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834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夹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纺纱机或者捻线机的锭子的夹线装置,其包括:第一夹持元件,其以固定方式布置在上锭子部上;第二夹持元件,其相对于第一夹持元件轴向可移位地安装;以及加载装置,其借助弹簧力沿第一夹持元件的方向加载第二夹持元件;以及卸载装置,其借助离心力将第二夹持元件定位在距第一夹持元件一距离处。



背景技术:

根据环锭纺纱机中的已知程序,在至少一个机器纵向侧生产管纱之后,首先,必须执行所谓的退绕,借助退绕,环锭纺纱机的相关机器纵向侧准备好用于管纱的后续改变。

在这一点上,很长一段时间的习惯做法是,在环锭纺纱机中在一个机器纵向侧生产管纱之后,将钢领板从顶部位置较快速地移动至管纱的纺纱筒管的底部,从而纱线以较陡的螺旋形线向下移动经过管纱的表面。然后钢领板在该位置减速,其结果是纱线以多个绕圈(winding)分别横向于管纱搁置。借助这些所谓的反绕圈(reversewinding),确保管纱的纱线用于后续进一步传输。

然后钢领板再次较快速向下移动至锭子的所谓的卷绕站并且在那里再次减速。在锭子的卷绕站的区域中纱线再次卷绕成多个绕圈。

固定至锭子的所谓的卷绕站上的所述反绕圈相应形成了接合纱线(spinningonthread),接合纱线需要在更换管纱之后用于将纱线进行再结合。这意味着在从环锭纺纱机的锭子移除制好的管纱(其中纱线在反绕圈和下部绕圈之间被相应分离),并且装配新纺纱筒管之后,使钢领板向上移回纺纱筒管的下部,并且将接头纱线卷绕至新纺纱筒管。

这种方法的缺点为,下部绕圈仍在锭子的卷绕站上,在管纱的具体数量改变之后必须以较费力方式且通常仅不成功地从下部卷绕区域移除管纱。

为了利于管纱更换,尤其为了避免锭子的卷绕站的费力清洁,在过去,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提议,用于将夹线装置布置在锭子的下部绕圈区域中,这能够暂时将纱线进行固定,因而使得不必将线卷绕至锭子的下部绕圈区域。

从de19628826a1描述了这样一种布置在锭子的下部绕圈区域的夹线装置,其包括:第一夹持元件,其可靠地布置在锭子的锭盘上;以及第二夹持元件,其相对于锭子的纵向轴线可轴向移位地安装。

夹持元件借助压缩弹簧彼此压靠,压缩弹簧支撑在安装成可移位的第二夹持元件和锭盘上,使得夹紧力矩在夹持元件之间提供。

在所述已知的夹线装置中,第二夹持元件包括向内倾斜的锥形环表面,其与固定的第一夹持元件划界环形室,可移动地安装的离心力元件布置于该环形室中。

如果超过锭子的阈值速度,离心力元件施加在可移位夹持元件上的力大于压缩弹簧的弹簧力,这导致安装成可移位的第二夹持元件沿轴向方向移动,从而打开夹线装置。

相应地,如果未达到锭子的阈值速度,所述已知夹线装置移回夹紧位置,在夹紧位置中两个夹持元件的端面彼此压靠。

在de19628826a1中描述的夹线装置已被证明在实践中是高度有效的。但是,在所述已知夹线装置中,不期望的,如果夹线装置因纱线残留产生污垢,那么通常会出现问题。这意味着,在所述已知夹线装置中,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能够利用固定锭子定位在清洁位置。

从de102006022484a1、de102008058655a1和/或ep2530041a1已知的专利文献中还涉及自动操作的夹线装置,它们安装在纺纱机或者捻线机的锭子的下部绕圈区域中,这使得不必将下部绕圈材料施加至锭子的卷绕站,这里并没有描述如果夹线装置不期望地因纱线残留产生污垢该如何处理。

根据de102006022484a1的夹线装置,其通常布置在纺纱机或者捻线机的锭子的上锭子部上,其具有:固定的第一夹持元件;第二夹持元件,其轴向可移位地安装并且能够借助弹簧力压靠固定的第一夹持元件;以及离心力元件。这意味着夹线装置包括位于与第一夹持元件相反一侧的安装部,离心力元件布置在该安装部中。此外,压缩弹簧布置于安装部和第二夹持元件的止动表面之间。

