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大型制冷设备起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9492发布日期:2019-04-12 23:4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大型制冷设备起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超大型制冷设备起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冷设备中,对于一些超大型的换热器而言,主要由若干根换热管以及多个隔板组成,其中,多个隔板呈平行布置且供若干根换热管依次穿设,如附图9所示。由于换热管长度较长,一般达到了3-5m的长度,而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由多节短管预先安装于隔板上,再依次将多节短管焊接形成一根长换热管,焊接位置为相邻两节短铜管之间的环缝位置,而现有对于大型换热器所采用的焊接方式一般是将换热器卧放于工作台,再由操作人员进行焊接操作,这种环缝卧式焊接的方式不仅操作难度大,而且焊接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所需的标准,而需要达到较好的焊接效果,则需要将大型换热器竖向摆放,再由操作人员进行焊接操作,但是缺少一种能够快速方便地将大型换热器由水平放置状态变为竖向放置的起吊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不同规格尺寸、操作方便、安全性高的超大型制冷设备起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超大型制冷设备起吊装置,包括有塔架,还包括有与塔架底端相铰接的翻转架、铰接于翻转架上的固定架以及竖向滑动连接于塔架上的操作栏,其中,所述塔架上设有用于驱使翻转架作翻转动作的第一翻转机构、用于驱使固定架作翻转动作的第一翻转机构以及用于驱使操作栏作竖向往复升降的竖向驱动机构;所述翻转架上设置有用于驱使固定架作翻转动作的第三翻转机构;通过利用第一翻转机构、第二翻转机构及第三翻转机构相配合以使固定架缓慢往复摆动,其中,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及第三翻转机构相互牵制以稳定固定架的摆动动作;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沿固定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动导轨,其中,所述滑动导轨配置驱动其沿垂直于固定架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调整驱动机构,所述滑动导轨上滑动设置有多组夹具组件,其中,每组所述夹具组件包括有与滑动导轨相滑动配合的滑动部以及固定于滑动部上且用于夹紧换热器隔板的夹模具。

进一步,所述第一翻转机构为吊设于塔架上的第一环链电动葫芦,其中,该第一环链电动葫芦的链条端与翻转架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包括有竖向滑动连接于塔架上的吊装部、吊设于吊装部上的第二环链电动葫芦以及用于驱使吊装部竖向往复移动的吊装驱动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环链电动葫芦的链条端与固定架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竖向驱动机构为吊设于塔架上的第三环链电动葫芦,其中,该第三环链电动葫芦的链条端与操作栏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操作栏设置有与塔架相滑动配合的滑动座,其中,所述操作栏与滑动座相铰接并且该操作栏配置有驱动其绕铰接轴在水平面上往复摆动的手旋调整机构。

进一步,所述夹模具包括有相向开合的定模具和动模具,其中,所述动模具配置有驱动其往复夹合动作的夹模气缸。

本发明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利用第一翻转机构、第二翻转机构及第三翻转机构相配合以使固定架缓慢往复摆动,其中,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及第三翻转机构相互牵制以稳定固定架的摆动动作,从而使得固定架携换热器作摆动动作的过程中更加安全稳定,同时,操作人员站立在操作栏,并配置有竖向驱动机构以使操作人员对呈竖向布置的换热器进行处理操作。上述的起吊装置操作简单,可根据实际换热器的规格尺寸相对应调整夹具组件位置相适应。

附图说明

图1-3为本发明的起吊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起吊装置侧剖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翻转机构和第二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固定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操作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塔架,2-翻转架,21-第一翻转机构,22-第三翻转机构,3-固定架,31-第二翻转机构,311-吊装部,312-第二环链电动葫芦,313-吊装驱动单元,32-支撑杆,33-支撑板,4-操作栏,41-竖向驱动机构,5-滑动导轨,51-调整驱动机构,6-夹具组件,61-滑动部,62-夹模具,a-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附图1至附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超大型制冷设备起吊装置,包括有塔架1、与塔架1底端相铰接的翻转架2、铰接于翻转架2上的固定架3以及竖向滑动连接于塔架1上的操作栏4,其中,本实施例的塔架1呈竖向延伸布置的支架结构。

