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件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0404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试件夹具。



背景技术:

混凝土标准试件一般为立方块,有多种尺寸,最常用的为15cm×15cm×15cm的试件。混凝土标准试件的搬运传统采用手工搬运,工人依次将多个混凝土标准试件叠放后抱在怀里进行搬运,然而混凝土标准试件表面容易划伤手、擦伤工作服,费时费力,人工成本较高。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快速、简易运输混凝土标准试件的机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试件夹具,其对混凝土标准试件适配度高,能够有效可靠地夹持、固定、提升混凝土标准试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试件夹具,包括:

第一夹持件,其包括一体成型的匚形第一部分与类L形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中间杆体形成第一持握部,所述第三部分与混凝土标准试件接触的杆体形成第一夹持部,

第二夹持件,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类L形第二部分与类L形第四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夹角处与所述第一部分的自由端铰接,所述第二部分的自由端形成第二持握部,所述第四部分与混凝土标准试件接触的杆体形成第二夹持部,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端部内侧设有与其垂直的梳型第一耙体,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端部内侧设有与其垂直的梳型第二耙体,

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持握部旋转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持握部,且当所述第二持握部旋转至平行并位于所述第一持握部正下方时,所述第一耙体与所述第二耙体相向且对称设置,形成恰好容纳混凝土标准试件的空间。

优选的是,所述的试件夹具,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的尺寸规格一致,所述第一耙体与所述第二耙体的尺寸规格一致,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一耙体形成的夹角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二耙体形成的夹角一致,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形成的夹角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形成的夹角一致。

优选的是,所述的试件夹具,所述第三部分的夹角、所述第四部分夹角均为75~90°,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形成的夹角、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形成的夹角均为90~120°。

优选的是,所述的试件夹具,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的长度均为150mm,当所述第二持握部旋转至平行且位于所述第一持握部正下方时,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间距不大于150mm。

优选的是,所述的试件夹具,所述第二持握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持握部的长度。

优选的是,所述的试件夹具,所述第一耙体包括第一纵杆、与所述第一纵杆垂直连接的多个第一横杆,所述第二耙体包括第二纵杆、与所述第二纵杆垂直连接的多个第二横杆,所述第一横杆、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均设有防滑凸起。

优选的是,所述的试件夹具,还包括:

第一拉簧,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的连接处,另一端设有第一挂钩,所述第一拉簧设置为:被拉伸时产生回复弹力;

第二拉簧,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持握部的端部,领一端设有第二挂钩,所述第二拉簧设置为:被拉伸时产生回复弹力;

第一挂环,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挂环与所述第一拉簧的固定端位于同一高度;

第二挂环,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持握部上,当所述第二持握部旋转至平行并位于所述第一持握部正下方时,所述第二挂环位于所述第二拉簧的固定端的正上方。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均可通过多个杆体的焊接形成预定形状,然后通过例如销孔销钉的形式实现铰接,本实用新型对混凝土标准试件适配度高,能够有效可靠地夹持、固定提升混凝土标准试件,适合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应用;

第二、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杆原理,将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铰接,握力转化为挤压移动混凝土标准试件的应力,搬运混凝土标准试件时,向下拨动第二持握部,使得第二夹持部远离第一夹持部,分别位于混凝土标准试件的两侧,且位于第一耙体、第二耙体上方,然后向上挤压第二持握部,使得第二夹持部靠近第一夹持部,分别抵顶在混凝土标准试件的两侧,第一耙体、第二耙体支撑混凝土标准试件,防止混凝土标准试件坠落,增大握力,混凝土标准试件两侧受到挤压被提升;

第三、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尺寸规格一致,第一耙体与第二耙体的尺寸规格一致,第一夹持部与第一耙体形成的夹角与第二夹持部与第二耙体形成的夹角一致,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形成的夹角、第二部分与第四部分形成的夹角一致,形成对称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向混凝土标准试件施加平衡的挤压力,确保混凝土标准试件稳定在第一耙体、第二耙体上方,便于提升混凝土标准试件;当第三部分的夹角、第四部分夹角均为75~90°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形成的夹角、第二部分与第四部分形成的夹角均为90~120°,在提升混凝土标准试件的前提下最省力;

第四、混凝土标准试件有多个尺寸,细石子混凝土采用10cm×10cm×10cm,砂浆采用7.07cm×7.07cm×7.07cm,最常用为15cm×15cm×15cm,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的长度为150mm,避免混凝土标准试件因空间过大晃动、空间过小无法收纳,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的间距不大于150mm时,便于挤压15cm×15cm×15cm的混凝土标准试件;第二持握部的长度小于第一持握部的长度,避免第二持握部抵触在第一部分的一侧上;

第五、第一耙体包括第一纵杆与多个第一横杆,第二耙体包括第二纵杆与多个第二横杆,增大与凝土标准试件接触的底面积,受力均匀,更加夹紧混凝土标准试件,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均设有防滑凸起,增大摩擦面积,防止混凝土标准试件前后晃动坠落;

