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船机补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8920发布日期:2018-11-20 22:09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卸船机补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卸船机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卸船机补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各大港口码头通常采用卸船机对来往的货船进行卸货。所述卸船机是利用连续输送机械制成的、能够提升散粒物料的机头进行连续作业的:首先,通过自带的或者外配的取料、喂料装置进行取料操作,将散粒物料连续不断地提出船舱,然后,将取出的散粒物料卸载到臂架或机架上,并能将散粒物料运输到岸边主输的地方送机系统上。由此可知,卸船机能够将船舶上的散粒物料连续不断地输送到地方送机系统上,大大提高卸货效率,减少人工卸货的工作量。

在物料运输过程中,露天作业的卸船机会受物料冲击、天气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大量的粉尘,带来环境污染。应国家环保部门对码头作业过程中的环保要求,常用的卸船机上都安装有水喷淋系统,采用湿法除尘方式来消除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从而,减少因粉尘导致的环境污染。所述水喷淋系统通过设置在所述卸船机上的机上水箱获取水源,将机上水箱中的水输送到所述卸船机的料斗、给料装置等喷淋喷头处进行除尘作业。

目前,常见的机上水箱都会受到各个设备位置的空间限制,导致容量较小,不能满足卸船机连续运行作业过程中的除尘要求,需要不间断地补水。由于在船舶卸货过程中,码头卸船机始终沿着码头轨道来回行驶运行,而且离着水源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机上水箱常常采用人工手动定点加水的供水方式进行补水作业,具体做法是:将普通水管一端连接水源,另一端需要不间断地投入人力去频繁地接驳所述机上水箱上的水管,以保证不间断地为所述机上水箱进行供水。

但是,鉴于码头卸船机作业现场具有工作环境复杂、工作强度高、需要沿着码头轨道作来回行驶运行、离水源有一定距离的特点,采用人工手动定点加水的供水方式对机上水箱进行补水作业仍存在着不足,具体为:每次接驳水管时,都需要停止卸船机的行驶运行,而在作业现场需要频繁地进行接驳水管操作,故而大大影响卸船机的运行效率,导致供水操作与所述卸船机行驶运行不能同时进行作业;而且,每次接驳水管都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因此需要不间断地投入人力去完成接驳水管操作,增加了人工成本,还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卸船机补水系统,通过机械化方式为卸船机上的机上水箱连续补水,节约人力成本,并且,所述卸船机补水系统为机上水箱补水作业和卸船机在轨道上行驶运行之间互不干涉,有效提高了卸船机的作业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卸船机补水系统,所述卸船机补水系统包括:储水装置、轨道平台、设置在所述轨道平台上的轨道、沿着所述轨道设置的补水中转装置、沿所述轨道行驶的卸船机以及设置在所述卸船机上的补给水泵和机上水箱,所述储水装置能够向所述补水中转装置供水,所述补给水泵连接有能够连接至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抽水管并能够向所述机上水箱送水。

优选地,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优选地,所述轨道为环形轨道,所述补水中转装置沿着所述环形轨道的内环和/或外环设置为环状。

优选地,所述轨道为直线形轨道,所述补水中转装置沿着所述直线形轨道的四周设置为环状和/或沿着所述直线形轨道的行驶方向设置为直线形。

优选地,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包括与所述储水装置连通的接水槽。

优选地,所述接水槽的顶部具有开口且横截面为顶部小底部大的梯形形状。

优选地,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包括盖设在所述开口上的上盖,所述上盖沿着所述轨道的行驶方向设有开孔,所述抽水管能够插入所述开孔中。

优选地,所述抽水管设有过滤装置。

优选地,所述卸船机补水系统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储水装置为所述补水中转装置补给水的电磁控制装置和/或用于根据所述机上水箱的水位变化来控制所述补给水泵开关的控制单元。

优选地,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包括浮球和能够通过所述浮球触动的电磁控制阀,所述电磁控制阀设置所述储水装置和所述补水中转装置之间的管道上,所述浮球能够漂浮在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内的水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卸船机补水系统,通过将沿着轨道设置的补水中转装置与能够向所述机上水箱送水的所述补给水泵的抽水管连接,使得沿着轨道设置的补水中转装置能够为机上水箱提供水源,即:在卸船机的作业期间,抽水管可以与补水中转装置始终保持连接状态,无需卸船机停止运行就能满足机上水箱的供水需求,从而,机上水箱的供水操作与卸船机的行驶运行之间互不干涉,有效提高了卸船机的作业效率;而且,在卸船机的作业期间,补水中转装置能够通过补给水泵为机上水箱不间断地供水,无需不间断地投入人力去频繁地进行接驳水管操作,实现了卸船机的机上水箱供水的机械化作业,节约了人力成本,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卸船机补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储水装置; 2、电磁控制阀;

