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式无人机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275164阅读:来源:国知局
接,使得合理利用第一支撑件14,第二支撑件15各空间部位的同时,二者之间可拆卸,具有支撑座拆卸、更替、维修方便的技术效果;
[0064]⑧、本发明通过选择支撑座的数量为2个,且2个支撑座对称分布在摆臂12的两侦牝驱动轴11的两端端部分别对应横向设置在2个支撑座的2个滑槽内部,旋转轴10的两端端部分别对应穿过2个支撑座的2个第三通孔,使得驱动轴11在2个支撑座的滑槽内部进行滑动时带动摆臂12稳固的绕旋转轴10进行旋转,实现了支撑座、摆臂12 二者之间连接更加紧固,防止了摆臂12相对于支撑座进行旋转时出现松动、不稳固的现象,具有安全性能尚的特点;
[0065]⑨、本发明中第二支撑杆101通过柔性连接件与第一支撑杆100的另一端柔性连接,且柔性连接件作为起落架的缓冲部件,使得第二支撑杆101与第一支撑杆100之间能够以第一支撑杆100的中心轴线或第二支撑杆101的中心轴线作为滑动方向进行相对滑动,最终实现当无人机需要落至地面时,无人机首先压动第一支撑杆100,第一支撑杆100通过柔性连接件压动第二支撑杆101,由于柔性连接件所存在的柔性缓冲力,使得无人机以缓冲降落的方式落至地面;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一根支撑杆作为起落架的方式往往使得冲击力直接作用于该起落架而使得起落架与地面之间发生碰撞,进而对无人机造成二次伤害的缺陷;
[0066]⑩、本发明通过将第一支撑杆100开设滑槽108的部位与第一止推件的固定部位这一段区间作为弹簧102的滑动(压缩)区间,且弹簧102的两端端部分别对应与第一止推件、第二支撑杆101的端部相接触,使得无人机压动第一支撑杆100时,第一支撑杆100的端部压动弹簧102,此时由于弹簧102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101的端部相接触,使得在第一支撑杆100、第二支撑杆101的压力作用下弹簧102开始逐渐压缩,且第一支撑杆100、第二支撑杆101在滑槽108的作用下开始相对滑动,二者之间的相对距离也逐渐减小,最终实现无人机以缓冲降落的方式落至地面,防止了现有技术中无人机降落的冲击力直接作用于起落架而使得起落架与地面之间发生碰撞,最终造成起落架的着地端极易受损,减少了起落架的维修成本,具有安全性能高的特点;
[0067]最终、本发明通过在第一止推件中增设挡块107,且挡块107的外形结构与第一支撑杆100的内部空心结构相适配,使得挡块107能够设置在第一支撑杆100的内部,且挡块107开设有通孔,第一螺钉103依次穿过第一止推孔104、通孔将挡块107、第一支撑件100二者进行固定,使得弹簧102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始终与挡块107相接触,避免了由于第一螺钉103因体积较小而不能完整的将第一支撑杆100的内部空心通槽进行堵塞,最终导致弹簧102从第一螺钉103与第一支撑杆100连接部位处的空隙中绕过第一螺钉103而失去压缩缓冲作用。
[0068]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0069]Al、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式无人机,包括机身、信息采集装置,所述信息采集装置安装在所述机身上,所述无人机还包括:
[0070]第一连接件;
[0071]第二连接件;
[0072]至少两个旋翼轴,所述旋翼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机身活动连接,使得所述旋翼轴以所述旋翼轴与所述机身的连接点为中心点进行旋转,实现所述旋翼轴相对于所述机身能够处于张开或者缩进两种状态;
[0073]至少三个起落架,所述起落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机身活动连接,使得所述起落架以所述起落架与所述机身的连接点为中心点进行旋转,实现所述起落架相对于所述机身能够处于张开或缩进两种状态;
[0074]其中,
[0075]当所述无人机需要飞行作业时,则所述起落架通过与所述机身进行旋转实现所述起落架相对于所述机身处于缩进状态,所述旋翼轴通过与所述机身进行旋转实现所述旋翼轴相对于所述机身处于张开状态,使得所述信息采集装置360°无遮挡飞行采集作业;
[0076]当所述无人机不需要飞行作业时,则所述起落架通过与所述机身进行旋转实现所述起落架相对于所述机身处于张开状态,所述旋翼轴通过与所述机身进行旋转实现所述旋翼轴相对于所述机身处于缩进状态,使得所述无人机通过所述起落架支撑在地面上;
[0077]当所述无人机需要外出携带时,则所述旋翼轴、所述起落架通过分别与所述机身进行旋转实现所述旋翼轴、所述起落架相对于所述机身处于均缩进状态,使得作业人员对所述无人机进行携带。
[0078]A2、如Al所述的无人机,还包括:
[0079]机壳;
[0080]其中,所述机壳与所述机身的外型相适配,所述机壳外罩在所述机身上,所述机壳的首部与所述机壳的尾部之间以圆弧过渡的方式进行衔接,使得所述机壳的首部宽度和/或所述机壳的尾部宽度大于所述机壳的中部宽度,所述机壳的中部区域作为所述旋翼轴、所述起落架的缩进空间以存放缩进状态下的所述旋翼轴、所述起落架。
[0081]A3、如A2所述的无人机,
[0082]所述机壳是由碳纤、玻纤及航空泡沫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制成。
[0083]A4、如I所述的无人机,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
[0084]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固定在所述无人机的机身上;
[0085]第一活动部件,所述第一活动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
[0086]第二活动部件,所述第二活动部件固定在所述旋翼轴的一端,且所述第二活动部件与所述第一活动部件活动连接,使得所述旋翼轴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活动部件、所述第一活动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第二活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活动部件能够进行旋转。
[0087]A5、如4所述的无人机,所述第一活动部件包括:
[0088]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的中间部位开设有第一穿孔,且所述第一垫圈的侧部与所述第一支撑座固定连接;
