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5560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气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壳体上的通气部件。
背景技术
在容纳灯、传感器、ECU等汽车电气部件的壳体上安装有通气部 件,用于确保壳体内部和外部的气体流通,并且阻止异物侵入壳体内 部。日本专利公开文献2004-47425号公报、专利公开文献平成10-85536 号公报、专利公开文献2001-143524号公报上公开了这种通气部件的例子。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文献2004-47425号公报上公开的通气部件包 括配置有通气膜102的支承体103,以及安装在支承体103上的覆盖通 气膜102的盖部件104,如图14所示。通过O形圈105将这种通气部 件101固定到壳体106的开口部107上。通过气体透过通气膜102,可 以确保壳体106内外的气体流通。盖部件104防止因外力损伤通气膜 102,并防止由于尘垢堆积降低通气膜102的通气性能。
近几年需要对异物的耐久性更优秀的通气部件。例如,汽车的灯 或ECU的壳体上使用的通气部件要求能够经受洗车特别是高压洗车的 考验,并能完全防止水侵入壳体内部。
图14所示的通气部件101在其通气膜102的正上侧用盖部件104 覆盖,所以对于来自正上侧的水滴等异物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但是, 由于在侧面方向上是开放的,所以通气膜102有可能受到来自正侧面 的异物的直接冲击。另外,通气膜102上附着的异物可能会原样滞留 在通气膜102上,有可能导致通气性能降低。另一方面,根据日本专利公开文献平成10-85536号公报和 2001-143524号公报上公开的通气部件,由于使用筒状的盖部件完全覆 盖通气膜,所以通气膜受到水滴等异物直接冲击的可能性较小。但是, 这种异物难以侵入盖部件内的结构有时也有其副作用。即, 一旦异物 侵入盖部件内部,该异物便很难排出到盖部件之外,容易滞留在通气 膜上或盖部件的内表面上。
另外,日本专利公开文献平成10-85536号公报和2001-143524号
公报上公开的通气部件在使用时必须采用盖部件位于垂直上侧的状态 才能获得充分的防尘防水的效果。如果在使用时采用盖部件位于朝向 垂直下侧的状态,则异物较容易侵入盖部件内部。也就是说,日本专 利公开文献平成10-85536号公报和2001-143524号公报上公开的通气 部件具有图14所示的通气部件所没有的使用上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通气部件,它在使用上的限制比较宽松, 通气膜不易受到来自任何方向的水滴等异物的直接冲击,并且这些异 物难以滞留在内部。
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一种安装在需要进行换气的壳体上的通气 部件,它包括具有成为壳体内外的通气路径的通孔的支承体、以挡住 通孔的一方开口的方式配置在支承体上的通气膜和从配置通气膜的一 侧覆盖支承体的盖部件,在将与通气膜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定义为 轴方向,在该轴方向上将壳体的外部侧定义为上侧,将壳体的内部侧 定义为下侧时,支承体包含向轴方向的上侧凸起的台地状部,在该台 地状部上开设了通孔,配置了通气膜,盖部件包含与通气膜相对的顶 棚部和从该顶棚部的周缘向轴方向的下侧延伸的侧壁部,在顶棚部上 在轴方向上按与通气膜的通气区域不相重叠的位置关系而形成了连通 该盖部件内外的通气孔,在与支承体之间确保连通该盖部件内外的缝隙,并且,侧壁部在轴方向上延伸至比配置通气膜的位置靠轴方向的 下侧,在整个周方向上保护通气膜。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通气部件,通气孔形成于保护通气膜的盖部件 的顶棚部上。通气孔使盖部件内外的换气状况良好。并且该通气孔在 轴方向上位于与通气膜的通气区域不相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来自轴 方向上侧的水滴等异物从通气孔进入了盖部件内部,这些异物直接碰 到通气膜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并且,通过将通气膜配置在向轴方向上 侧凸起的台地状部上,可以形成易于将异物从通气膜上排除的结构。