描述在de102008058655a1中的夹线装置本质上是上述夹线装置的发展。

所述改进的夹线装置具有多个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半壳,离心力元件布置于其中并且在其中被引导。半壳的一半布置在可移位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上,而相应的对应半壳的另一半布置在固定基底元件上。

可移位的第二夹持元件的半壳也相应设置有相对于水平倾斜的引导部,基底元件的对应半壳相应设置有水平引导部。

此外,可移位的第二夹持元件的半壳的引导部设计成相对于水平倾斜,使得从可移位夹持元件的半壳沿上锭子部的纵向轴线的方向比起从基底元件沿可移位夹持元件的半壳的方向,它们具有不同的倾斜角度。

而且,在ep2530041a1中描述的夹线装置通常具有:固定的第一夹持元件;以及第二夹持元件,其相对于第一夹持元件可移位地安装,第二夹持元件被呈螺旋形弹簧形式的加载元件沿第一夹持元件的方向加载。

此外,还设置有呈球形式的卸载元件,其利用离心力加载第二夹持元件,并且确保夹线装置从特定锭子速度打开并且释放纱线。

正如上文已经指示的,所述已知夹线装置已经证明在实践中或多或少是有效的,但是所有这些都具有的缺点在于,当需要时它们非常难以清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基于前述类型的夹线装置来改进夹线装置,使得当需要时能够容易地清洁夹线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问题借助一种夹线装置解决,其具有布置成固定在上锭子上的下卷绕筒,该下卷绕筒装备有引导装置,引导装置连同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上的相关联的引导边缘形成用于第二夹持元件的机械式锁定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夹线装置的设计比已知夹线装置具有的特定优势为,通过使用机械式锁定装置,如果有需要,即如果夹线装置因纱线残留产生污垢,则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能够可靠地定位在清洁位置中,在清洁位置中夹线装置能够比较易于清洁。

根据一个有利实施例,锁定装置设计成使得如果需要,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能够容易地定位在清洁位置中,在清洁位置中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固定在距固定的第一夹持元件一距离处。这意味着,在固定锭子中,第二夹持元件能够容易地人工定位,从而能够自由访问夹持元件之间的区域,且因而能够简单彻底地清洁整个夹线装置。

优选地,锁定装置还设计为卡口闭合件的形式。这种卡口闭合件提供了一种有利的快速联接装置,其已经被证明在实践中有效地用于两个柱形部件的固定连接以及定位。这意味着,借助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在下卷绕筒上的轴向移位以及后续旋转例如90°,锁定装置被设计为卡口闭合件能够使得第二夹持元件可靠地固定在固定的下卷绕筒上的预定位置中。

然后在该所谓的清洁位置中,快速且简单地移除夹线装置的区域中的任何纱线残留是可行的。

在有利实施例中,还能够是,布置在下卷绕筒中的引导装置被设计为引导机构。

这意味着固定的下卷绕筒具有引导机构,其连同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上的相关联的引导边缘形成可靠的锁定装置。

这种设计能够以简单的方式人工地打开夹线装置,其中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能够通过向下拖动,然后旋转例如90°而被固定在清洁位置中,在清洁位置中快速及不成问题地移除任何纱线残留是可行的。

在另一有利实施例中,还可行的是,布置在下卷绕筒中的引导装置设计为引导机构,其相应包括至少一个竖直延伸的第一引导段以及至少部分地水平延伸的第二引导段。

以该方式设计的引导机构是机械工程中流行的、经试验及测试的传动元件,其结合配合元件(例如所谓的引导块)能够可靠定位传动元件。

借助这种引导机构,从而能够实现相对复杂的移动路径,并且在当前情形中能够实现相对简单的移动路径。

这意味着,引导机构在下卷绕筒中连同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上相关联的引导边缘形成简单且可靠的切换和锁定装置,其能够确保将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固定在预定的清洁位置中。

