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1933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纸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纸机。



背景技术:

在考试来临前需要准备大量的考试卷,若考试卷是一张,只需点数罢了。但是若考试卷是两张以上,装订成百上千份,对每一份考试卷都需要计数,需要投入很多人力,浪费了时间。

目前在文具加工行业,面对客户对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丰富程度的要求,产品价格竞争非常激烈,而人工的劳动成本又在不断上升,企业都在尽可能地想办法提高作业效率,以降低劳动成本。

虽然国外已经有自动数纸机,其原理是通过真空吸附纸张区分张数,产品表面必须平整,针对产品要求比较高,使用在普通的纸张上,例如考试卷上成本较高,因此目前在考卷装订时仍采用人工点数。人工点数不仅劳动强度大,容易出错,而且效率低,是手工包装作业的一个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数纸机,包括数纸机本体,中央数据处理单元,所述数纸机本体外表面上安装有与中央数据单元电连接的显示控制面板;数纸机本体包括用于存放纸张的储纸仓,所述储纸仓的内壁上方安装有压纸单元,所述压纸单元包括压纸板,压纸板一端两侧安装有轴,压纸板通过两端的轴和储纸仓的侧壁作转动连接,压制板两侧的轴上安装有扭簧,使得压纸板的另一端具有向下的压力,所述压纸板另一端的底部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中央数据处理单元作电连接;还包括数纸单元,所述数纸单元包括薄片,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通过动力装置相对于所述储纸仓的侧壁作上下移动,所述薄片安装在所述支撑装置上,通过安装在支撑装置上方的电动马达实现沿水平面作度旋转,所述动力装置和所述电动马达分别与所述中央数据处理单元作电连接。薄片优选为三角形薄片,非工作时,薄片完全隐藏在支撑装置中。

进一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上挡板、下挡板、以及垂直安装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的轴,所述薄片安装在所述轴上,所述电动马达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轴作固定连接。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数纸机,包括数纸机本体1,中央数据处理单元2,所述数纸机本体外表面上安装有与中央数据单元电连接的显示控制面板3;数纸机本体包括用于存放纸张的储纸仓4,所述储纸仓的内壁上方安装有压纸单元5,所述压纸单元包括压纸板6,压纸板一端两侧安装有轴7,压纸板通过两端的轴和储纸仓的侧壁作转动连接,压制板两侧的轴上安装有扭簧8,使得压纸板的另一端具有向下的压力,所述压纸板另一端的底部安装有压力传感器9,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中央数据处理单元作电连接;还包括数纸单元,所述数纸单元包括薄片10,支撑装置11,所述支撑装置通过动力装置13相对于所述储纸仓的侧壁作上下移动,所述薄片安装在所述支撑装置上,通过安装在支撑装置上方的电动马达12实现沿水平面作360度旋转,所述动力装置和所述电动马达分别与所述中央数据处理单元作电连接。薄片优选为三角形的金属薄片,非工作时,薄片完全隐藏在支撑装置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上挡板14、下挡板15、以及垂直安装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的轴16,所述薄片安装在所述轴上。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上挡板、下挡板、以及垂直安装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的轴,所述薄片安装在所述轴上,所述电动马达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轴作固定连接。所述薄片为三角形薄片。

首先打开数纸机本体的盖子,将压纸板抬起,往储纸仓内放入有一定厚度的纸张,此时将压纸板放下,压纸板由于扭簧的作用,因此压纸板的另一端相对被放入的纸张具备一定的压力。放入的纸张越多,厚度值越大,压纸板相对于纸张的压力就越大。通过安装在压纸板另一端底部的压力传感器,测得相对一定厚度下的压力值,将数据传送给中央数据处理单元后转换为相应的厚度数据。

操作者在显示控制面板上选择需要的纸张数和纸张的类型,并将数据传送给中央数据处理单元,得出厚度值,此时如果选择的纸张数大于储纸仓内所放置的纸张数,则发出警报,提示纸张数不足,并在显示控制面板上显示出来;此时如果选择的纸张数小于储纸仓内所放置的纸张数,则正常工作,中央数据处理单元根据厚度值控制数纸单元移动,将所述薄片移动到相应的厚度位置,电动马达工作,使得隐藏在支撑单元中的薄片旋转出来,插到纸张中,数纸工作完成,操作者从上方将多余的纸取出,薄片以下的纸张就是所选择的纸张数。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