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772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驶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辆行驶车的行驶车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行驶车系统,众所周知有多辆行驶车在铺设于地面的轨道上在规定的行驶区域内往复行驶来搬运物品的行驶车系统。在这种行驶车系统中,在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部分,设置有用于防止行驶车彼此的碰撞的止挡部。并且,存在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变更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进行止挡部的移动(參照专利文献I)。例如,在对多辆行驶车中的一台行驶车进行维护时,为了使进行维护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与不进行维护的行驶车对应,进行各个行驶区域的变更。并且,行驶车在进行维护之后返回原本的行驶区域。具体地说,此时,操作人员通过从规定的位置撤除止挡部、或者将止挡部设置于规定的位置来进行各个行驶区域的变更。·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301609号公报在此类行驶车系统中,存在通过对多个行驶车的行驶区域设置能够共用的行驶区域来提高行驶车的作业效率这ー需要。即使在此类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用于确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来防止行驶车离开规定的行驶区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与现有止挡部同样的止挡部设置在轨道上,则因利用止挡部来划分行驶车的行驶区域而无法设置共用的行驶区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此类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驶车系统,即使在与多个行驶车对应的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驶区域的情况下,也配置有用于限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个行驶车,其中,该行驶车系统具备第一行驶车,该第一行驶车具有第一基台和向上述第一基台的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第二行驶车,该第二行驶车具有第二基台和向上述第二基台的下方突出,并且在与行进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上述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的第二抵接部;第一止挡部,该第一止挡部配置于上述軌道上、且与上述第一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及第ニ止挡部,该第二止挡部配置于上述轨道上、且与上述第二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由此,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具有第一抵接部的第一行驶车不会被第二止挡部限制行驶。并且同样,具有第二抵接部的第二行驶车不会被第一止挡部限制行驶。根据上述情況,能够在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和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之间设置共用的行驶区域,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止挡部来限定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能够利用第二止挡部来限定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并且,优选行驶车系统还具备轨道用变更机构,该轨道用变更机构改变上述第一止挡部以及上述第二止挡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而且优选上述第一止挡部以及上述第二止挡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行进方向配置有多个。由此,由于相对于行进方向设置两处(或者更多)第一止挡部,因此,通过使其中任意一方移动至不与第一抵接部重叠的位置,操作人员能够不撤除或者设置止挡部而改变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可以认为第二止挡部也与此相同,由此能够使改变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作业变得容易。并且,优选行驶车系统还具备行驶车用变更机构,该行驶车用变更机构改变上述第一抵接部以及上述第二抵接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由此,例如通过改变第一抵接部在宽度方向的位置,使其移动至不与第一止挡部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改变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可以认为该情况对于第二止挡部也相同。并且,优选上述第二止挡部配置于从上述轨道的端部隔开与上述第一行驶车在上 述行进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的位置。由此,例如在第一行驶车因进行维护而停止的情况下,将第一行驶车配置于轨道上的端部。在该情况下,第一行驶车存在于从轨道上的端部到与第一行驶车在行进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之间的区域(以下设为第一维护区域)。因此,通过将第二止挡部配置于从轨道上的端部隔开该距离的位置,由此,在第一行驶车进行维护时、亦即存在于第一维护区域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第二行驶车侵入维护空间。