本实施例的翻转架2前端部与塔架1底端通过预设有的铰接螺栓相铰接配合,其中,塔架1上吊设有用于驱使翻转架2作翻转动作的第一翻转机构21,本实施例的第一驱动机构为吊设于塔架1顶端处上的第一环链电动葫芦,该第一环链电动葫芦的链条端与翻转架2尾端位置相连接,从而利用第一环链电动葫芦的作用下带动翻转架2以翻转架2与塔架1之间铰接点为转轴作往复上摆或下摆动作。

本实施例的固定架3尾端部与翻转架2前端部通过预设有的铰接螺栓相铰接配合,其中,塔架1上吊设有用于驱使固定架3作翻转动作的第一翻转机构21,本实施例的第二翻转机构31包括有竖向滑动连接于塔架1上的吊装部311、吊设于吊装部311上的第二环链电动葫芦312以及用于驱使吊装部311竖向往复移动的吊装驱动单元313,其中,第二环链电动葫芦312的链条端与固定架3相连接,从而利用第二环链电动葫芦312的作用下带动固定架3以固定架3与翻转架2之间铰接点为转轴作往复摆动。其次,本实施例的吊装驱动单元313包括有固定安装于塔架1上的驱动电机和滚珠丝杆,其中,滚珠丝杆的螺杆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转动连接,并且滚珠丝杆的螺母与吊装部311相固定连接,从而在吊装驱动单元313的作用下带动吊装部311竖向往复移动,实现对第二环链电动葫芦312的竖向位置进行调节。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吊装部311上设置有多个滚轮沿设塔架1上的竖杆相滑动配合,即,塔架1的竖杆作为轨道供滚轮相滑动配合。

本实施例的翻转架2上设置有用于驱使固定架3作翻转动作的第三翻转机构22,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三翻转机构22为两呈平行布置的伸缩气缸,每个伸缩气缸的尾端与翻转架2相铰接且其伸缩端与固定架3相铰接(均是通过铰接螺栓),从而利用两伸缩气缸的伸缩作用以驱使翻转架2与固定架3之间相对翻转动作,即,当伸缩气缸伸长时,翻转架2与固定架3之间的夹角变大(而在翻转架2静止不动时,则会呈现出固定架3向下翻转);反之,当伸缩气缸收缩时,翻转架2与固定架3之间的夹角减小(而在翻转架2静止不动时,则会呈现处固定架3向上翻转)。

通过上述的第一翻转机构21、第二翻转机构31及第三翻转机构22相配合以使固定架3缓慢往复摆动,即实现固定架3在0-90°之间的范围内作缓慢往复摆动。为了便于理解,

1)参见附图1和附图2所示,当需要将固定架3由垂直方向(垂直于地面方向)摆动至水平方向(平行于地面方向)时,通过依次启动第一翻转机构21、第三翻转机构22及第二翻转机构31,从而使得固定架3经过三段向下摆动动作,即,第一翻转机构21率先动作以驱动翻转架2作翻转动作(此时的翻转架2受到第一环链电动葫芦的链条吊拉缓慢由水平方向向上摆动),同时固定架3随翻转架2同步翻转动作(此时的固定架3由竖直方向向下摆动);待翻转架2摆动预设角度后,第一翻转机构21停止动作,第三翻转机构22及第二翻转机构31启动动作,此时的第三翻转机构22(伸缩气缸伸长)驱使翻转架2与固定架3之间的夹角增大(此时的翻转架2受到第一环链电动葫芦的链条吊拉而无法向下摆动,从而呈现出静止不动的状态),从而令固定架3向下摆动;同时第二翻转机构31驱使固定架3持续向下摆动(此时的固定架3受到第二环链电动葫芦312的链条吊放缓慢下摆),通过利用第三翻转机构22及第二翻转机构31共同作用使固定架3持续向下摆动,并且在下摆的过程中,第二翻转机构31与第三翻转机构22相互牵制以使始终缓慢下摆(此时的固定架3下摆速度由第二翻转机构31和第三翻转机构22两者之间下摆速度慢的一方所决定),通过这样方式,有效地避免固定架3因单个驱动机构故障或速度过快而发生下摆过快的情况,极大地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第二翻转机构31和第三翻转机构22驱使固定架3向下摆动直至水平方向,从而便完成了固定架3的下摆操作(此时的翻转架2呈倾斜状态);

