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纸扁丝网用集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004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造纸扁丝网用集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造纸烘干扁丝网用集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造纸扁丝网用集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造纸扁丝网制造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的造纸扁丝网制造行业,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竞争强度也越发激烈。因此每个企业都要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这样才在市场上占有竞争力。

在纸张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纸张进行烘干,而市场上基本都是采用扁丝制造的干网进行烘干的。这种扁丝网在编织的过程中,需要将多股扁丝引导到编织机上,而目前市面上又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扁丝的引导设备。因此市场上需要一种造纸扁丝网用集线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造纸扁丝网用集线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造纸扁丝网用集线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端安装有可沿支撑架竖向移动的滑动架,所述滑动架上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均匀设有方形的通孔。使用时,多股扁丝利用通孔进行引导,保证了扁丝的加工质量,提高了扁丝的上料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所述通孔的上方均设有压紧杆,所述压紧杆均通过铰接的方式安装有在固定板的前端,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安装有可沿固定板竖向移动的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上均匀设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左、右两部均设有滑动槽,所述压紧杆的前端均设有滑动柱,所述滑动柱均与对应的滑动槽相配合。使用时,人工移动滑动杆,滑动杆带动横杆移动,横杆通过滑动槽带动滑动柱移动,滑动柱带动压紧杆旋转,实现了对扁丝的压紧与放松,方便人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所述滑动架的前端安装有一号定位螺栓。使用时,可以通过一号定位螺栓控制滑动杆的高度,为装置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所述滑动杆的外壁上套有弹性块,所述弹性块固定在滑动架上。使用时,弹性块的弹力推动滑动杆向下移动,可以使滑动杆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为装置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所述支撑架的前端均匀安装有二号定位螺栓。使用时,二号定位螺栓可以控制滑动架高度,方便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具有结构设计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实现了对多股扁丝的引导,保证了扁丝的编织质量,提高了扁丝的加工效率,并利用压紧杆与滑动杆的配合,实现了对扁丝的压紧,方便扁丝的上料,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造纸扁丝网用集线装置,包括支撑架1,所述支撑架1的上端安装有可沿支撑架1竖向移动的滑动架2,所述滑动架2上安装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上均匀设有方形的通孔3a。使用时,多股扁丝利用通孔3a进行引导,保证了扁丝的加工质量,提高了扁丝的上料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所述通孔3a的上方均设有压紧杆4,所述压紧杆4均通过铰接的方式安装有在固定板3的前端,所述固定板3的中部安装有可沿固定板3竖向移动的滑动杆5,所述滑动杆5上均匀设有横杆5a,所述横杆5a的左、右两部均设有滑动槽5b,所述压紧杆4的前端均设有滑动柱6,所述滑动柱6均与对应的滑动槽5b相配合。使用时,人工移动滑动杆5,滑动杆5带动横杆5a移动,横杆5a通过滑动槽5b带动滑动柱6移动,滑动柱6带动压紧杆4旋转,实现了对扁丝的压紧与放松,方便人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所述滑动架2的前端安装有一号定位螺栓7。使用时,可以通过一号定位螺栓7控制滑动杆5的高度,为装置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所述滑动杆5的外壁上套有弹性块8,所述弹性块8固定在滑动架2上。使用时,弹性块8可以保持滑动杆5的位置,为装置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所述支撑架1的前端均匀安装有二号定位螺栓9。使用时,二号定位螺栓9可以控制滑动架2高度,方便操作。

使用时,人工拉动滑动杆5向下移动,滑动杆5带动横杆5a向下移动,横杆5a通过滑动槽5b带动滑动柱6向下移动,滑动柱6带动压紧杆4旋转,打开通孔3a位置,接着通过人工将多股扁丝依次穿入对应的通孔3a内,然后反向拉动滑动杆5,同理带动压紧杆4反向旋转,直至压紧杆4将扁丝压紧,这时旋转一号定位螺栓7,将滑动杆5的位置固定住,当滑动杆5固定后,再利用人工将扁丝上多余的部分依次固定到编织机对应的位置上,当扁丝固定完成后,松开一号定位螺栓7,弹性块8推动滑动杆5向下移动,同理带动压紧杆4旋转,当压紧杆4旋转到合适的位置后,完成对扁丝的上料。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