因此,进行第一行驶车的维护的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二行驶车的状况而集中于维护作业。并且,优选行驶车系统还具备第三行驶车,该第三行驶车具有向下方突出、且在上述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上述第一抵接部以及上述第二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以及第三止挡部,该第三止挡部配置在上述轨道上、且与上述第三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上述第三止挡部位于从上述第二止挡部隔开与上述第二行驶车在上述行进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的位置。由此,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和第三抵接部沿宽度方向配置于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具有第一抵接部的第一行驶车不会被第二止挡部以及第三止挡部限制行驶。并且同样,具有第二抵接部的第二行驶车不会被第一止挡部以及第三止挡部限制行驶。并且同样,具有第三抵接部的第三行驶车不会被第一止挡部以及第ニ止挡部限制行驶。根据上述情況,能够在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与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之间设置共用的行驶区域,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止挡部来限定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能够利用第二止挡部来限定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能够利用第三止挡部来限定第三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即使在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驶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用于限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


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行驶车系统的简要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I中的行驶车的详细立体图。图3是在由第一行驶车的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图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行驶车系统的各个行驶车的基台与第一止挡部以及第二止挡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图5的(a)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在通常运行时的俯视图,(b)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在维护时的俯视图。图6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行驶车系统的各行驶车的基台与各个止挡部的位置关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图7的(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在通常运行时的俯视图,(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一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c)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二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图8的(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一行驶车以及第ニ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一行驶车以及第三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图9的(a)是示出具有轨道用变更机构的第三止挡部以及第一止挡部的结构的简 要立体图,(b)是由第三止挡部以及第一止挡部的X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Oa :第一行驶车;10b :第二行驶车;10c :第三行驶车;11、I la、I lb、I Ic :基台;12 :车轮;13 :支柱装置;14 :升降台;15 :移栽装置;16 :调整装置;17 :支承框架;18a :第一抵接部;18b :第二抵接部;18c :第三抵接部;30 :导轨;41、42、43 :第一止挡部;51、52 :第ニ止挡部;61、62、63 :第三止挡部;100、200 :行驶车系统;CL :中心线;A1、A21、A41 :第一行驶区域;A2、A22、A32、A62 :第二行驶区域;A12、A23、A33、A43、A53 :第三行驶区域;A11、A31、A51、A61 :第一维护区域;A42、A52 :第二维护区域;A63 :第三维护区域;L1 L4、L11 L13、L21 L23 :距离;P1、P2 :端部;P3 P8 :位置;WUW11 :第一宽幅;W2,W12 :第二宽幅;W13 :第三宽幅。
