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保温隔层、保温套及保温笼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5971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复合保温隔层、保温套及保温笼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保温隔层、保温套及保温笼车。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保温笼车:

1、碳钢笼车配XPS(挤塑聚苯乙烯)板材,保温材料为XPS板材,需要采用拼接粘合的方式,保温效果一般,XPS板材由于生产工艺限制,无法一体成型,需要通过多块板材拼接,拼接处粘合工艺随使用时间出现松动开裂,并且XPS板材局部受力易出现断裂,损坏后不可继续使用。

2、滚塑笼车,保温材料为PU(聚氨酯)内发泡填充材,需要采用金属活动件结合,整体重量较高,保温效果一般,并且PU保温材料不能独立成型,材料不防水,通过外部滚塑成型,塑料成型工艺导致重量增加,设备自重过高导致使用价值变低。

3、碳钢笼车配EPE(珍珠棉)软材,保温材料为EPE软质材料,可定制多种结构,但是EPE软材本身导热系数较高,保温效果较差,虽然可完成多种形状的裁切制作,但是保温效果限制了用途保温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于成型、重量轻并且保温效果好的复合保温隔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保温隔层,包括防水内层、外层和设置于防水内层与外层之间的保温内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复合保温隔层,由于包括内层、外层和设置于防水内层、外层之间的保温内胆,通过内层能够有效防水,通过保温内胆可以进行保温,不仅保温效果好,而且易于成型,另外,还具有轻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保温隔层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保温隔层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保温套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示意为:

1、2、3、4、5、6-保温面;

301、302、303、501、401、402、406-隔热搭边;

11-编织布层;

12-涂膜层;

21-保温内胆;

31-第二反光材料层;

32-第二支撑层;

33-第二编织布层;

34-发泡保温层;

35-第一编织布层;

36-第一支撑层;

37-第一反光材料层;

7-冰盒安装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保温隔层,包括防水内层、外层和设置于防水内层与外层之间的保温内胆21。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复合保温隔层,由于包括内层、外层和设置于防水内层、外层之间的保温内胆21,通过内层能够有效防水,通过保温内胆21可以进行保温,不仅保温效果好,而且易于成型,另外,还具有轻便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防水内层包括编织布层11和涂覆于所述编织布层11远离保温内胆21的面上的涂膜层12;通过所述编织布层11能够增加所述内层的强度,通过所述涂膜层12可有效隔绝有色溶液着色污染,防止尖锐物划伤,从而延长复合保温隔层整体使用寿命。

另外,可选的,所述保温内胆21材质为气凝胶毡,由于气凝胶毡比现有大多数材料的导热系数低,所以通过所述气凝胶毡可以有效防止热量传递。

本实施例中,更具体的,所述编织布层11可以为PP(聚丙烯,下同)编织布层、PE(聚乙烯,下同)编织布层、PVC(聚氯乙烯,下同)编织布层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下同)编织布层;

所述涂膜层12为PE涂膜层、PP涂膜层、PVC涂膜层或PET涂膜层。

本实施例中,再次参见图1,可选的,所述外层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复合在一起的第一反光材料层37、第一支撑层36、第一编织布层35、发泡保温层34和第二编织布层33。通过第一反光材料层37能够提高外层对光源的折射率,降低整体热辐射,从而更好的保温,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层36的作用是为所述第一反光材料层37提供支撑,为其提供附着面。设置第一编织布层35及第二编织布层33的目的是防止第一反光材料层37老化开裂后损伤扩大化,并且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尖角等物体碰撞开裂导致保温内胆21的外露。通过所述发泡保温层34提高复合保温隔层的保温效果。

参见图2,在第二编织布层33内表面还依次复合有第二支撑层32和第二反光材料层31。如此设置,所述的外层在发泡保温层34内外为同样的结构,生产时发泡保温层34内侧的结构为第二编织布层33、第二支撑层32和第二反光材料层31复合的结构,其外侧的结构为第一反光材料层37、第一支撑层36和第一编织布层35复合的结构,其内侧的结构与外侧的结构相同,生产时采用同一套设备生产即可,节省了生产时对设备的投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层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复合在一起的第一反光材料层、第一支撑层、发泡保温层、CPE(氯化聚乙烯,下同)层和编织布层,通过所述第一反光材料层能够提高外层对光源的折射率,降低整体热辐射,从而更好的保温,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层的作用是为所述第一反光材料层提供支撑,通过所述发泡保温层提高复合保温隔层的保温效果,设置CPE层和编织布层的目的是提高外层的强度及韧性,防止尖角等物体碰撞开裂导致保温内胆21的外露。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层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复合在一起的第一反光材料层、第一支撑层、PE层、编织布层、第二支撑层和第二反光材料层。设置PE层和编织布层的目的同样是提高外层的强度及韧性,防止尖角等物体碰撞开裂导致保温内胆21的外露。设置第一支撑层的目的是为第一反光材料层提供支撑,设置第二支撑层的作用是为第二反光材料层提供支撑,设置第一反光材料层的作用是提高外层对光源的折射率,降低整体热辐射,从而更好的保温,在编织布层内侧设置第二支撑层和第二反光材料层的作用是,使PE层及编织布层的以内的结构及以外的结构相同,采用一套设备即可生产,节省设备投资。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外层具有更高的光源折射率,所述第一反光材料层可以为铝膜层或铝箔层;

