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3984发布日期:2018-09-01 03:3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田生产作业中,一般使用千斤顶对设备进行举升。但是,千斤顶只能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举升设备,如果设备所在的高度超过了千斤顶的举升范围,则举升作业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提供一种使千斤顶满足上述举升作业要求的支撑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技术将钢板作为支撑装置。在利用千斤顶对设备进行举升作业时,如果设备所在的高度超过了千斤顶的举升范围,则在千斤顶的下方放置预设厚度的钢板。随后,再利用千斤顶对其上方的设备进行举升作业。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使用的钢板厚度无法随时调节,一旦在作业过程中发现千斤顶对设备的举升高度仍然达不到要求,则需要更换更厚的钢板,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套筒、上支撑件和第一限位件;

所述套筒的下端用于固定在千斤顶上;

所述上支撑件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所述套筒内,上端用于与待举升设备的下端相抵,且,所述上支撑件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匀布设有多个第一径向通孔;

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穿过所述第一径向通孔后限位于所述套筒的上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下支撑件和第二限位件;

所述上支撑件和所述下支撑件分别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所述套筒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下支撑件的下端用于设置在所述千斤顶上,且,所述下支撑件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匀布设有多个第二径向通孔;

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穿过所述第二径向通孔后限位于所述套筒的下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限位件;

所述上支撑件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匀布设有多个通过所述第一径向通孔相间隔的第三径向通孔;

所述套筒的侧壁上贯穿有第四径向通孔;

所述第三限位件用于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第三径向通孔和所述第四径向通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径向通孔和所述第一径向通孔垂直布设在所述上支撑件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四限位件;

所述下支撑件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匀布设有多个通过所述第二径向通孔相间隔的第五径向通孔;

所述第四限位件用于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第五径向通孔和所述第四径向通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五径向通孔与所述第二径向通孔垂直布设在所述下支撑件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支撑件和所述下支撑件螺纹套设在所述套筒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支撑件的长度和所述下支撑件的长度均为所述套筒长度的1/2-2/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通过设置套筒和上支撑件,并使上支撑件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套筒内,实现了上支撑件在套筒内的高度可调。通过在上支撑件的侧壁沿轴向均匀布设多个第一径向通孔,并使第一限位件穿过第一径向通孔后限位于套筒的上端,实现了上支撑件在套筒内的固定,使上支撑件的上端可以固定于套筒上方的不同位置,因此,即使在作业过程中发现,千斤顶对设备的举升高度仍然达不到要求,也不需要更换套筒和上支撑件,只需调整上支撑件在套筒内的高度即可,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 套筒,

101 第四径向通孔,

2 上支撑件,

201 第一径向通孔,

202 第三径向通孔,

3 下支撑件,

301 第二径向通孔,

302 第五径向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如附图1所示,该支撑装置包括:套筒1、上支撑件2和第一限位件。其中,套筒1的下端用于固定在千斤顶上。上支撑件2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套筒1内,上端用于与待举升设备的下端相抵,且上支撑件2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匀布设有多个第一径向通孔201。第一限位件用于穿过第一径向通孔201后限位于套筒1的上端。其中,第一限位件限位于套筒1的上端可以理解为:第一限位件与套筒1的上端相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

在使用千斤顶对待举升设备进行举升作业时,如果待举升设备所在的高度超过了千斤顶的举升范围,则将千斤顶放置在待举升设备的下方,并将套筒1安装在千斤顶上(千斤顶的上端设置有托座,可以将套筒1的下端插入在该托座内)。随后,在套筒1内轴向移动上支撑件2,使上支撑件2的上端移动至套筒1上方预设位置。使用第一限位件穿过上支撑件2侧壁上的第一径向通孔201(即距离套筒1上端最近的第一径向通孔201),并限位于套筒1的上端。此时,利用千斤顶对待举升设备进行举升作业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通过设置套筒1和上支撑件2,并使上支撑件2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套筒1内,实现了上支撑件2在套筒1内的高度可调。通过在上支撑件2的侧壁沿轴向均匀布设多个第一径向通孔201,并使第一限位件穿过第一径向通孔201后限位于套筒1的上端,实现了上支撑件2在套筒1内的固定,使上支撑件2的上端可以固定于套筒1上方的不同位置,因此,即使在作业过程中发现,千斤顶对待举升设备的举升高度仍然达不到要求,也不需要更换套筒1和上支撑件2,只需调整上支撑件2在套筒1内的高度即可,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携带,还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此外,该支撑装置还避免了由于钢板在作业过程中发生变形而导致的设备掉落问题,排除了由设备掉落产生的安全隐患。

其中,上支撑件2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举例来说,其可以为圆柱形结构、棱柱形结构等。

第一限位件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举例来说,其可以为销钉、螺栓组件(螺栓和套装在螺栓上的螺母)等,只要保证该第一限位件在穿过第一径向通孔201后能够限位于套筒1的上端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该支撑装置还包括:下支撑件3和第二限位件。上支撑件2和下支撑件3分别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套筒1的上部和下部。下支撑件3的下端用于设置在千斤顶上,且,下支撑件3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匀布设有多个第二径向通孔301。第二限位件用于穿过第二径向通孔301后限位于套筒1的下端。