具体实施例方式參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行驶车系统进行说明。(实施方式I)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行驶车系统100的简要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I中的行驶车的详细立体图。首先,使用图I对实施方式I中的行驶车系统100的概要进行说明。图I所示的行驶车系统100包括第一行驶车10a、第二行驶车10b、导轨30、第一止挡部41、42以及第二止挡部51、52。如图2所示,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二行驶车IOb是移栽装置,在配置有多个架子的仓库内移动,进行エ件相对于各个架子的搬入搬出。并且,该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二行驶车IOb包括在仓库内移动的基台11、配置于基台11的四个位置使基台11在导轨30上行驶的车轮12、立起设置于基台11的左右的两台支柱装置13、相对于各个支柱装置13上下移动的升降台14、设置在升降台14上的移栽装置15、调整装置16、以及用于从调整装置悬挂升降台14并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17。各个车轮12具备未图示的马达,车轮12因马达驱动而旋转,从而第一行驶车IOa能够在导轨30上行驶。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ニ行驶车IOb因该马达进行顺时针旋转或者逆时针旋转,而能够在X方向上向正方向或者负方向行驶。即,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二行驶车IOb在导轨30上往复行驶。导轨30是沿着X方向配置的两根长条部件,以相互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地铺设于地面。导轨30规定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二行驶车IOb的轨道。S卩,在实施方式I的行驶车系统100中,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二行驶车IOb的行进方向是X方向。第一止挡部41、42配置在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上、且是与行进方向(以下作为“X方向”)交差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以下作为“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X方向与Y方向正交。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于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上、且是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Y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第一止挡部41、42和第二止挡部51、52在Y方向配置在相互不重叠的位置。图3是由第一行驶车IOa的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图4示出各行驶车10a、10b的基台lla、llb、与第一止挡部41、42以及第二止挡部51、52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以下,使用图3以及图4对第一行驶车 IOa与第一止挡部41、42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第一行驶车IOa的基台Ila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18a。第一抵接部18a配置于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S卩,第一止挡部41、42配置干与第一抵接部18a在Y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此,所谓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是指,从导轨30的Y方向的中心线CL偏离的宽幅为第一宽幅Wl的两个位置。即,第一止挡部41、42配置在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且相对于Y方向分别配置在两个位置。如图3中的虚线以及图4所示,在第二行驶车IOb的基台Ilb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二抵接部18b。第二抵接部18b配置于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二位置。S卩,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干与第二抵接部18b在Y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此,第二位置是从导轨30的Y方向的中心线CL偏离的宽幅为第二宽幅W2的位置。即,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于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且相对于Y方向分别配置在两个位置。由此,第一抵接部18a和第二抵接部18b在Y方向配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在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100中,在通常运行时和维护时,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二行驶车IOb的行驶区域不同。以下,使用图5(a)以及图5(b)对通常运行时的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和维护时的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进行说明。另外,图5(a)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100的通常运行时的俯视图。图5(b)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100的维护时的俯视图。在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的一方的端部Pl的X方向上的位置,配置普通的第一止挡部41,该第一止挡部41限制第一行驶车IOa的行驶区域,以避免该第一行驶车IOa从由导轨30划分的行驶区域在X方向脱离。