2)参见附图1和附图2所示,当需要将固定架3由水平方向摆动至垂直方向时,通过依次启动第二翻转机构31、第三翻转机构22及第一翻转机构21,从而使得固定架3经过三段向上摆动动作,即,第二翻转机构31和第三翻转机构22启动动作,其中,此时的第三翻转机构22(伸缩气缸收缩)驱使翻转架2与固定架3之间的夹角减小(此时的翻转架2受到第一环链电动葫芦的链条吊拉无法向下摆动,而呈现出静止不动的状态),从而令固定架3向上摆动;同时第二翻转机构31驱使固定架3持续向上摆动(此时的固定架3受到第二环链电动葫芦312的链条吊拉缓慢上摆),通过利用第三翻转机构22及第二翻转机构31共同作用使固定架3持续向上摆动,并且在上摆过程中,第二翻转机构31与第三翻转机构22相互牵制以使固定架3始终缓慢上摆(此时的上摆速度由第二翻转机构31和第三翻转机构22两者之间上摆速度慢的一方所决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避免固定架3因单个驱动机构故障或速度过快而发生下坠或上摆过快的情况,极大地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待第二翻转机构31和第三翻转机构22驱使固定架3向上摆动至预定角度后,第一翻转机构21启动动作,第三翻转机构22及第二翻转机构31停止动作,第一翻转机构21驱使翻转架2作翻转动作(此时的翻转架2受到第一环链电动葫芦的链条吊放缓慢由倾斜方向向下摆动),同时固定架3会随翻转架2同步摆动,直至翻转架2摆动至水平方向,并且此时的固定架3摆动至竖直方向,从而便完成了固定架3的上摆操作。

通过上述的第一翻转机构21、第二翻转机构31及第三翻转机构22三者相配合实现了固定架3的上摆及下摆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3上设置有沿固定架3长度方向延伸的滑动导轨5,其中,本实施例的滑动导轨5呈“工”字型结构。在滑动导轨55配置驱动其沿垂直于固定架3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调整驱动机构51,即,滑动导轨5两端分别通过预设有的滚轮滑动连接于固定架3两端预设有的滑槽中,其次,本实施例的调整驱动机构51设置于固定架3上,并且该调整驱动机构51为两伸缩气缸,通过将两伸缩气缸沿垂直于固定架3长度方向布置且伸缩气缸的伸缩端与滑动导轨5一端相连接,从而利用伸缩气缸的伸缩作用以驱使滑动导轨5作往复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导轨5上滑动设置有多组夹具组件6,其中,每组所述夹具组件6包括有与滑动导轨5相滑动配合的滑动部61以及固定于滑动部61上且用于夹紧换热器a隔板的夹模具62,本实施例的滑动部61通过滑动卡接至滑动导轨5上并且滑动部61与滑动导轨5之间设有多个滚轮以便于滑动部61沿滑动导轨5相滑动,其次,滑动部61上还配置手动式的导轨制动器(其为本领域所常用的一种制动元件,其结构原理对于本领技术人员而言属公知常识,可参照cn207495082u一种机床直线滑动摩擦导轨制动器装置以及“zimmer”型号的导轨制动器,其结构原理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即通过手动掰动导轨制动器的手柄以使导轨制动器的制动滑轨夹紧滑动导轨5制动或解除制动),因此,在滑动导轨5呈水平布置时,操作人员通过手动解除导轨制动器制动,再推动多个滑动部61沿滑动导轨5分别移动至所需位置,最终再手动夹紧制动以对夹具组件6的位置进行固定限制,操作起来简单方便且可根据实际所加工的换热器a规格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各夹具组件6的位置。本实施例的夹模具62由相向开合的定模具和动模具组成,其中,动模具配置有夹模气缸(该夹模气缸设于滑动部61上),即,通过将夹模气缸的伸缩端与动模具背面相连接,利用夹模气缸的伸缩作用以带动动模具往复平移动作,从而实现了定模具与动模具相配合夹紧或松开动作。

