盖的两侧同步驱动。

框架1上相对风雨密盖2的外侧还罩设有一防护网11,以避免蚊虫进入舱内。

优选的,框架1底部上设置有一落水槽(未示出),落水槽底部设置有落水孔12,框架处的积水可汇聚到落水槽处,并通过落水孔向下排出,保证百叶窗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

通常情况下,通过自锁气缸5驱动百叶窗,此时,分离式蜗轮箱中蜗轮与蜗杆为分离状态。船舱内部设置一控制机构,控制机构给予自锁气缸5动作信号,自锁气缸5带动摆臂7摆动,摆臂7带动拉杆8上下移动,继而拉动风雨密盖2关闭或打开,且能够自锁。风雨密盖的打开角度可根据需要调节自锁气缸5推杆的伸缩长度,具体不做限制。

在自锁气缸5损坏或无供气的情况下,自锁气缸5解锁,选择手动调节百叶窗,手动作用时,蜗轮与蜗杆啮合,通过手轮3转动带动蜗杆蜗轮传动,蜗轮带动主动轴10运动,继而将转动传递给传动轴端部的摆臂7,摆臂7带动拉杆8上下移动,继而拉动风雨密盖2关闭或打开。

实施例2

请参见图3,如图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风雨密盖2的上下两侧上分别向进风方向的前侧与后侧延伸有卡接边21与卡槽22,相邻两个风雨密盖2的卡接边21与卡槽22相配合,且卡槽22内设置密封条6。保证相邻两风雨密盖间的有效密封。

实施例3

请参见图4,如图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风雨密盖2关闭时,相邻两个风雨密盖2间首尾相接,且各风雨密盖2为向下倾斜设置,各风雨密盖2上分布有向下引流排水的引流槽31。通过设置引流槽可进一步的将风雨密盖上的水流汇聚向下引流,避免水流进入舱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通过采用分离式蜗轮箱替代传统的手动驱动方式,并在手动驱动无门风雨密百叶窗的基础上增设自锁气缸,兼具手动和气动的启闭功能,可以实现风雨密百叶窗手动和气动功能的切换,方便用户启闭操作,不受环境变化影响,且风雨密百叶窗处于气动状态时,断气时在全开或全闭状态时可以实现自锁,保证启闭的有效性及稳定性。

此外,通过在框架底部加设落水孔,保证百叶窗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避免产生内部积水。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