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起落多旋翼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9724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缓冲起落多旋翼无人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的是一种缓冲起落多旋翼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机一般均具有起落架,用于起飞、落地时与地面接触并支撑起整个无人机。无人机在起飞及落地时,都会对地面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若起落架起落不稳定则会对无人机内部电路模块产生振动,导致信号不稳等问题,并且由于整个无人机的全部重力均落于该起落架的着陆部位,因而起落架的稳定性及牢固性对于整个无人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现有无人机的起落架一般设于机身下方或者靠近机身下方,如果与地面的支撑面积小的话,容易导致无人机往侧方倾倒,因而一般起落架需要较大面积的支撑面,增加材料成本,使得机体重量过重,还非常的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冲起落多旋翼无人机,起落稳定,且轻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缓冲起落多旋翼无人机,包括:机身,四个机翼和起落架;起落架包括四个起落支撑脚,每个起落支撑脚对应安装于一机翼最外端的下方,构成无人机的起落支撑结构;每个起落支撑脚包括主体杆和根部软胶,所述根部软胶包裹在主体杆底部,起到缓冲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起落支撑脚的所述根部软胶和所述主体杆为通过双色注塑工艺制成的一体成型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起落支撑脚的所述根部软胶通过粘接件贴附于所述主体杆底部,或者,每个起落支撑脚的所述根部软胶通过螺接件螺接固定于所述主体杆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杆的头部连接一连接件,且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机翼最外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杆与所述连接件之间可转动连接,能够将起落支撑脚收拢于机翼下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杆和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对应的轴孔;一刚性转轴穿过所述主体杆和所述连接件的轴孔,并相对所述主体杆和所述连接件之一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杆内部中空,构成容置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杆包括立槽和盖板,所述盖板可打开或盖合所述立槽,盖合状态下立槽和盖板形成所述容置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盖板和立槽在一个端部连接部位通过插件和插槽插接,在身部连接部位通过卡槽和卡钩卡位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身包括上半机身和下半机身,每个机翼包括上半机翼和下半机翼;上半机身与各上半机翼一体成型构成上机壳,下半机身与各下半机翼一体成型构成下机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机壳与下机壳不可拆卸连接,所述下机壳的底部设有开窗,开窗上设有可打开盖合的底盖。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各起落支撑脚设置在机翼最外端,无人机整体的重心更为稳定,不容易导致重心不稳而侧翻,此外,可以减小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节省材料成本,且使得无人机整体更轻巧;在着陆点设置根部软胶后,可以较大程度上的减轻冲击,在无人机起落地时,无人机与地面之间通过根部软胶的缓冲,减轻无人机的振动;

每个起落支撑脚的根部软胶和主体杆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成,两者之间无需额外的连接部件连接,在结构上更为牢固,外观上更为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缓冲起落多旋翼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起落支撑脚与连接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起落支撑脚的整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机身,2-机翼,3-起落支撑脚,4-连接件,5-刚性转轴,11-上半机身,12-下半机身,21-上半机翼,22-下半机翼,31-主体杆,32-根部软胶,311-立槽,312-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参看图1-3,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起落多旋翼无人机包括:机身1,四个机翼2和起落架。机身1内部用来设置所需的电路模块。各机翼2的一端连接机身1,另一端上设有螺旋桨。

起落架包括四个起落支撑脚3,每个起落支撑脚3对应安装于一机翼2最外端的下方,通过四个起落支撑脚3构成无人机的起落支撑结构。起落支撑脚3可以设置在对应螺旋桨的下方,从而落地时,螺旋桨产生的冲击力可以直接传递至起落支撑脚3上。由于各起落支撑脚3设置在机翼2最外端,无人机整体的重心更为稳定,不容易导致重心不稳而侧翻,此外,可以减小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节省材料成本,且使得无人机整体更轻巧。

每个起落支撑脚3包括主体杆31和根部软胶32,根部软胶32包裹在主体杆31底部,起到缓冲作用。起落支撑脚3的着陆点面积小,冲击力更大,而在着陆点设置根部软胶32后,可以较大程度上的减轻冲击,在无人机起落地时,无人机与地面之间通过根部软胶32的缓冲,减轻无人机的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起落支撑脚3的根部软胶32和主体杆31为通过双色注塑工艺制成的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说,每个起落支撑脚3的根部软胶32和主体杆31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成,两者之间无需额外的连接部件连接,在结构上更为牢固,外观上更为美观。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起落支撑脚3的根部软胶32可以通过粘接件贴附于主体杆31底部,或者,每个起落支撑脚3的根部软胶32通过螺接件螺接固定于主体杆31底部。

参看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杆31的头部连接一连接件4,且连接件4可拆卸连接机翼1最外端,从而实现无人机上起落架的可拆卸,便于起落架的维修更换,具体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作为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杆31与连接件4之间可转动连接,能够将起落支撑脚3收拢于机翼2下侧。便于无人机的收纳储藏及展开使用。起落支撑脚3在展开状态下,越往下端越远离机身1,使得支撑更为稳定。

当然,为了避免正常使用过程中,起落支撑脚3的随意转动,可以在展开和收拢状态下的相应部位上设置起落支撑脚3的限位结构,暂时限制起落支撑脚3的随意动作。

参看图2和图3,主体杆31和连接件4上设有对应的轴孔;一刚性转轴5穿过主体杆31和连接件4的轴孔,并相对主体杆31和连接件4之一固定。主体杆31和连接件4通过刚性转轴5与轴孔的配合而可相对转动,从而实现起落支撑脚3的展开与收拢。

继续参看图2,主体杆31内部中空,构成容置腔。不仅可以减轻起落支撑脚3的重量,还可以充分利用容置腔的空间放置无人机其他所需部件或模块,集约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主体杆31可以包括立槽311和盖板312,盖板312可打开或盖合立槽311,盖合状态下立槽311和盖板312形成容置腔。通过打开盖板312可以换置立槽311内的部件,实现部件的可更换可配置,使得容置腔的空间可以得到灵活的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盖板312和立槽311在一个端部连接部位通过插件和插槽插接,在身部连接部位通过卡槽和卡钩卡位连接。在图2中,盖板312和立槽311在靠近连接件4的部位通过插件和插槽方式连接,方便打开与闭合,而在远离连接件4的身部通过卡槽和卡钩卡位连接,使得连接更为牢固,不易松动。

参看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机身1包括上半机身11和下半机身12,每个机翼2包括上半机翼21和下半机翼22。上半机身11与各上半机翼21一体成型构成上机壳,下半机身12与各下半机翼22一体成型构成下机壳。机翼2与机身1连为一体,拆卸机身1的同时拆卸机翼2。可以使得机壳的完整性更好,制造和连接均更为方便。

较佳的,上机壳与下机壳不可拆卸连接,下机壳的底部设有开窗,开窗上设有可打开盖合的底盖(图中未示出)。上机壳与下机壳之间固连,避免拆卸与安装的麻烦,而且使得机壳本身更为牢固,通过设置下机壳上的底盖来打开内部腔体,来装取机身内部部件,在拆装方面更为便捷。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