3、接水槽; 4、浮球;

5、补给水泵; 6、机上水箱;

7、液位计; 8、控制单元;

9、水喷淋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使用的连接术语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连接关系。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卸船机补水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卸船机补水系统包括:储水装置1、轨道平台、设置在所述轨道平台上的轨道、沿着所述轨道设置的补水中转装置、沿所述轨道行驶的卸船机以及设置在所述卸船机上的补给水泵5和机上水箱6,所述储水装置1能够向所述补水中转装置供水,所述补给水泵5连接有能够连接至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抽水管并能够向所述机上水箱6送水。

根据本实用新型,卸船机的功能为将船舶上的散粒物料连续不断地输送到地方送机系统上为船舶进行卸货作业,卸船机的作业方式为沿着轨道平台上设置的轨道进行来回行驶运行。在卸货作业期间,卸船机通过安装在卸船机上的水喷淋系统9进行不间断地喷水操作,减少散粒物料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降低粉尘污染,以满足国家环保部门对码头作业过程中的环保要求。而所述水喷淋系统9的作业方式为将安装在卸船机上的机上水箱6里面的水不间断地输送到所述卸船机的料斗、给料装置等喷淋喷头处进行除尘。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卸船机补水系统中,沿着水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储水装置1、补水中转装置、补给水泵5和机上水箱6,即,机上水箱6作为流动水源的最后接收装置,能够以储水装置1作为外域水源并经由补水中转装置和补给水泵5不间断地输送来及时地、连续地获取供水,由此,实现了不间断地为水喷淋系统9提供水。具体而言,所述卸船机补水系统包括储水装置1、轨道平台、设置在所述轨道平台上的轨道、沿着所述轨道设置的补水中转装置、在所述轨道上行驶的卸船机以及设置在所述卸船机上的补给水泵5和机上水箱6,其中:所述轨道平台和设置在所述轨道平台上的轨道主要用于辅助所述卸船机的运行,卸船机在作业期间沿着所述轨道平台上的轨道做来回行驶运行,方便对船舶上的散粒物料进行定点卸货作业;沿着所述轨道设置补水中转装置,能够为跟随卸船机做来回行驶运行的机上水箱6提供就近水源,有利于卸船机在轨道上行驶状态下快速地获取供水,方便快捷;而将沿着轨道设置的补水中转装置与能够向所述机上水箱6送水的所述补给水泵5的抽水管连接,即,在卸货作业期间,抽水管与补水中转装置始终保持连接状态,无需卸船机停止运行就能满足机上水箱6的供水需求,从而,机上水箱6的供水操作与卸船机的行驶运行之间互不干涉,有效提高了卸船机的作业效率。由此可知,在卸货作业期间,补水中转装置能够通过设置在卸船机上的补给水泵5为机上水箱6不间断地供水,避免了不间断地投入人力进行接驳水管操作,实现了卸船机的机上水箱6供水的机械化作业,节约了人力成本,消除了安全隐患。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数量不受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通过补给水泵5不间断地为所述卸船机上的机上水箱6提供充足地水源即可。例如,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优选地,所述补水中转装置设置为一个,在满足机上水箱6的供水需求的前提下,能够减少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修建和维护成本,降低了工业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形状不受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通过补给水泵5不间断地为所述卸船机上的机上水箱6提供充足地水源即可。例如,所述轨道为环形轨道,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可以沿着所述环形轨道的内环设置为环状,可以沿着所述环形轨道的外环设置为环状,也同时沿着所述环形轨道的内环和外环设置为环状;优选地,所述补水中转装置沿着所述环形轨道的内环设置为环状,既能够满足机上水箱6的供水需求,又能够减少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修建和维护成本,降低了工业成本。例如,所述轨道为直线形轨道,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可以沿着所述直线形轨道的四周设置为环状,可以沿着所述直线形轨道的行驶方向设置为单侧或者双侧的直线形,也可以同时沿着所述直线形轨道的四周设置为环状和沿着所述直线形轨道的行驶方向设置为直线形;优选地,所述补水中转装置沿着所述直线形轨道的行驶方向设置为单侧直线形,既能够满足机上水箱6的供水需求,又能够减少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修建和维护成本,降低了工业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具体设置方式不受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通过补给水泵5不间断地为所述卸船机上的机上水箱6提供充足地水源即可。例如,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可以包括水池,也可以包括接水槽3;优选地,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包括所述接水槽3,所述接水槽3的设置高度和设置位置可以灵活配置,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不同进行相应地调节和更改,有利于卸船机的快速、高效地获取水源供应,便于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接水槽3的形状不受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通过补给水泵5不间断地为所述卸船机上的机上水箱6提供充足地水源即可。例如,所述接水槽3可以设置成横截面为梯形形状,可以设置成横截面为方形形状;优选地,所述接水槽3设置成横截面为梯形形状,即,所述接水槽3的顶部具有开口且横截面为顶部小底部大的梯形形状,底部加大的设置方式有利于增大接水槽3的存储量,顶部开口减小的设置方式有利于减少作业现场的粉尘落入所述接水槽3中对水造成污染、甚至形成泥水造成所述补给水泵5的抽水管堵塞,由此可知,在不影响所述接水槽3的储水量的前提下,能够降低粉尘对接水槽3中的水进行污染,避免了因过多粉尘落入水中影响补给水泵5的正常工作,提高了补给水泵5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接水槽3的材质不受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通过补给水泵5不间断地为所述卸船机上的机上水箱6提供充足地水源即可。例如,所述接水槽3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材质,可以为铁制品,也可以为塑料材质;优选地,所述接水槽3选用不锈钢材质,例如选用50×50×4mm规格的方钢制作,既能够避免如铁制品在沿海环境中容易受到高盐分空气的腐蚀影响,也能够避免如塑料材质在露天作业环境下容易受到沿海高日照导致的易老化影响,延长了接水槽3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护成本。