并且,在利用导轨30限定的轨道的另一方的端部P2的X方向上的位置,配置普通的第二止挡部52,该第二止挡部52限制第二行驶车IOb的行驶区域,以避免该第二行驶车IOb从由导轨30划分的行驶区域在X方向脱离。进而,在从轨道的一方的端部Pl隔开与第一行驶车IOa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I的位置P3,配置备用的第二止挡部51。并且,在从轨道的另一方的端部P2隔开与第ニ行驶车IOb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2的位置,配置备用的第一止挡部42。另外,在实施方式I中,距离LI与距离L2相等。在通常运行时,在行驶车系统100中,第一行驶车IOa处于能够在从轨道的X方向的一方的端部Pl到离开第三距离L3的部分之间的第一行驶区域Al中行驶的状态。并且,第二行驶车IOb处于能够在从导轨30的X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P2到离开第四距离L4的部分之间的第二行驶区域A2中行驶的状态。第一行驶车IOa和第二行驶车IOb并不是在相互独立的区域中行驶,而是在重复的共用区域A3中行驶。即,第三距离L3和第四距离L4相加而得的距离比导轨30的全长距离长。如此,由于第一行驶车IOa和第二行驶车IOb在共用行驶区域A3中行驶,因此,能够提高行驶车系统的作业效率。另外,第一行驶区域Al不是物理性地区划的区域,而是由控制第一行驶车IOa的控制部(未图示)抽象地限定的区域。即,第一行驶车IOa被控制部对其行驶区域进行控制,以使得该第一行驶车IOa在第一行驶区域内行驶。对于控制部控制第一行驶车IOa的行驶区域的控制方法,可以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即在第一行驶车IOa搭载用于识别位置的传感器,使上述第一行驶车IOa在第一行驶区域Al内行驶;也可以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即通过根据第一行驶车IOa的车轮的转速计算行驶距离,由此掌握第一行驶车IOa的位置,使上述第一行驶车IOa在第一行驶区域Al内行驶。并且,对于在第二行驶区域A2中行驶的第二行驶车10b,进行与第一行驶车IOa同样的控制。
接下来,使用图5(b)来说明对行驶车中的一台进行维护的情況。在对第一行驶车IOa进行维护的情况下,第一行驶车IOa移动,以使得该第一行驶车IOa的X方向的端部Pl侧的端部与端部Pl在X方向一致。即,在对第一行驶车IOa进行维护时,第一行驶车IOa配置于从端部Pl到距离LI之间的第一维护区域All。此时,为了补偿第一行驶车IOa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一行驶区域Al,第二行驶车IOb的第二行驶区域A2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2到位置P3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12。如此,在第一行驶车IOa进行维护时,第二行驶车IOb在第三行驶区域A12行驶。此时,利用第二止挡部51、52物理性地限制第二行驶车IOb在第三行驶区域A12的范围内的行驶。即,考虑到第一行驶车IOa在进行维护时配置于轨道上的端部、亦即第一维护区域All,而将备用的第二止挡部51配置于位置P3。因此,在第一行驶车IOa进行维护时,能够将第二行驶车IOb的物理性行驶区域限定为第三行驶区域A12,维护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二行驶车IOb的状况地集中于维护作业。可以说以上情况在第二行驶车IOb进行维护的情况中也相同,由于能够通过换用上述文章中的第一以及第二来进行说明,因此,在此省略说明。(实施方式2)虽然实施方式I中的行驶车系统100是具有两台行驶车10a、10b的行驶车系统,但实施方式2中的行驶车系统200是具有三台行驶车、亦即第一行驶车10a、第二行驶车IOb以及第三行驶车IOc的行驶车系统。行驶车系统200包括第一行驶车10a、第二行驶车10b、第三行驶车10c、导轨30、第一止挡部41 43、第二止挡部51、52以及第三止挡部61 63。由于实施方式2中的行驶车系统200的行驶车的台数与实施方式I中的行驶车系统100的行驶车的台数不同,因此,止挡部的数量、位置、以及行驶车所具备的抵接部的位置不同。除这一点以外的结构、即轨道30沿着X方向,各行驶车在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往复行驶的情况、各行驶车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图6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行驶车系统200的各辆行驶车IOa IOc的基台Ila Ilc与各个止挡部41 43、51、52、61 63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以下,使用图6对各行驶车IOa IOc与各个止挡部41 43、51、52、61 63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第一止挡部41 43配置于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上、且与X方向交差的方向亦即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于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上、且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二位置。第三止挡部61 63配置于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上、且是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三位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在Y方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第一止挡部41 43、第二止挡部51、52、第三止挡部61 63在Y方向配置于互不重叠的位置。第一行驶车IOa的基台Ila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18a。