此外,盖部件的侧壁部在轴方向上延伸至比配置通气膜的位置靠 下侧,从而对通气膜形成整个周方向上的保护。因此,如果是在与轴 方向垂直的方向(面内方向)上,可以针对来自任何方向的异物而确 实地保护通气膜。另外,在盖部件的侧壁部和支承体之间确保存在缝 隙。即,可以把从形成于顶棚部的通气孔侵入盖部件内部的水从盖部 件的侧壁部和支承体之间的缝隙有效地排出到盖部件之外。与之相反, 可以把从盖部件的侧壁部和支承体之间的缝隙侵入盖部件内部的水从 在盖部件的顶棚部上形成的通气孔有效地排出。也就是说,根据本发 明的通气部件,(0在盖部件的顶棚部垂直向上的状态下使用时,(ii) 在盖部件的顶棚部垂直向下的状态下使用时,(iii)在盖部件的顶棚部 朝向水平方向的状态下使用时,无论上述哪种情况下,都可以同等地 起到将侵入到盖部件内部的水排出到盖部件之外的作用,因此其使用 上的限制比较宽松。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通气部件,该通气部件虽然使用上的 限制比较宽松,但通气膜不易受到从所有方向靠近的水滴等异物的直 接冲击,并且这些异物难以滞留在内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部件的透视图。[图2]图1的通气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1的通气部件的A-A剖面图。图1的通气部件的B-B剖面图。通气膜和盖部件的通气孔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说明通气膜的通气区域的模式图。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4的局部放大图。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部件的作用说明图。与图9接续的作用说明图。与图9接续的作用说明图。与图9接续的作用说明图。第二实施方式的通气部件的剖面图。第三实施方式的通气部件的剖面图。安装有通气部件的壳体的整体图。现有的通气部件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与本发明有关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部件的透视图。图2 是图1所示通气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图1所示通气部件的A-A 剖面图。图4是图1所示通气部件的B-B剖面图。图13是安装有图1 的通气部件的壳体的整体图。如图13所示,图1 图4所示的通气部 件1例如是构成安装在汽车电气部件的壳体7的开口部上、用于进行 壳体7内外的换气的通气构造100的构成。
如图1 图4所示,通气部件1包括具有成为壳体7内外的通气 路径的通孔3的支承体2、以挡住通孔3的一方开口的方式配置在支承 体2上的通气膜6和从配置通气膜的一侧覆盖支承体2的盖部件10。 形成于支承体2上的通孔3的一方开口由通气膜6挡住,另一方开口露出在壳体7内。通气膜6具有允许气体透过,并阻止水滴、尘垢等 异物侵入壳体7内部的功能。通过通气膜6的气体透过作用,可以保
持壳体7内部的压力与外部的压力相等。
在盖部件10上形成了连通该盖部件10内外的通气孔10a。此外, 形成于盖部件10的侧壁部12上的缺口 10b在盖部件10和支承体2之 间形成了缝隙。通过该通气孔10a和缺口 10b,液体和气体可以在盖部 件10的内外流通。通气孔10a形成于离中心轴线O足够远的位置上, 所以从通气孔10a侵入的异物难以直接附着在通气膜6上。另外,固 定通气膜6的支承体2形成为台地形状,所以从盖部件10的缺口 10b 侵入的异物难以直接附着在通气膜6上。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确保 盖部件10的内外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并且防止异物附着在通气膜6上。 另外,通过使支承体2具有台地形状,并在盖部件10上形成通气孔10a 和缺口 10b,进入盖部件10内的异物(特别是水)可以顺利地排出到 盖部件10之外。
