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改进型的液压绞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2585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改进型的液压绞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绞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改进型的液压绞车。



背景技术:

液压绞车是船舶重要和关键设备之一,可以配合各种海洋作业,所以液压绞车整体性能的优劣、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海洋作业效率。由于船甲板空间尺寸的限制,液压绞车具有能容量大,用较小的重量和尺寸的液压件就可以传递较大的功能。同时液压系统的惯性小,起动快,工作平稳,易于实现快速而无冲击的变速与换向。现有技术中的绞车,设计时只采用一个传动装置,这使得每台绞车工作时仅能满足在少数甚直单一工况下安全使用,实用范围不广。而且,在现有绞车中,单一连接杆、泵和集成阀组的泵站,一旦其中一个元件发生故障,整个工作都得停滞,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但是,现有的液压绞车存在着不方便远程控制,工作效率低,不方便知道能够载重多少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新型改进型的液压绞车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改进型的液压绞车,工作效率低,以解决现有的液压绞车存在着不方便远程控制,不方便知道能够载重多少的问题,一种新型改进型的液压绞车,包括主马达,底座,压绳部件,滚筒,中心轴,备用马达,连接杆,传感器,显示装置和放置槽,所述的主马达和备用马达通过连接杆与中心轴相连接;所述的放置槽开设在底座的下部表面上;所述的压绳部件设置在滚筒的左右两侧;所述的传感器设置在压绳部件的内部上侧;所述的显示装置固定在放置槽的上方;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开关,显示器,信号收发器,控制器,电源和保护外壳,所述的开关设置在保护外壳的左上角;所述的显示器与开关电性连接;所述的信号收发器安装在显示器的右侧;所述的电源设置在控制器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传感器具体采用压力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设置有多个,有利于将承载的重量通过信号收发器反馈到显示器,由此判断是否超重。

所述的备用马达设置在中心轴的右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主马达损坏时可以替代主马达进行工作。

所述的显示器具体采用触摸式显示器,有利于提高智能化程度,方便操作,降低维护成本。

所述的信号收发器具体采用无线信号收发器,有利于在远程进行操作,减轻人力成本,提高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传感器、显示器和信号收发器的设置,有利于有利于提高智能化程度,能够在远程进行操作,减轻人力成本,通过备用马达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主马达损坏时可以替代主马达进行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主马达,2-底座,3-压绳部件,4-滚筒,5-中心轴,6-备用马达,7-连接杆,8-传感器,9-显示装置,91-开关,92-显示器,93-信号收发器,94-控制器,95-电源,96-保护外壳,10-放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改进型的液压绞车,包括主马达1,底座2,压绳部件3,滚筒4,中心轴5,备用马达6,连接杆7,传感器8,显示装置9和放置槽10,所述的主马达1和备用马达6通过连接杆7与中心轴5相连接;所述的放置槽10开设在底座2的下部表面上;所述的压绳部件3设置在滚筒4的左右两侧;所述的传感器8设置在压绳部件3的内部上侧;所述的显示装置9固定在放置槽10的上方;所述的显示装置9包括开关91,显示器92,信号收发器93,控制器94,电源95和保护外壳96,所述的开关91设置在保护外壳96的左上角;所述的显示器92与开关91电性连接;所述的信号收发器93安装在显示器92的右侧;所述的电源95设置在控制器94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传感器8具体采用压力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8设置有多个,有利于将承载的重量通过信号收发器93反馈到显示器92,由此判断是否超重。

所述的备用马达6设置在中心轴5的右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主马达1损坏时可以替代主马达1进行工作。

所述的显示器92具体采用触摸式显示器,有利于提高智能化程度,方便操作,降低维护成本。

所述的信号收发器93具体采用无线信号收发器,有利于在远程进行操作,减轻人力成本,提高使用寿命。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将压绳部件放置在缆绳上,使得缆绳卷在滚筒上使绞车前进,通过传感器将检测的重量发射到信号收发器上,再通过信号收发器传送到控制器里,通过控制器传输到显示器上。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