第一抵接部18a配置于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即,第一止挡部41 43配置干与第一抵接部18a的Y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此,所谓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是指,距离导轨30的Y方向的中心线CL的宽幅为第一宽幅Wll的两个位置。即,第一止挡部41 43配置于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且相对于Y方向分别配置于两个位置。 在第二行驶车IOb的基台Ilb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二抵接部18b。第二抵接部18b配置于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二位置。S卩,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干与第二抵接部18b的Y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此,第二位置是距离导轨30的Y方向的中心线CL的宽幅为第二宽幅W12的位置。即,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于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且相对于Y方向分别配置于两个位置。在第三行驶车IOc的基台Ilc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三抵接部18c。第三抵接部18c配置于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三位置。即,第三止挡部61 63配置干与第三抵接部18c的Y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此,第三位置是距离导轨30的Y方向的中心线CL的宽幅为第三宽幅W13的位置。即,第三止挡部61 63配置于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且相对于Y方向分别配置于两个位置。由此,第一抵接部18a、第二抵接部18b和第三抵接部18c在Y方向配置于互不重叠的位置。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中,在通常运行时和维护时,第一行驶车10a、第二行驶车IOb以及第三行驶车IOc的行驶区域不同。以下,使用图7(a) 图7(c)以及图8(a)、(b)对通常运行时的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和维护时的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进行说明。另外,图7(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的通常运行时的俯视图。图7(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的第一行驶车IOa维护时的俯视图。图7 (c)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中的第二行驶车IOb维护时的俯视图。图8(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中的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二行驶车IOb维护时的俯视图。图8(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中的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三行驶车IOc维护时的俯视图。在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的一方的端部Pl的X方向上的位置,配置通常的第一止挡部41,该第一止挡部41对第一行驶车IOa的行驶区域进行限制,以避免该第一行驶车IOa从由导轨30区划的行驶区域在X方向脱离。并且,在从轨道的一方的端部Pl隔开与第一行驶车IOa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I的位置P3,配置备用的第二止挡部51。此夕卜,在从位置P3隔开与第二行驶车IOb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ll的位置P7,配置备用的第三止挡部61。并且,在轨道中心附近的规定的位置P5配置备用的第一止挡部42,在从备用的第一止挡部42隔开与第二行驶车IOb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13的位置P6,配置备用的第三止挡部62。并且,在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的另一方的端部P2的X方向的位置,配置通常的第三止挡部63,该第三止挡部63对第三行驶车IOc的行驶区域进行控制,以避免该第三行驶车IOc从由导轨30区划的区域在X方向偏离。并且,在从轨道的另一方的端部P2隔开与第二行驶车IOb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2的位置P4,配置备用的第二止挡部52。此夕卜,在从位置P4隔开与第三行驶车IOc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尚L12的位置P8,配置备用的第一止挡部43。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距离LI与距离L2相等,距离Lll与距离L12相等。在通常运行时,在行驶车系统200中,第一行驶车IOa处于能够在从轨道的X方向的一方的端部Pl到离开距离L21的部分之间的第一行驶区域A21行驶的状态。并且,第三行驶车IOc处于能够在从导轨30的X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P2到离开距离L22的部分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23行驶的状态。并且,第二行驶车IOb处于能够在第二行驶区域A22行驶的状态,该第二行驶区域A22包含上述第二行驶车IOb与第一行驶车IOa重复行驶的共用 行驶区域A24、和上述第二行驶车IOb与第三行驶车IOc重复行驶的共用行驶区域25。