以下,在对每个部件进行说明之后,详细说明部件之间的关系。 另外,本说明书中将与通气膜6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定义为轴方向, 将与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面内方向。换句话说,轴方向是与通孔3 的中心轴线O平行的方向。此外,在轴方向上,将朝向壳体7外部的 的一侧(用通气膜6挡住的开口所在的一侧)定义为上侧,将朝向壳 体7内部的一侧(与壳体7连接的开口所在的一侧)定义为下侧。
(关于支承体2)
如图2 图4所示,支承体2由台地状部14、与台地状部14的下 侧邻接的基体部15和脚部161、 162构成。台地状部14是支承体2中 具有向轴方向上侧凸起的形状的部分,通孔3在该台地状部14上开口, 并且通气膜6配置在该台地状部14上。基体部15构成支承体2中与 台地状部14的下侧相连接的部分,与台地状部14相比,具有直径大 的环状(或圆筒状)的形状。如图7的局部放大图所示,配置有通气膜6的台地状部14的顶面14p (上表面)在轴方向上位于基体部15的 外周缘的上侧。此外,台地状部14具有与面内方向平行的顶面14p和 与顶面14p相连的侧面14q,侧面14q相对于轴方向和顶面14p都是倾 斜的。也就是说,台地状部14是随着往轴方向上侧而外径逐渐縮小的 形状。另外,台地状部14也可以是侧面14q与轴方向平行的形状,即 外径阶梯形縮小的形状。
基体部15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盖部件10的支承体侧锁定部17。支 承体侧锁定部17是用于固定盖部件10的部分,围绕着通气膜6以相 等的角度间隔(给定间隔)设置在沿着基体部15的周方向上的3个位 置(多个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体部15上形成朝向中心轴 线O的凹状缺口,将其作为支承体侧锁定部17。
脚部161、162是在与台地状部14相反的一侧与基体部15相连接, 并向轴方向的下侧延伸的部分。通过将这样的脚部161、 162插入到壳 体7的开口部8,可以将支承体2固定到壳体7上。此外,脚部161、 162沿着周方向分为6个。在6个脚部161、 162中,3个脚部161具 有固定部161a,固定部161a是在半径方向上向外凸起的部分。具有固 定部161a的脚部161和不具有固定部161a的脚部162交互配置。
在将通气部件1安装到壳体7的开口部8时,在基体部15的下侧 配置包围脚部161、 162的密封圈9。密封圈9是由NBR (丁腈橡胶)、 EPDM (乙烯一丙稀橡胶)、硅橡胶、含氟橡胶、丙烯酸橡胶、氢化丁 腈橡胶等弹性体类、发泡体或附有粘着层的发泡体组成的弹性部件。 将脚部161、 162用力插入壳体7的开口部8后,由基体部15和壳体7 之间所夹的密封圈9的弹性恢复力对支承体2向从壳体7的开口部8 中拔出的方向上赋能。此时,在壳体7内部露出的固定部161a起到回 拉的作用,阻止脚部161、 162从壳体7的开口部8中拔出。其结果是 将通气部件l固定于壳体7上。另外,也可以通过向壳体7的开口部8 中插入(使之螺合)带螺纹的脚部,从而将通气部件固定于壳体7上。在制作上述支承体2时,可以将基体部15、台地状部14和脚部
161、 162作为一体,采用注膜法、压縮成型、切削等常规的成型方法。 从成型性的角度考虑,支承体2的材料优选采用热塑树脂。具体可采 用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A (尼龙)、PET (聚乙烯对苯二 酸酯)等热塑树脂或者EPDM (乙烯丙稀二烯烃橡胶)、硅橡胶等热塑 弹性体。另外,支承体2的材料也可以含有碳黑、钛白等颜料、玻璃 粒子、玻璃纤维等起加强作用的填充物类、疏水材料等。此外,通过 在支承体2的表面上进行疏液处理,侵入到盖部件10内部的液体(水 或油)可以容易地排出。也可以对支承体2进行易粘结处理、绝缘处 理、半导体处理、导电处理等其它处理。
(关于通气膜6)