第六、当使用者夹紧混凝土标准试件时,将第一拉簧的第一挂钩送入第一挂环,第二拉簧的第二挂钩送入第二挂环,第一拉簧的回复弹力使得第二夹持部向第一夹持部更加靠近,第二拉簧的回复弹力使得第二持握部向第一持握部更加靠近,使用者可使用很小的握力或者直接提升第一持握部,便可轻易提升混凝土标准试件,大大减少了使用者的劳动力投入。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试件夹具,包括:

第一夹持件,其包括一体成型的匚形第一部分与类L形第三部分,类L形指代的是两个杆体形成的夹角不一定为90°,还有可能为一定幅度偏差内的夹角度数,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两侧杆体与中间杆体,所述第一部分的中间杆体形成第一持握部1,所述第三部分包括两个杆体,与混凝土标准试件接触的杆体形成第一夹持部2,

第二夹持件,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类L形第二部分与类L形第四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夹角处与所述第一部分的自由端铰接,所述第二部分的自由端形成第二持握部3,所述第四部分与混凝土标准试件接触的杆体形成第二夹持部4,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2的端部内侧设有与其垂直的梳型第一耙体5,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端部内侧设有与其垂直的梳型第二耙体6,

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持握部3旋转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持握部1,且当所述第二持握部3旋转至平行并位于所述第一持握部1正下方时,所述第一耙体5与所述第二耙体6相向且对称设置,形成恰好容纳混凝土标准试件的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利用杠杆原理,将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铰接,握力转化为挤压移动混凝土标准试件的应力,搬运混凝土标准试件时,向下拨动第二持握部3,使得第二夹持部4远离第一夹持部2,分别位于混凝土标准试件的两侧,且位于第一耙体5、第二耙体6上方,然后向上挤压第二持握部3,使得第二夹持部4靠近第一夹持部2,分别抵顶在混凝土标准试件的两侧,第一耙体5、第二耙体6支撑混凝土标准试件,防止混凝土标准试件坠落,增大握力,混凝土标准试件两侧受到挤压被提升。结构简单,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均可通过多个杆体的焊接形成预定形状,然后通过例如销孔销钉的形式实现铰接,本实用新型对混凝土标准试件适配度高,能够有效可靠地夹持、固定提升混凝土标准试件,适合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应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试件夹具,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的尺寸规格一致,所述第一耙体5与所述第二耙体6的尺寸规格一致,所述第一夹持部2与所述第一耙体5形成的夹角与所述第二夹持部4与所述第二耙体6形成的夹角一致,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形成的夹角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形成的夹角一致,形成对称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向混凝土标准试件施加平衡的挤压力,确保混凝土标准试件稳定在第一耙体5、第二耙体6上方,便于提升混凝土标准试件。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试件夹具,所述第三部分的夹角、所述第四部分夹角均为75~90°,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形成的夹角、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形成的夹角均为90~120°,在提升混凝土标准试件的前提下最省力。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混凝土标准试件有多个尺寸,细石子混凝土采用10cm×10cm×10cm,砂浆采用7.07cm×7.07cm×7.07cm,最常用为15cm×15cm×15cm,所述的试件夹具,所述第一夹持部2、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长度均为150mm,避免混凝土标准试件因空间过大晃动、空间过小无法收纳,当所述第二持握部3旋转至平行且位于所述第一持握部1正下方时,所述第二夹持部4与所述第一夹持部2的间距不大于150mm,便于挤压15cm×15cm×15cm的混凝土标准试件。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试件夹具,所述第二持握部3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持握部1的长度,避免第二持握部3抵触在第一部分的一侧上。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试件夹具,所述第一耙体5包括第一纵杆、与所述第一纵杆垂直连接的多个第一横杆,所述第二耙体6包括第二纵杆、与所述第二纵杆垂直连接的多个第二横杆,增大与凝土标准试件接触的底面积,受力均匀,更加夹紧混凝土标准试件,所述第一横杆、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均设有防滑凸起,增大摩擦面积,防止混凝土标准试件前后晃动坠落。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试件夹具,还包括:

第一拉簧7,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的连接处,另一端设有第一挂钩,所述第一拉簧7设置为:被拉伸时产生回复弹力;

第二拉簧8,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持握部3的端部,领一端设有第二挂钩,所述第二拉簧8设置为:被拉伸时产生回复弹力;

第一挂环,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挂环与所述第一拉簧7的固定端位于同一高度;

第二挂环,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持握部1上,当所述第二持握部3旋转至平行并位于所述第一持握部1正下方时,所述第二挂环位于所述第二拉簧8的固定端的正上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使用者夹紧混凝土标准试件时,将第一拉簧7的第一挂钩送入第一挂环,第二拉簧8的第二挂钩送入第二挂环,第一拉簧7的回复弹力使得第二夹持部4向第一夹持部2更加靠近,第二拉簧8的回复弹力使得第二持握部3向第一持握部1更加靠近,使用者可使用很小的握力或者直接提升第一持握部1,便可轻易提升混凝土标准试件,大大减少了使用者的劳动力投入。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