[0089]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的中间部位开设有第二穿孔,且所述第二垫圈的侧部与所述第二支撑座固定连接;
[0090]螺栓组件,所述螺栓组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二活动部件、所述第一穿孔将所述第二垫圈、所述第二活动部件及所述第一垫圈三者进行紧固,使得所述第二活动部件能够以所述螺栓组件的中心竖轴为旋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一垫圈、所述第二垫圈进行旋转。
[0091]A6、如5所述的无人机,所述第二活动部件包括:
[0092]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旋翼轴的一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
[0093]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旋翼轴的一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
[0094]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的中间部位开设有旋转槽,所述旋转槽的内径与所述螺栓组件的外径相适配,使得所述螺栓组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旋转槽、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
[0095]A7、如A6所述的无人机,
[0096]所述螺栓组件包括:螺母;滚花螺丝,所述滚花螺丝的外径分别与所述第一垫圈、所述第二垫圈的内径相适配,所述滚花螺丝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二活动部件、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部件能够以所述滚花螺丝的中心竖轴为旋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一垫圈、所述第二垫圈进行旋转;
[0097]和/ 或,
[0098]所述旋转组件包括:旋转筒,所述旋转筒呈空心圆柱结构,且所述旋转筒的内部开设有所述旋转槽;第三垫圈,所述第三垫圈的中间部位开设有第三穿孔,且所述第三垫圈与所述旋转筒的顶部固定连接;第四垫圈,所述第四垫圈的中间部位开设有第四穿孔,且所述第四垫圈与所述旋转筒的底部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螺栓组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四穿孔、所述旋转槽、所述第三穿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穿孔螺纹连接。
[0099]A8、如A7所述的无人机,
[0100]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旋翼轴的一端的上表面之间的固定连接是螺栓连接;
[0101]和/ 或,
[0102]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旋翼轴的一端的下表面之间的固定连接是螺栓连接。
[0103]A9、如A8所述的无人机,
[0104]所述第三垫圈与所述旋转筒的顶部之间的固定连接是焊接;
[0105]和/ 或,
[0106]所述第四垫圈与所述旋转筒的底部之间的固定连接是焊接。
[0107]A10、如A9所述的无人机,
[0108]所述第一垫圈的侧部与所述支撑座之间的固定连接是焊接;
[0109]和/ 或,
[0110]所述第二垫圈的侧部与所述支撑座之间的固定连接是焊接。
[0111]AlljDA2所述的无人机,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
[0112]旋转轴;
[0113]驱动轴;
[0114]摆臂,所述摆臂的一端与所述起落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摆臂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旋转轴活动连接、与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摆臂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转轴进行旋转,且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驱动轴的上方;
[0115]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的一端与所述机身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座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旋转轴活动连接、与所述驱动轴滑轨连接,且所述驱动轴通过所述滑轨连接与所述第二支撑座进行相对滑动时,能够使得所述摆臂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转轴与所述第二支撑座进行相对旋转。
[0116]A12、如All所述的无人机,
[0117]所述摆臂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径相适配,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与所述驱动轴的外径相适配,使得所述旋转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摆臂活动连接,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摆臂固定连接;
[0118]以及,
[0119]所述支撑座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三通孔及滑槽,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相对应,使得所述旋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将所述支撑座与所述摆臂活动连接,所述滑槽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驱动轴的端部横置在所述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