另外,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可以包括上盖,也可以不包括上盖,即敞口设置;优选地,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包括上盖,能够优化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密封性,避免露天作业过程中受到空气中大量粉尘的污染。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包括接水槽3和上盖,所述上盖能够盖设在所述接水槽3顶部开口上,并且所述上盖沿着所述轨道的行驶方向设有开孔,所述抽水管能够插入所述开孔中,由此可知,所述接水槽3密封性更好,优化了所述接水槽3的防尘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补给水泵5的抽水管的具体设置方式不受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通过补给水泵5不间断地为所述卸船机上的机上水箱6提供充足地水源即可。例如,所述抽水管可以设置过滤装置,也可以不设置过滤装置;优选地,所述抽水管设置过滤装置,能够有效地过滤掉所述补水中转装置中的水含有的污染物质,净化经由补给水泵5输送到机上水箱6的水源,避免了水喷淋系统9因为机上水箱6供水污染导致工作异常的情况,减少了维护费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卸船机补水系统中,除了所述储水装置1、所述轨道平台、设置在所述轨道平台上的轨道、沿着所述轨道设置的补水中转装置、沿所述轨道行驶的卸船机以及设置在所述卸船机上的补给水泵5和机上水箱6以外的水源控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按本领域常规的方式进行设计,所述卸船机补水系统中水源流动的控制可以为手动控制,也可以为自动控制。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可以采用电磁控制装置来控制所述储水装置1自动为所述补水中转装置补给水,有利于所述储水装置1和所述补水中转装置之间随时进行供水操作,无需人为控制,即不需要再不间断地投入人力在所述卸船机的轨道附近进行供水作业,由此,实现了所述补水中转装置自动化获取水源,节约了人力成本。具体的,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可以采用所述控制单元8通过监测所述机上水箱6的水位变化来自动控制所述补给水泵5开关,有利于所述机上水箱6能够连续获取水源,避免机上水箱6出现过满溢水或者水箱无水的极端现象,保证了机上水箱6能够连续地为所述水喷淋系统9提供充足水源,由此,实现了所述机上水箱6能够机械化地连续获取水源,节约了人力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磁控制装置的具体设置方式不受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控制所述储水装置1自动为所述补水中转装置补给水即可。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包括浮球4和能够通过所述浮球4触动的电磁控制阀2,所述电磁控制阀2设置所述储水装置1和所述补水中转装置之间的管道上,所述浮球4能够漂浮在所述补水中转装置内的水中。所述电磁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当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水位降低到最低预设值时,放置在所述补水中转装置中的所述浮球4触动所述电磁控制阀2开通,所述储水装置1开始为所述补水中转装置补给水;当所述补水中转装置的水位升高到最高预设值时,放置在所述补水中转装置中的所述浮球4触动所述电磁控制阀2关闭,所述储水装置1停止为所述补水中转装置补给水。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液位计7监测所述机上水箱6的水位变化,并将水位值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控制单元8,控制单元8可以适应性发出相应指令,例如在水位较低时控制报警单元发出报警信号,并且/或者开始补水操作。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