优选地,下卷绕筒包括被设计为引导机构的这些引导装置中的至少两个。但是,并不绝对需要约束引导机构的数量。

这意味着,代替偏置180°布置的两个引导机构,下卷绕筒例如还能够包括偏置120°布置的三个引导机构,或者偏置90°布置的四个引导机构。

附图说明

参考示出于附图中的实施例,下文更详细解释本发明的进一步细节。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夹线装置,在退绕处理期间其布置在锭子的上锭子部上,即夹线装置被关闭并且纱线固定在其夹持元件之间,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夹线装置位于清洁位置,在清洁位置中,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定位在距固定的第一夹持元件相对较大距离处,以及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夹线装置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已知的,纺纱机或者捻线机通常包括多个布置在纺织机的机器纵向侧的区域中的相同的工作台,它们彼此之间具有较短距离,在环锭纺纱机中是所述的纺纱站1。每个所述纺纱站1具有可旋转地安装的从动锭子2,其目的是为由上游牵伸系统供给的纱线13提供特定的纱线捻并且将其卷绕进纺纱筒管6。纺纱机或者捻线机的锭子2通常被单个电动机驱动或者与实施例中一样被旋转驱动带11驱动,旋转驱动带11加载锭子2的锭盘12,即所谓的包络驱动(envelopingdrive)。

如图1所示,每个这种锭子2具有可旋转地安装的上锭子部3以及非旋转的支承壳体4(bearinghousing),支承壳体4以固定方式连接在锭轨(未更详细地示出)上。

上锭子部3具有所谓的锭子轴5,正如已知的,锭子轴5借助基底轴承以及轴颈轴承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承壳体4中。

上锭子部3还在其上部装备有(未示出)联接器件,联接器件用来安装纺纱筒管6,纺制的纱线13在纺纱筒管6上卷绕成管纱7。

通过所谓的钢领板8的横向行程移动以已知方式执行卷绕处理,钢领板8延伸经过多个纺纱站1,多个纺纱站1彼此相邻地布置在机器纵向侧。

正如图1还示出的,在每个锭子2的区域中固定的钢领9安装在钢领板8上,在钢领板8上所谓的环形行进件10(ringtraveller)以已知方式旋转,钢领板8在卷绕处理期间由行进的纱线13驱动,纱线13经由纺纱筒管6连接至旋转的锭子2。

这种环锭纺纱机或者捻线机的锭子2还相应装备有更换纺纱筒管时使用的根据本发明的夹线装置14。这意味着,当在生产出锭子2的管纱7,且管纱7必须一起从它们的锭子2沿向上方向移除并且被新纺纱筒管6替换时,需要夹线装置14。

正如尤其在图3中示出的,作为基本部件,根据本发明的这种夹线装置14包括:第一夹持元件15,其固定至锭子2的上锭子部3;下卷绕管16,其也固定至上锭子部3;弹簧元件17,其连接至下卷绕管16,例如是板簧元件;以及可移位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18,其功能上在组装状态时连接至弹簧元件17,第二夹持元件是所谓的推动筒。

根据本发明的夹线装置14还具有:盖元件19;以及固定至上锭子部3的基底部分21,其在纺纱操作期间确保防止夹紧装置14的板簧元件17免于受到底部的污垢影响。

正如还示出的,下卷绕管16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弹簧元件17的支承装置24,并且设置有用于离心力元件26的安装部27,离心力元件26连接至弹簧元件17。

在下卷绕管16的支承装置24中在组装状态中,弹簧元件17安装成借助塞状向内指向的边缘25具有以径向和轴向固定方式限定的移动。

此外,正如上文指示的,离心力元件26例如通过螺栓或者夹紧连接被固定在弹簧元件17上,由于预弯曲的弹簧元件17的弯曲应力,离心力元件26指向向内。

这意味着,正如例如在图1中示出的,在组装状态中,只要锭子2不超过特定锭子速度,离心力元件26枢转至下卷绕管16的安装部27中。

下卷绕筒16还在其上部区域中包括若干,至少两个,引导机构22,其在组装状态中对应于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18上的对应引导边缘23并且形成锁定装置。

这意味着,下卷绕筒16的引导机构22能够连接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18的引导边缘23,使得如图2所示,夹持元件18能够定位在清洁位置rs,在清洁位置rs中,夹持元件15、18彼此明显地间隔开。

为了实现这种清洁位置rs,在清洁位置rs中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18定位成距固定的第一夹持元件15相对明显的距离b,在直立锭子2情况下,第二夹持元件18首先必须沿方向m被向下人工地推动,然后略微旋转,例如90°。

在这种程序中,布置在下卷绕筒16中的引导机构22连同布置在可移动地安装的第二夹持元件18上的引导边缘23确保第二夹持元件18固定在清洁位置rs,在清洁位置rs中第二夹持元件18与固定的第一夹持元件15明显地间隔开,因而夹线装置14能够易于清洁。

夹线装置14保持在所述清洁位置rs,直到借助对应的人工作动第二夹持元件18而离开清洁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