第ニ行驶区域A22是距离L23。如此,第一行驶车IOa和第二行驶车IOb在重复的共用行驶区域A24行驶,第二行驶车IOb和第三行驶车IOc在重复的共用行驶区域A25行驶。因此,能够提高行驶车系统的作业效率。并且,将距离L21、距离L22和距离L23相加而得的距离比导轨30的全长还长。另外,与实施方式I相同,第一行驶区域A21、第二行驶区域A22和第三行驶区域A23不是物理性划分的区域,而是由控制各行驶车IOa IOc的控制部抽象地限定的区域。关于这一点,因与实施方式I相同而省略说明。使用图7(b)、(C)来说明对行驶车中的一台进行维护的情況。在对第一行驶车IOa进行维护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第一行驶车IOa移动,以使得该第一行驶车IOa的X方向的端部Pl侧的端部,与端部Pl在X方向一致。S卩,在对第一行驶车IOa进行维护时,该第一行驶车IOa配置于从端部Pl到离开距离LI之间的第一维护区域A31。此时,第二行驶车IOb的第二行驶区域A22为了补偿第一行驶车IOa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一行驶区域A21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3到位置P4之间的第二行驶区域A32。另外,第三行驶车IOc的第三行驶区域A23为了补偿第一行驶车IOa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一行驶区域A21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2到位置P7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33。虽然第二行驶区域A32设定为从位置P3到位置P4之间,这基于与第二行驶车IOb的第二抵接部18b对应的第二止挡部51、52的位置而确定。即,第二行驶区域A32是针对第二行驶车IOb物理性地区划的区域,是第二行驶车IOb的最大的行驶区域。另外,虽然第ニ行驶区域A32是针对第二行驶车IOb的最大的物理性行驶区域,但行驶区域的控制抽象地进行。无论如何,物理性的行驶区域也只是进行限定的备用的区域,用于避免由于行驶车发生异常等而导致行驶车行驶到从最大的行驶区域偏离的区域。另外,对于第二行驶区域A32可以不设定为第二行驶车IOb的最大的行驶区域,只要是补偿第一行驶区域A21的区域即可。第二行驶区域A32被抽象地限定,例如,可以是从位置P3到位置P8之间,也可以是从位置P3到位置P6之间。并且,第三行驶区域A33虽然设定在从端部P2到位置P7之间,关于该情況,也是与第二行驶区域A32同样地基于与第三抵接部18c对应的第三止挡部61、63的位置确定。在第三止挡部61和第三止挡部63之间,设置有Y方向的宽幅相同的第三止挡部62,如果保持该状态,则第三行驶车IOc无法在从端部P2到位置P7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33行驶,而只能在第三止挡部62与第三止挡部63之间的短区间行驶。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如图9所示,第三止挡部62构成为相对于Y方向能够移动。另外,该结构对于第一止挡部42也相同。图9(a)是示出具有轨道变更机构的第三止挡部62以及第一止挡部42的结构的简要立体图。图9(b)是在由第三止挡部62以及第一止挡部42的X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第三止挡部62包括止挡部主体70和止挡部用导轨71。止挡部用导轨71的截面形状为C型,且沿着Y方向延伸。在止挡部主体70的下部设置的嵌合部70a的截面形状为T型。嵌合部70a嵌合于止挡部用导轨71。因此,止挡部主体70相对于止挡部用导轨71能
够沿Y方向移动,并且相对于X方向阻碍移动。第三止挡部62如上述那样具备由止挡部用导轨71和嵌合部70a构成的轨道用变更机构,因此,能够相对于Y方向移动,能够相对于X方向发挥与通常的止挡部同样的作用。这样,第三止挡部62通过相对于Y方向移动,而配置干与第二宽度W12和第三宽度W13不重叠的第一宽度W11。由此,即使相对于第三行驶车IOc设定第三行驶区域A33,第三止挡部62也位于不妨碍其行驶的位置,因此,第三行驶车IOc能够在第三行驶区域A33移动。另外,即使相对于第二行驶车IOb设定第二行驶区域A32,第三止挡部62也位于不妨碍其行驶的位置,因此,第二行驶车IOb能够在第而行驶区域A32移动。如此,在第一行驶车IOa维护时,第二行驶车IOb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二行驶区域A22长的第二行驶区域A32中行驶,从而第三行驶车IOc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三行驶区域A23长的第三行驶区域A33中行驶。此时,第二止挡部51限制第二行驶车IOb向第一维护区域A31侧移动。即,考虑到第一行驶车IOa在维护时被配置于轨道上的端部、亦即第一维护区域Al I,在位置P3配置备用的第二止挡部51。因此,在第一行驶车IOa进行维护时,至少能够将第二行驶车IOb的物理性的行驶区域限制为从位置P3到与第一行驶车IOa相反ー侧的区域,维护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二行驶车IOb的状况地集中于维护作业。可以说以上情况在第三行驶车IOc进行维护的情况中也相同,由于能够以使左右相反的方式进行说明,因此,在此省略说明。在对第二行驶车IOb进行维护的情况下,如图7(c)所示,第二行驶车IOb配置于位置P5和位置P6之间的第二维护区域A42。即,第二行驶车IOb配置于第一止挡部42和第三止挡部62之间。此时,第一行驶车IOa的第一行驶区域A21为了补偿第二行驶车IOb的第二行驶区域A22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l到位置P5之间的第一行驶区域41。并且,第三行驶车IOc的第三行驶区域A23同样为了补偿第二行驶车IOb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二行驶区域A22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2到位置P6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43。如此,在第二行驶车IOb维护时,第一行驶车IOa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一行驶区域A21长的第一行驶区域41行驶,第三行驶车IOc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三行驶区域A23长的第三行驶区域A43行驶。