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升降架台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2943发布日期:2018-12-05 19:41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液压升降架台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架台车,尤其涉及一种液压升降架台车。



背景技术:

在车体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是流水线作业的形式,组焊检验等均要按流水线作业,流经各个台位,再分别固定下来进行作业,在还没有转向架的情况下,从上一个台位到下一个台位,并且满足各种检修作业,就需要用到架台车。现有的架台车结构比较复杂,牵引阻力大,有时需要人动推动,工作效率低,而且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液压升降架台车,用于车体在流水线台位上的移动和检修。

一种液压升降架台车,包括:底架,固定在底架上的用于升降的液压缸,通过轴承座固定在底架上的第一轮对装置及第二轮对装置,所述第一轮对装置通过驱动机构驱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固定在底架上的直流电动机,安装在直流电动机输出轴上的主动链轮,安装在第一轮对装置轮轴上的从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通过链条链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轮对装置和第二轮对装置均包括轮轴和车轮,所述轮轴穿过车轮,所述轮轴通过轮轴一侧的台阶定位,所述车轮的一侧通过圆螺母定位紧固;所述轮轴的端部安装有轴承座,所示轴承座上安装有轴承。

优选地,所述轴承座上安装有透盖,所述透盖一侧定位轴承,轴承的一侧定位在轴承座的内侧台阶上,对称侧的轴承通过装配在轮轴端部的圆螺母定位紧固。

优选地,所述透盖中间安装有密封毛毡,所述密封毛毡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轴承座上。

优选地,所述轴承座上通过螺钉紧固有闷盖。

优选地,所述两个轴承之间安装有套筒。

优选地,所述轮轴的两端安装有防止圆螺母松动的止动垫圈。

优选地,所述液压缸设有四个。

优选地,所述第一轮对装置和第二轮对装置均通过轴承座上的螺纹孔采用螺钉两侧均固定在底架上。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液压装置,具有升降平稳,无噪声,并且载重量大的优点。底架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中间的活动空间大,为车底作业和车体打砂除锈带来方便。液压升降架台车上装设电力驱动机构,省去人力推动,方便省力,工作效率高。液压升降架台车不需要牵引绳,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不需要占用场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压升降架台车三维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轮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轮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液压缸、2-第一轮对装置、3-底架、4-链轮、5-第二轮对装置、6-直流电动机;20-止动垫圈,21-圆螺母,22-闷盖,23-轴承,24-轴承座,25-螺钉,26-透盖,27-车轮,28-轮轴,29-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液压升降架台车,用于车体组焊过程中,在流水线上从一个台位到另一个台位,并起到支撑固定作用。液压升降架台车包括:底架3,固定在底架3上的用于升降的四个液压缸1,通过轴承座24固定在底架3上的第一轮对装置2及第二轮对装置5。液压缸1通过液压站供油,升降平稳,无噪音。第一轮对装置2和第二轮对装置5均通过轴承座24上的螺纹孔采用螺钉25两侧均固定在底架3上。第一轮对装置2通过驱动机构驱动,驱动机构包括安装固定在底架上的直流电动机6,安装在直流电动机6输出轴上的主动链轮4,安装在第一轮对装置2轮轴28上的从动链轮4,所述主动链轮4和从动链轮4通过链条链接,从而带动台车转动。

如图2所示,第一轮对装置包括轮轴28和车轮27。轮轴28穿过车轮27,并通过轮轴28一侧的台阶定位,车轮27的一侧通过圆螺母21定位紧固。轮轴28的端部安装有轴承座24,轴承座24上安装有轴承23和透盖26,透盖26中间安装有密封毛毡,所述密封毛毡通过螺钉25固定安装于轴承座24上。透盖26一侧定位轴承23,轴承23的一侧定位在轴承座24的内侧台阶上,对称侧的轴承23通过装配在轮轴28端部的圆螺母21定位紧固,两个轴承23之间安装有套筒29,起定位和增加强度的作用。所述轮轴28的两端安装有防止圆螺母松动的止动垫圈20。

如图3所示,安装在第二轮对装置5上的轮轴28的形状与第一轮对装置2上的轮轴28不同,其余安装方式均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采用液压控制,升降平稳,无噪音,且位置定位精确,升降的承载能力高。底架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中间的活动空间大,为车底作业和车体打砂除锈带来方便。液压升降架台车上装设电力驱动机构,省去人力推动,方便省力,工作效率高。液压升降架台车不需要牵引绳,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不需要占用场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