第二反光材料层可以为铝膜层或铝箔层;

为了有更好的韧性及强度,使外层更结实耐用,所述编织布层可以为PP编织布层、PE编织布层、PVC编织布层或PET编织布层;

所述第一支撑层可以为PET编织布层;

所述第二支撑层可以为PET编织布层;

所述发泡保温层可以为发泡EPE层。

实施例2

参见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保温套,所述可折叠保温套为由三对平行保温面组成的长方体结构,每个保温面均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复合保温隔层,其中依一个保温面为基保温面1,除与基保温面1相平行的保温面6外其余各保温面1、3、4、5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至基保温面1的各侧,所述与基保温面1相平行的保温面6的一侧固定连接至除基保温面1外的一个保温面2、3、4或5的一侧,各保温面的非固定连接侧均与相邻保温面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可折叠保温套,由于采用实施例1中的复合保温隔层,具有轻便、保温效果好、易于成型的优点,并且因为可折叠,具有搬运、存储方便的优点。

具体实施时,可以在所述非固定连接侧分别设置拉链或粘合结构,通过所述拉链或粘合结构将未连接起来的各保温面拉合连接成长方体结构。

如图所示,为更具体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保温套的保温面3一侧连接至基保温面1上,其余三个可拆卸连接侧304、305、306上分别设置有拉链或粘合结构;保温套的保温面4一侧连接至基保温面1上,其余三个可拆卸连接侧403、404、405上分别设置有拉链或粘合结构;保温套的保温面5一侧连接至基保温面1上,其余三个可拆卸连接侧502、503、504分别设置有拉链或粘合结构;保温套的保温面2一侧连接至基保温面1上,与此连接侧相对的一侧连接至保温面6上,其余两个可拆卸连接侧201、202分别设置有拉链或粘合结构;所述保温面6除与保温面2连接的一侧外其余3个可拆卸连接侧601、602、603分别设置有拉链或粘合结构。所述可拆卸连接侧304与可拆卸连接侧502上的拉链或粘合结构配合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侧403与可拆卸连接侧503上的拉链或粘合结构配合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侧405与可拆卸连接侧202上的拉链或粘合结构配合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侧306与可拆卸连接侧201上的拉链或粘合结构配合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侧603与可拆卸连接侧305上的拉链或粘合结构配合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侧601与可拆卸连接侧404上的拉链或粘合结构配合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侧602与可拆卸连接侧501上的拉链或粘合结构配合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温套的保温效果,可以在所述可拆卸连接处外设置有用于防止通过可拆卸连接处散热的隔热搭边。

如图所示,为更具体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保温套的保温面3除固定连接侧的各侧分别设置有隔热搭边301、隔热搭边302、隔热搭边303,在所述保温套的保温面5连接保温面6的非固定连接侧上设置有隔热搭边501,在保温套的保温面4除连接基保温面1的固定连接侧及与此固定连接侧相对的连接侧外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隔热搭边401、隔热搭边402及隔热搭边406。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温笼车,其包括可折叠的笼车外框和实施例2中所述的可折叠保温套;所述可折叠保温套设置于所述可折叠的笼车外框中,所述可折叠的笼车外框和所述可折叠保温套形状相适配,并可按相同方式折叠。

所述的保温笼车由于设置有所述的可折叠保温套,能够有效的进行保温,并且所述可折叠的笼车外框和所述可折叠保温套形状相适配,并可按相同方式折叠,使得所述保温笼车可折叠,具有搬运、存储方便的优点。

具体连接时,可以在所述可折叠保温套的各角设置连接粘扣,通过所述粘扣连接至所述可折叠的笼车外框中。所述可折叠的笼车外框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其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可以在所述可折叠保温套的顶保温面、左侧保温面、右侧保温面、背保温面内表表上分别设置冰盒安装位7,以方便安装冰盒,更进一步地,冰盒安装位上设置有冰盒固定装置,冰盒固定装置可以为袋体结构。从而通过冰盒对笼车内装物进行更好的保温。而在前保温面是门帘,掀开过程会有一定几率导致冰盒掉落,存在安全隐患,底保温面是装载货物后,不利于增配/更换冰盒,所以不设置冰合安装位。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