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附装置及其大宽度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01439发布日期:2019-01-14 20:25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真空吸附装置及其大宽度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真空抓取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及其大宽度壳体。



背景技术:

在仓储、物流以及包装线上都需要用到移动抓取设备,抓取设备上设有真空吸附装置,真空吸附装置在与被吸物体接触后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密封空间,通过抽走或者稀薄密封空间里面的空气,产生内外压力差从而吸附住物体,将物体移动需要的位置。

相关技术中,真空吸附装置的真空发生器采用射流式真空发生管,射流式真空发生管安装在一壳体中,壳体为长方体形,内部为吸气腔,壳体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个连通至吸气腔的通气孔,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设置有与各个通气孔对应的若干个吸附通孔。射流式真空发生管的进气端和出气端设置在壳体外部,射流式真空发生管利用压缩空气通过其中射出高速射流,卷吸走吸气腔内的气体,使该吸气腔形成很低的真空度,密封件上的吸附通孔同时形成很低的真空度以吸附住工件。

在真空吸附装置的应用场景中,有时需要吸附较大宽度的工件,此时真空吸附装置需要具有较大宽度的吸附面。为了保证壳体的底面整体吸附力,在壳体的整个底面均需要布置通气孔,如要增加吸附面宽度,必须增加壳体的宽度,而为了保证壳体的强度,壳体的高度也需要相应的增加,但这样壳体内部的吸气腔也会相应地增大,吸气腔的增大会使真空度的形成和解除所需的时间增长,这样会造成工件的吸取和释放时间增长,会降低真空吸附装置的工作效率。因此,大宽度的壳体,其高度必须做得相对较小,以尽量减小吸气腔的体积。

因挤压型材具有成本低、重量轻、易于密封、结构紧凑等优点,真空吸附装置的壳体优选采用挤压型材。受限于挤压成型工艺,挤压型材的任一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尺寸都是一致的,当型材的宽度过大而高度较小时,为保证其结构强度,必须在挤压型材的中间设置加强筋。但是,增加的加强筋又会把壳体内部分割成几个独立且不相互连通的腔体,为了保证壳体的底面整体吸附力,这样又只能在壳体内的每个腔体内设置一个真空发生器,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加真空吸附装置的成本。基于上述原因,挤压型材壳体式的真空吸附装置的宽度一般不超过135mm。为吸附较大宽度的工件,通常做法是将多个真空吸附装置拼装起来,但这样还是会极大地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及其大宽度壳体,其在保证尽量高的吸附效率以及不过多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供大宽度的吸附面。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方面,提供一种真空吸附装置的大宽度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挤压型材,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吸气腔,所述壳体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个连通至吸气腔的通气孔,所述壳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将吸气腔沿宽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吸气腔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上设置有连通相邻的两个子吸气腔的开口。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壳体的截面外廓大体为矩形,所述加强筋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顶面和内底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加强筋至少为条。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加强筋为2条或大于2的偶数条,各条加强筋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壳体中部的子吸气腔的宽度大于两侧的子吸气腔的宽度。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开口设置在加强筋的端部。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壳体内侧设置有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上固定槽和/或下固定槽。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壳体的顶面设置有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

本发明提供的真空吸附装置的大宽度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挤压型材,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吸气腔,所述壳体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个连通至吸气腔的通气孔,所述壳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将吸气腔沿宽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吸气腔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上设置有连通相邻的两个子吸气腔的开口。本发明的壳体采用中空挤压型材,在挤压型材的中间设置加强筋,各个子吸气腔之间通过加强筋上设置的开口连通,这样只需要在其中一个子吸气腔设置一个真空发生器,即可实现对各个子吸气腔的真空抽吸,此外,加强筋可增加壳体的结构强度,挤压型材的宽度可以做得很大而高度可以做得较小,这样可以尽量减小吸气腔的体积,保证尽量高的吸附效率。本发明在提供较大宽度的吸附底面和较好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以保证尽量高的吸附效率并且不过多增加成本。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大宽度壳体,所述壳体的端部开口处设置有端盖,至少一个子吸气腔内设置有真空发生器,所述真空发生器通过壳体或端盖与外界连通,所述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设置有与各个通气孔对应的若干个吸附通孔。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通气孔中设置有节流阀和/或止回阀。

本发明提供的真空吸附装置由于具有上述大宽度壳体,其应当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因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真空吸附装置的大宽度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真空吸附装置的大宽度壳体的截面图。