只要是允许气体透过、阻止液体透过的膜,通气膜6的结构及材 料不作具体限制。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一种将加强层5层叠到树脂多孔 质膜4而形成的通气膜6。通过设置加强层5,可以得到高强度的通气 膜6。树脂多孔质膜4的材料可以采用可由公知的延伸法、抽出法制造 的含氟树脂多孔体或聚烯烃多孔体。作为含氟树脂,可以列举聚四氟 乙烯(PTEF)、聚氯三氟乙烯、四氟乙烯一六氟丙稀共聚合体、四氟乙 烯一六氟丙稀共聚合体、四氟乙烯一乙烯共聚合体等。作为构成聚烯 烃的单体,可以列举乙烯、丙稀、4一甲基戊烯一1,1 丁烯等。可采用 通过把这些单体按单体进行聚合或共聚得到的聚烯烃。另外,也可以 采用使用聚丙烯腈、尼龙、聚乳酸的纳米纤维膜多孔体等。其中,在 小面积情况下可确保通气性,阻止异物侵入壳体内部的性能好的PTFE 多孔材料是优选的。
另外,可根据壳体的用途对树脂多孔质膜4进行疏液处理。可通 过将表面张力小的物质涂覆到树脂多孔质膜4上,使其干燥后固化来 进行疏液处理。作为疏液处理使用的疏液剂,只要能形成与树脂多孔 质膜4相比表面张力小的涂层就可以,例如,优选的是含有具备全氟垸基的高分子的疏液剂。疏液剂的涂覆可通过浸渍或喷射等来进行。 另外,从确保足够的疏水性的观点来看,树脂多孔质膜4的平均孔径
优选在O.Oljim以上10|im以下。
作为加强层5的材料,优选的是与树脂多孔质膜4相比,通气性 更好。具体可采用由树脂或金属组成的织物、非织物、筛状物、网状 物、海绵、泡沫、多孔体等。作为树脂多孔质膜4和加强层5的结合 方法,有粘结剂层叠、热层叠、加热熔接、超声波熔接或用粘结剂粘 结等方法。
此外,考虑到强度和固定至支承体2时的容易程度,通气膜6的 厚度例如可以在l!im至5mm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关于树脂多孔质膜4 或通气膜6的通气度,优选的是葛尔莱(Gurley)值为0.1至 300sec/100cm3。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热熔接将通气膜6固 定于支承体2的,但也可以使用超声波熔接或用粘结剂等其它方法将 通气膜6固定于支承体2。
(关于盖部件10) 如图2 图4所示,盖部件10由顶棚部11和侧壁部12构成。这 样的盖部件10可以使用与支承体2相同的材料,并且通过公知的注膜 法将顶棚部11和侧壁部12制成一体。顶棚部11大体上呈圆板状,在 外周部分的2个位置处形成有通气孔10a、 10a。通气孔10a的数目并 无特殊限制,也可以沿着周方向以给定间隔在2至4个位置(多个位 置)处形成。此外,为了提高排水性,通气孔10a的内周面的一部分 是相对于轴方向和面内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侧壁部12为圆筒状,从顶棚部11的外周缘几乎笔直地延伸至下 侧。盖部件10的侧壁部12包含盖侧锁定部121,盖侧锁定部121锁定 到支承体2上的支承体侧锁定部17。另外,与盖侧锁定部121的左右 相邻而形成了缺口 10b、 10b。沿着侧壁部12的周方向在多个位置(本实施方式中是6个位置)处形成的缺口 10b构成了连通盖部件10内外
的缝隙AR1。
通过在其左右相邻而形成缺口 10b、 10b,盖侧锁定部121可具有 适度的柔软性。通过这种方式,在支承体2上安装盖部件IO变得更为 容易,并且降低了安装时盖侧锁定部121破损的可能性。但是,也可 以不设置锁定部121和17,使用粘结剂或超声波熔接将盖部件直接固 定到支承体上。
(关于各个部件的位置关系) 通气膜6、支承体2和盖部件IO在俯视时均大体上呈圆形。从图 2的分解透视图可以看出,将盖侧锁定部121锁定到支承体侧锁定部 17,从而将盖部件10安装到支承体2后,通气膜6、盖部件IO、支承 体2和密封圈9成为以中心轴线0为共同轴线的同心状的配置。支承 体2和盖部件10调整为在投影到轴方向上时呈现的轮廓线大体上一致 的大小。即支承体2的外径和盖部件10的外径大体上相等。通过这种 方式,有利于使通气部件1小型化。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文献2001-143524号公报中记载的那种通气 部件,由于是插入到壳体的筒状部中使用的东西,所以会不可避免地 从壳体上显著突出,因此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而在本实施方式的通 气部件1的情况下,由于只需要在壳体7上开孔即可,所以能够实现 非常紧凑的通气构造。并且,无论从防尘防水性、盖部件内外的通气
