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袋拆包机压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5723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吨袋拆包机压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吨袋拆包机压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吨袋拆包机被广泛应用于粉体工业中,吨袋被吊装到位后下落,落至吨袋进口处后开袋,开袋后有大量粉尘,如果增加密封装置比较复杂,成本高,装配难度系数高,噪声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吨袋拆包机压袋装置,它能够降低吨袋拆袋过程中的粉尘的扩散,并且降低了装配难度,降低了工作时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吨袋拆包机压袋装置,它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料道,料道的上部为进料口,壳体上围成进料口的外壁为吨袋袋口套接部;

压接组件,所述压接组件设置有与进料口的顶端配合的压环和至少一个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压环移动使压环与进料口的顶端接触,从而将套在吨袋袋口套接部的袋口压在压环和进料口的顶端之间;

密封壳,所述密封壳设置在进料口的外围,并且所述密封壳的上端为开口状,从而形成吨袋进口,所述密封壳的下端与壳体相连接,从而形成封闭状。

进一步,所述料道的下部为出料口。

进一步,所述密封壳上设置有操作窗口,并且密封壳上铰接有盖住或打开相应的操作窗口的操作门。

进一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气缸和连接组件,气缸的活塞杆与连接组件相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压环相连。

进一步,所述连接组件为从动杆。

进一步,所述从动杆的一端与气缸的活塞杆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从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环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两个,并且呈对称设置状。

进一步,所述进料口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法兰,所述出料口的上端设置有配合连接法兰,所述进料口的下端通过连接法兰和配合连接法兰的连接配合与所述出料口的上端相连。

进一步,所述密封壳的下端设置有法兰,所述密封壳的下端通过法兰与连接法兰的连接配合与所述壳体相连。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吨袋吊至吨袋进口,并且当吨袋物料下方开口被吊至密封壳附近时,封闭的袋口进入压环内,打开操作门,手动将袋口罩在进料口外部的吨袋袋口套接部,启动气缸使活塞杆下降,压环随之下降,最后压环压住袋口,手动割开袋口的包扎绳,关闭操作门,吨袋开始出料。出料完成后,启动气缸使活塞杆上升,最后将吨袋吊离拆包机,这样能够降低吨袋拆袋过程中的粉尘的扩散,并且降低了装配难度,降低了工作时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吨袋拆包机压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吨袋拆包机压袋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吨袋拆包机压袋装置,它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料道,料道的上部为进料口2,壳体上围成进料口2的外壁为吨袋袋口套接部;

压接组件,所述压接组件设置有与进料口2的顶端配合的压环6和至少一个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压环6移动使压环6与进料口2的顶端接触,从而将套在吨袋袋口套接部的袋口压在压环6和进料口2的顶端之间;

密封壳7,所述密封壳7设置在进料口2的外围,并且所述密封壳7的上端为开口状,从而形成吨袋进口,所述密封壳7的下端与壳体相连接,从而形成封闭状。

如图1、2所示,所述料道的下部为出料口1。

如图1所示,所述密封壳7上设置有操作窗口71,并且密封壳7上铰接有盖住或打开相应的操作窗口71的操作门8。

如图2所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气缸3和连接组件,气缸3的活塞杆4与连接组件相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压环6相连。

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组件为从动杆5。

如图2所示,所述从动杆5的一端与气缸3的活塞杆4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从动杆5 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环6通过螺纹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两个,并且呈对称设置状。

如图2所示,所述进料口2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法兰,所述出料口1的上端设置有配合连接法兰,所述进料口2的下端通过连接法兰和配合连接法兰的连接配合与所述出料口1的上端相连。

如图2所示,所述密封壳7的下端设置有法兰,所述密封壳7的下端通过法兰与连接法兰的连接配合与所述壳体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吨袋吊至吨袋进口,并且当吨袋物料下方开口被吊至密封壳附近时,封闭的袋口进入压环6内,打开操作门8,手动将袋口罩在进料口2外部的吨袋袋口套接部,启动气缸3使活塞杆4下降,压环6随之下降,最后压环6压住袋口,手动割开袋口的包扎绳,关闭操作门8,吨袋开始出料。出料完成后,启动气缸3使活塞杆4上升,最后将吨袋吊离拆包机,这样能够降低吨袋拆袋过程中的粉尘的扩散,并且降低了装配难度,降低了工作时的噪音。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