此时,第一止挡部42限制第一行驶车IOa向第二维护区域A42侧移动。并且,第三止挡部62限制第三行驶车IOc向第二维护区域A42侧移动。S卩,考虑到第二行驶车IOb在进行维护时被配置于第二维护区域A42,而在第二维护区域A42的第一行驶车IOa侧的端部、亦即位置P5配置备用的第一止挡部42。并且,考虑到第二行驶车IOb在进行维护时被配置于第二维护区域A42,而在第二维护区域A42的第三行驶车IOc侧的端部、亦即位置P6配置备用第三止挡部62。因此,在对第二行驶车IOb进行维护时,能够将第一行驶车IOa的物理性的行驶区域至少限制为从位置P5到第一行驶车IOa侧的区域,并且,能够将第三行驶车IOc的物理性的行驶区域至少限制为从位置P6到第三行驶车IOc侧的区域。因此,维护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三行驶车IOc的状况地集中于维护作业。使用图8(a)、(b)来说明对行驶车中的两台进行维护的情況。在对第一行驶车IOa和第二行驶车IOb进行维护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第一行驶车IOa移动,以使得第一行驶车IOa的X方向的端部Pl侧的端部与端部Pl在X方向一致。即,在对第一行驶车IOa进行维护时,第一行驶车IOa配置于从端部Pl到距离LI之 间的第一维护区域A51。此外,第二行驶车IOb移动,以使得第二行驶车IOb的X方向的端部Pl侧的端部与位置P3在X方向一致。即,在与第一行驶车IOa同时地对第二行驶车IOb进行维护时,第二行驶车IOb配置于从位置P3到距离Lll之间的第二维护区域A52。此时,第三行驶车IOc的第三行驶区域A23为了补偿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二行驶车IOb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一行驶区域A21以及第ニ行驶区域A22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被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2到位置P7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53。此时,如利用图7(b)所说明那样,第三止挡部62因相对于Y方向移动而配置于不与第三宽度W13重叠的第一宽幅Wll中的位置。如此,在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二行驶车IOb进行维护时,第三行驶车IOc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三行驶区域A23长的第三行驶区域A53行驶。此时,第三止挡部61限制第三行驶车IOc向第二维护区域A52侧移动。即,考虑到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三行驶车IOc在进行维护时配置于轨道上的端部、亦即第一维护区域A51以及第ニ维护区域A52,而将备用的第三止挡部61配置于位置P7。因此,在对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二行驶车IOb进行维护时,能够将第三行驶车IOc的物理性的行驶区域至少限制为从位置P7到第三行驶车IOc侧的区域。进而,维护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三行驶车IOc的状况地集中于维护作业。可以说以上情况在对第二行驶车IOb和第三行驶车IOc这两台行驶车进行维护的情况中也相同,由于能够以使左右相反的方式进行说明,在此省略说明。在对第一行驶车IOa和第二行驶车IOb进行维护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第一行驶车IOa移动,以使得该第一行驶车IOa的X方向的端部Pl侧的端部与端部Pl在X方向一致。即,在第一行驶车IOa进行维护时,第一行驶车IOa配置于从端部Pl到距离LI之间的第一维护区域A61。并且,第三行驶车IOc移动,以使得第三行驶车IOc的X方向的端部P2侧的端部与端部P2在X方向一致。即,在第三行驶车IOc进行维护时,第三行驶车IOc配置于从端部P2到距离L2之间的第三维护区域A63。此时,第二行驶车IOb的第二行驶区域A22为了补偿第一行驶车IOa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一行驶区域A21、以及第三行驶车IOc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三行驶区域A23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位置P3到位置P4之间的第二行驶区域A62。
如此,在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三行驶车IOc进行维护时,第二行驶车IOb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二行驶区域A22长的第二行驶区域A62中行驶。此时,利用第二止挡部51限制第二行驶车IOb向第一维护区域A61侧移动,利用第二止挡部52限制该第二行驶车IOb向第三维护区域A63侧移动。即,考虑到第一行驶车IOa在进行维护时配置于第一维护区域A61,而将第二止挡部51配置于第一维护区域A61的第二行驶车IOb侧的端部、亦即位置P3。并且,考虑到第三行驶车IOc配置于第三维护区域A63,而将第二止挡部52配置于该第三维护区域A63的第二行驶车IOb侧的端部、亦即位置P4。因此,在第一行驶车IOa以及第三行驶车IOc进行维护时,能够将第二行驶车IOb的物理性的行驶区域限制为从位置P3到位置P4的区域。因此,维护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二行驶车IOb的状况地集中于维护作业。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虽然各个止挡部41 43、51、52、61 63相对于X方向的同一位置,而在以两根导轨的Y方向的中心线CL为基准的规定宽幅各设置两处,但各个止挡部41 43、51、52、61 63的Y方向上的位置不限定于距离中心的宽度。即,位于X方向的同一位置的两处止挡部的Y方向的中心与两根导轨的Y方向的中心也可以不一致。并且, 相对于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各个止挡部41 43、51、52、61 63不限定于分别配置两处,也可以配置在ー处。