性和排水性、安装到壳体上的容易性的哪个方面来看,都等同于或优 于现有的通气部件。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支承体2上已安装了盖部件10的状 态下,盖部件10的顶棚部11和通气膜6之间产生的缝隙AR2起到通 气路径的作用。同样,基于盖部件10的侧壁部12上形成的缺口 10b, 可确保在支承体2的基体部15和盖部件10的侧壁部12之间确保起到通气路径作用的缝隙AR1。气体通过这些缝隙AR1、 AR2进行流通, 往来于壳体7的内外。
如图5所示,在将通气膜6的通气区域6k沿轴方向投影到盖部件 10的顶棚部11时,通气区域6k的投影面(图中斜线部分)与盖部件 10的通气孔10a不相重叠。通气孔10a的内边缘沿轴方向笔直延长后 成为与台地状部14的侧面14q相交的位置关系。另外,从轴方向的上 侧通过通气孔10a也无法看到通气膜6。通过这样的位置关系,即使来 自轴方向的水滴等异物通过通气孔10a侵入盖部件10内,也可以防止 异物直接附着在通气膜6的通气区域6k上。更为优选的是,配置通气 膜6的台地状部14的顶面14p在轴方向上与通气孔10a不相重叠。
另外,如图7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平行于轴方向且包含中心轴 线0的剖面(即图7的剖面)中,连接通气孔10a的内周侧下端和外 周侧上端的直线TF与通气膜6的通气区域6k不重合。换句话说,通 过通气膜6的通气区域6k的任意直线必然通过盖部件10。根据盖部件 IO的通气孔10a和通气膜6之间的这种位置关系,即使来自斜线方向 的异物通过通气孔10a侵入盖部件10内,也可以防止该异物直接附着 在通气膜6的通气区域6k上。
此外,所谓通气膜6的通气区域6k,如图6的模式图所示,是指 通气膜6上气体实际可以透过的区域6k,也就是对着支承体2的通孔 3的区域。通气区域6k以外的区域6j是由支承体2的台地状部14支 承(固定)的区域。
如图4的B-B剖面图所示,盖部件10的侧壁部12在轴方向上延 伸至台地状部14的顶面14p的下侧,从而对通气膜6形成整个周方向 上的保护。在侧壁部12中,未形成盖侧锁定部121和缺口 10b、 10b 的部分在轴方向上的长度调整为与支承体2的基体部15大致接触。通 过这样的结构,不仅可以确保盖部件10内外的通气性和排水性,而且可以确保在面内方向上的防尘防水性。此外,在不设置锁定部121、 17
的结构中,可以将盖部件10的侧壁部12中未形成缺口 10b的部分直 接结合至支承体2的基体部15。
另外,如图4的局部放大8所示,形成于盖部件10的侧壁部 12上的缺口 10b构成了作为和支承体2的基体部15之间的通气路径的 缝隙AR1。假设该缝隙AR1在轴方向上的高度为Hl。另一方面,假 设支承体2的台地状部14在轴方向上的高度(突出高度)为H2。在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H2>H1,所以即使来自面内方向的异物通过缺口 10b侵入盖部件10内,由于受到台地状部14的阻挡,异物也不会直接 附着在通气膜6上。
另外,如图9的模式图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气部件1,即 使在水从通气孔10a和缺口 10b侵入盖部件10内(图中箭头)的情况 下,水也不会直接碰到通气膜6,而是碰到台地状部14的侧面14q。 如图IOA所示,在盖部件IO朝向垂直上方的状态下使用通气部件1时, 侵入盖部件10内的水流经台地状部14的侧面14q从缺口 10b迅速地 排出到盖部件IO之外。通过将侧面14q相对于顶面14p的倾斜角度调 整为合适的角度(例如30°至90。的范围),台地状部14可以实现良好 的排水性。
另外,有时会在盖部件IO处于朝向侧面的状态(图10B)或垂直 向下的状态(图10C)下使用通气部件1,由于盖部件10上形成有通 气孔10a和缺口10b,所以即使万一水侵入到盖部件10内,也可以通 过重力和/或汽车的加减速产生的惯性力的作用从通气孔10a和/或缺口 10b迅速地把水排出。另外,由于在多个位置处形成通气孔10a和缺口 10b,所以即使不仔细调整中心轴线O周围的状态,也可以获得上述良 好的排水性。即根据通气部件1,将其安装到壳体7上的操作较为简单。
(第二实施方式)与前面说明的通气部件1相比,图11所示的通气部件21省略了