因此,为了便于对换热器a的起吊操作的理解,特进一步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说明:预先将固定架3下摆至水平方向,其次,根据待处理的换热器a(此时的换热器a呈水平放置于工位上)尺寸规格以及该换热器a的各隔板的位置,通过手动调整多组夹具组件6在滑动导轨5上的位置以确保各隔板均有一组夹具组件6相对应,随后通过调整驱动机构51驱使滑动导轨5朝换热器a方向下移以令各夹具组件6随之下移,从而使各隔板分别置于相对应的定模具和动模具之间,再通过夹模气缸驱使定模具和动模具相向夹紧隔板;最终,通过将固定架3携待处理的换热器a一并缓慢上摆至竖直方向。通过上述操作,实现了对换热器a的起吊操作,起吊过程中安全可靠而且适用于不同规格尺寸的换热器a。

此外,为了确保固定架3在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性,尤其是其携有换热器a的时候,固定座上成型有与换热器a尾端相抵触配合的支撑板33,同时在固定架3的尾端处固定设置有多个沿固定架3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杆32,其中,在固定架3上摆至竖向方向时,支撑板33与换热器a的尾端相抵触支撑并且各支撑杆32底端部分与地面相抵触配合,从而起到对固定架3及换热器a的辅助支撑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栏4设置有与塔架1相滑动配合的滑动座,其中,滑动座一端与塔架1预设有的竖杆相滑动卡接(滑动座与塔架1之间设有多个滚轮)。其次,在塔架1上设置有用于驱使操作栏4作竖向移动的竖向驱动机构41,其中,本实施例的竖向驱动机构41为吊设于塔架1上的第三环链电动葫芦,其中,该第三环链电动葫芦的链条端与操作栏4(滑动座)相连接,从而在第三环链电动葫芦作用下带动操作栏4竖向往复升降。另外,操作栏4与滑动座相铰接并且配置有驱动其绕竖轴往复摆动的手旋调整机构,其中,操作栏4一端通过铰接螺栓与滑动座相铰接配合以使操作栏4以铰接螺栓为轴在水平面上往复摆动。本实施例的手旋调整机构由手轮及竖向设于操作栏4一侧的传动连杆组成,手轮通过预设有轴承旋转安装于操作栏4顶端处并且手轮通过传动齿轮与传动连杆上端部相传动配合,传动连杆下端部与铰接螺栓相传动连接(本实施例的传动连杆的下端部套设有的主动齿轮与铰接螺栓上套设有的从动齿轮相啮合,由于铰接轴呈固定不动以使从动齿轮也为固定不动,进而使传动连杆相对于绕铰接轴作圆周运动),从而实现了操作栏4的往复摆动动作,即,在操作人员站到操作栏4上后,通过手动旋转手轮带动传动连杆进行旋转动作,从而使传动连杆相对绕铰接螺栓作圆周运动,便完成了操作栏4的往复摆动位置的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操作栏4摆动避让固定架3摆动路径或者摆动至固定架3前方位置。为了便于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固定架3在进行摆动动作时,操作人员需要预先将操作栏4摆动调整避让固定架3的摆动路径,避免两者之间发生碰撞的情况;而在固定架3携换热器a上摆呈竖向布置时,操作人员可站于操作栏4上,通过手旋调整机构驱使操作栏4朝换热器a方向进行摆动,从而令操作栏4摆动至换热器a前方以便于操作人员对换热器a进行焊接加工处理,其次,在焊接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可通过竖向驱动机构41驱动操作栏4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从而使操作栏4携操作人员移动在所需的竖向位置,以便于对呈竖向布置的换热器a进行焊接加工处理;最终,在完成相应的加工处理后,操作人员可通过手旋调整机构朝远离换热器a方向摆动,并且通过竖向驱动机构41驱动操作栏4在竖直方向下复位,以便于操作人员从操作栏4下来,最后再将固定架3携加工完成的换热器a缓慢下摆放置于工位上,便完成了对换热器a的加工处理。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