并且,与第一行驶车IOa和第二行驶车IOb对应的止挡部只要相对于Y方向配置在不重叠的位置即可。另外,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分别被定义为从Y方向的两根导轨30的中心线CL偏离距离LI的位置以及偏离距离L2的位置。但是,作为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基准的位置不限定于两根导轨30的中心线CL,只要在Y方向是规定位置即可。例如,可以将两根导轨30中的一方作为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基准,在该情况下,在Y方向上,第一位置是从两根导轨30中的一方离开第三距离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从两根导轨30中的一方离开不与第一位置重叠的第四距离的位置。并且,相对于X方向的同一位置,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不限定于个配置两处,也可以配置ー处。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虽然第一止挡部42和第三止挡部62具备轨道用变更机构,但并不限定于止挡部侧,行驶车侧的抵接部也可以具备轨道用变更机构。并且,在图5中那样的行驶车为两台的系统的X方向设置多个具有轨道用变更机构的止挡部,例如,通过仅使其中的一个止挡部的位置移动,以与第一抵接部18a重叠,由此,操作人员不撤除或者设置止挡部而能够改变第一行驶车IOa的行驶区域。并且,可以说第二行驶车IOb也与此相同。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宗g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特别地,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地进行组合。本发明可以作为即使在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用于限定行驶区域边界的止挡部的行驶车系统等加以利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行驶车系统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个行驶车,并且 该行驶车系统具备 第一行驶车,该第一行驶车具有第一基台和向所述第一基台的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 第二行驶车,该第二行驶车具有第二基台和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向所述第二基台的下方突出,并且在与行进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 第一止挡部,该第一止挡部配置于所述轨道上、且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及, 第二止挡部,该第二止挡部配置于所述轨道上、且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行驶车系统还具备轨道用变更机构,该轨道用变更机构改变所述第一止挡部以及所述第二止挡部的至少一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止挡部以及所述第二止挡部的至少一方在所述行进方向配置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行驶车系统还具备行驶车用变更机构,该行驶车用变更机构改变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的至少一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I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从所述轨道的端部隔开与所述第一行驶车在所述行进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距离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行驶车系统还具备 第三行驶车,该第三行驶车具有第三抵接部,该第三抵接部向下方突出,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以及, 第三止挡部,该第三止挡部配置在所述轨道上、且与所述第三抵接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所述第三止挡部位于从所述第二止挡部隔开与所述第二行驶车在所述行进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行驶车系统,其目的在于即使在与多个行驶车对应的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驶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有用于限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行驶车系统(100)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辆行驶车,该行驶车系统具备第一行驶车(10a),其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18a);第二行驶车(10b),其具有向下方突出并且在与行进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的第二抵接部(18b);第一止挡部(41),其配置在轨道上、且与第一抵接部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及第二止挡部(42),其配置在轨道上、且与第二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文档编号B65G1/04GK102795441SQ20121010979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3日
发明者押川诚享 申请人:村田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