脚部161、 162。在使用该通气部件21时,通过使用粘结剂将支承体 22的基体部15直接结合至壳体7的开口部8。虽然需要用粘结剂进行 结合,但不存在密封圈的退化等问题,可以确保较高的气密性。或者, 也可以将通气部件21配置到对壳体7进行成型的成型模具内,通过公 知的嵌件成型法使壳体7和通气部件21 —体化。根据这样的通气部件 21,由于不使用密封圈,所以可以相应地减小从壳体7表面的突出量。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12所示的通气部件31,也可以获得与图1等所示的通气 部件l相同的效果。图12所示的通气部件31具有支承体32,支承体 32包含具有曲面状的表面34q的台地状部34和位于台地状部34下侧 的基体部35。在支承体32的台地状部34上固定通气膜6,这样通气 膜6随着台地状部34而成为表面略微弯曲的形状。水难以滞留在具有 弯曲表面的通气膜6上。
工业实用性
通气部件1、 21和31适用于前灯、尾灯、雾灯、转向灯、倒车灯、 发动机仓、压力传感器、压力开关、ECU等车辆用电气部件的壳体。 其中,将通气部件1、 21和31安装在灯类和ECU等直接暴露在风雨 中、洗车时受到水流冲刷的车辆用电气部件的壳体上时可以收到良好 的效果。另外,除了车辆用电气部件之外,通气部件l、 21和31还适 用于移动通信设备、照相机、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等电气产品的壳 体。
权利要求
1. 一种安装在需要换气的壳体上的通气部件,其中, 包括具有成为上述壳体内外的通气路径的通孔的支承体、以挡住上述通孔的一方开口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支承体上的通气膜和从配置上 述通气膜的一侧覆盖上述支承体的盖部件,在将与上述通气膜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定义为轴方向,在该轴 方向上将上述壳体的外部侧定义为上侧,将上述壳体的内部侧定义为 下侧时,上述支承体包含向上述轴方向的上侧凸起的台地状部,在该台地 状部上开设了通孔,配置了通气膜,上述盖部件包含与上述通气膜相对的顶棚部和从该顶棚部的周缘 向轴方向的下侧延伸的侧壁部,在上述顶棚部上在上述轴方向上按与 上述通气膜的通气区域不相重叠的位置关系而形成了连通该盖部件内 外的通气孔,在与上述支承体之间确保连通该盖部件内外的缝隙,并 且,上述侧壁部在轴方向上延伸至比配置上述通气膜的位置靠上述轴 方向的下侧,在整个周方向上保护上述通气膜。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通气部件,其中,上述支承体的上述台地状部具有垂直于上述轴方向的顶面和相对于上述轴方向和上述顶面两 者倾斜的侧面,上述通气膜固定在上述顶面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部件,其中,上述支承体和上述盖 部件在投影到上述轴方向上时呈现的轮廓线的大小大致相同。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部件,其中,在上述侧壁部上,在 沿着周方向的多处形成了从上述轴方向的下侧向上侧呈凹状的缺口,由 上述缺口形成连通该盖部件内外的上述缝隙。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气部件,其中,由上述缺口形成的上述缝隙在上述轴方向上的高度(HI)设定为比上述台地状部的突出高 度(H2)小。
全文摘要
通气部件(1)包括其上形成有通孔(3)的支承体(2)、把支承体(2)的通孔(3)挡住的通气膜(6)和覆盖通气膜(6)的盖部件(10)。盖部件(10)的顶棚部(11)上形成通气孔(10a),侧壁部(12)上形成缺口(10b)。这些通气孔(10a)和缺口(10b)作为盖部件(10)内外的通气路径而起作用。通气孔(10a)在轴方向上与通气膜(6)的通气区域是不相重叠的位置关系。此外,盖部件(10)的侧壁部(12)在轴方向上延伸至比配置通气膜(6)的位置靠轴方向的下侧,在整个周方向上保护通气膜(6)。通气膜(6)配置在向轴方向上侧凸起的台地状部(14)上。
文档编号B65D81/26GK101312854SQ20068004317
公开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7日
发明者岛崎雄太, 池山佳树, 矢野阳三, 菅生悠树, 西森才将 申请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