在对待举升设备进行举升作业时,如果待举升设备所在的高度超过了千斤顶的举升范围,则在套筒1内轴向移动下支撑件3,使下支撑件3的下端移动至套筒1下方预设位置,使用第二限位件穿过上支撑件2侧壁上的第二径向通孔301(距离套筒1下端最近的第二径向通孔301),并限位于套筒1的下端。

随后,将千斤顶放置在待举升设备的下方,并将下支撑件3安装在千斤顶上(即将下支撑件3的下端插入千斤顶上端的托座内)。在套筒1内轴向移动上支撑件2,使上支撑件2的上端移动至套筒1上方预设位置。使用第一限位件穿过上支撑件2侧壁上的第一径向通孔201(即距离套筒1上端最近的第一径向通孔201),并限位于套筒1的上端。此时,利用千斤顶对待举升设备进行举升作业即可

通过设置下支撑件3和第二限位件,并在下支撑件3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匀布设多个第二径向通孔301,并使第二限位件穿过第二径向通孔301后限位于套筒1的下端,实现了第二径向通孔301在套筒1内的固定,使下支撑件3的下端可以固定于套筒1下方的不同位置,为后续调整上支撑件2的高度提供了方便,即可以将下支撑件3在套筒1内的高度调整视为粗略调整,而将上支撑件2在套筒1内的高度调整视为精细调整。通过将上支撑件2和下支撑件3分别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套筒1的上部和下部,在提高千斤顶举升范围的同时,更便于安装和拆卸。

为了便于携带,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千斤顶的举升范围,将上支撑件2的长度和下支撑件3的长度设置为套筒1长度的1/2-2/3,举例来说,该上支撑件2的长度和下支撑件3的长度可以为套筒1长度的7/12、2/3等。

其中,下支撑件3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举例来说,其可以为圆柱形结构、棱柱形结构等。

为了在保证上支撑件2和下支撑件3能够在套筒1内轴向移动的同时,实现支撑件2、下支撑件3与套筒1的紧固连接,可以将上支撑件2和下支撑件3螺纹套设在套筒1内。

其中,上支撑件2和下支撑件3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套筒1的内壁上设置有与该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该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三限位件。上支撑件2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匀布设有多个通过第一径向通孔201相间隔的第三径向通孔202。套筒1的侧壁上贯穿有第四径向通孔101。第三限位件用于插入并固定在第三径向通孔202和第四径向通孔101内。

安装时,在将上支撑件2的上端调整至套筒1上方的预设位置后,使用第一限位件穿过上支撑件2侧壁上的第一径向通孔201,并限位于套筒1的上端,同时使用第三限位件插入并固定在第三径向通孔202和第四径向通孔101内即可。

通过在上支撑件2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匀布设多个通过第一径向通孔201相间隔的第三径向通孔202,避免了第三径向通孔202与第一径向通孔201连通,对后续第一限位件和第三限位件的使用造成影响。通过在套筒1的侧壁上贯穿有第四径向通孔101,并使用第三限位件插入并固定在第三径向通孔202和第四径向通孔101内,进一步实现了上支撑件2在套筒1内的固定,同时还对上支撑件2起到了支撑作用,避免上支撑件2在举升作业过程中由于承受过大的压力而向下滑落。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上支撑件2在套筒1内的稳固性,避免上支撑件2在作业过程中在套筒1内发生晃动。可以将第三径向通孔202和第一径向通孔201垂直布设在上支撑件2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举升作业过程中,当第三径向通孔202和第一径向通孔201垂直布设在上支撑件2上时,第一限位件和第三限位件受到的压力可以均匀分布在上支撑件2的圆周面上,此时,上支撑件2在举升作业过程中的承压能力最强,支撑件2在套筒1内的稳固性最好。

如果在调节上支撑件2的上端与套筒1上端的距离时,上支撑件2上第三径向通孔202在套筒1内的高度超过了第四径向通孔101所在的高度,那么第三限位件将无法插入第三径向通孔202内。此时,为了实现对上支撑件2的支撑,避免其由于承受过大的压力而向下滑落。如附图1所示,该支撑装置还包括:第四限位件。下支撑件3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匀布设有多个通过第二径向通孔301相间隔的第五径向通孔302。第四限位件用于插入并固定在第五径向通孔302和第四径向通孔101内。

具体地,在安装第四限位件时,使下支撑件3在套筒1内向上运动,直至下支撑件3的上端与下支撑件3的下端相抵,此时,将第四限位件插入并固定在第五径向通孔302和第四径向通孔101内即可。

其中,第二限位件、第三限位件、第四限位件的结构可以设置为与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与上述上支撑件2的原理相同,为了提高下支撑件3在套筒1内的稳固性,避免下支撑件3在作业过程中在套筒1内发生晃动。将第五径向通孔302与第二径向通孔301垂直布设在下支撑件3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