图3是真空吸附装置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真空吸附装置的大宽度壳体,所述壳体1为中空挤压型材,优选为挤压铝型材,挤压铝型材可以很方便地成型卡键、卡槽、固定槽、安装槽、加强筋等,生产成本较低。所述壳体1的截面外廓大体为矩形,矩形的长度(壳体1的宽度)与矩形的宽度(壳体1的高度)之比大于二。所述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吸气腔11,所述壳体1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个连通至吸气腔11的通气孔12,所述壳体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将吸气腔11沿宽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吸气腔的加强筋13,所述加强筋13上设置有连通相邻的两个子吸气腔的开口14。所述开口14设置在加强筋13的端部,开口14可以在壳体1成型后切削加工形成。也可将一排通气孔12设置在加强筋13处,在钻加工通气孔12时,钻入至加强筋13一定深度形成开口14。本发明的壳体采用中空挤压型材,在挤压型材的中间设置加强筋13,各个子吸气腔之间通过加强筋13上设置的开口14连通,这样只需要在其中一个子吸气腔设置一个真空发生器,即可实现对各个子吸气腔的真空抽吸。此外,加强筋13可增加壳体的结构强度,挤压型材的宽度可以做得很大而高度可以做得较小,这样可以尽量减小吸气腔11的体积,保证尽量高的吸附效率。本发明实施例的大宽度壳体在提供较大宽度的吸附底面和较好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以保证尽量高的吸附效率并且不过多增加成本。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强筋13连接所述壳体1的内顶面和内底面,这样可以尽量增加大宽度壳体的结构强度。所述加强筋13为2条,所述加强筋13也可为大于2的偶数条,各条加强筋13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壳体1中部的子吸气腔的宽度大于两侧的子吸气腔的宽度,设置多条加强筋13并将壳体1中部隔离出一个较大的子吸气腔,中部的子吸气腔用于放置真空发生器3,这样可以在尽可能地增加大宽度壳体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而不影响真空发生器3的放置。所述壳体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的吸气腔分隔出隔离腔19的隔离筋18,所述隔离腔19位于所述壳体1的内上部的两侧。隔离腔可以有效减小吸气腔的容积,可以减少气体抽吸量,从而加快真空吸附装置的吸取和释放速度。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壳体1内侧设置有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上固定槽15、下固定槽16。所述壳体1的顶面设置有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17。上固定槽15、下固定槽16、安装槽17在壳体挤压成型时一起形成,上固定槽15和下固定槽16用于固定真空发生器3或其他部件,安装槽17为t型槽,用来放置t型螺母(滑块)与外部器件进行联接,方便快捷。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大宽度壳体,所述壳体1的端部开口处设置有端盖2,所述端盖2将壳体1的端部开口密封,使壳体1内部形成密封的吸气腔。至少一个子吸气腔内设置有真空发生器3,真空发生器3利用压缩空气通过喷管射出高速射流,卷吸走吸气腔内的气体,使该吸气腔形成很低的真空度,真空发生器3的进气端和出气端通过端盖2或壳体1上的进气孔、排气孔与外部气源及外界连通。优选的,所述真空发生器3固定在一个端盖2上,这样便于真空发生器3的安装,真空发生器3的进气端和出气端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端盖2上的进气孔、排气孔与外部气源及外界连通。所述壳体1的底面上设置有密封件4,所述密封件4为矩形,贴设于壳体1的外底面,密封件4与壳体1的外底面尺寸相适应。密封件4优选为海绵,也可以是硅胶或橡胶,进一步可优选为硅胶发泡物或橡胶发泡物。所述密封件4上设置有与各个通气孔12对应的若干个吸附通孔41,所述通气孔12中设置有节流阀和/或止回阀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真空吸附装置工作时,由于相邻的两个子吸气腔之间通过加强筋13上开设的开口14相互连通,真空发生器3抽吸时会将各个子吸气腔内一起抽真空,这样整个密封件4的每个吸附通孔41内的空气都会被抽到吸气腔内,每个吸附通孔都相当于一个吸盘,被工件封堵的吸附通孔产生一定的真空度,该吸附通孔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将工件吸附住。

上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总之,本发明虽然列举了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但是应该说明,虽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和改型,除非这样的变化和改型偏离了本发明的范围,否则都应该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