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尾分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7538发布日期:2019-01-15 23:1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尾分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尾分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常需要对药瓶、瓶盖等进行检测处理或打包处理。通常情况下,在药瓶、瓶盖等的出料过程中,由于传输速度很快,当接料装置装满后往往需要进行停机操作,这样不仅延长了生产周期,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尾分料装置,其能够实现分料单元相对于出料单元的自动转向。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单尾分料装置,其包括出料单元,具有入料口、排料口以及连通所述入料口和所述排料口的进料通道;分料单元,具有进料口、出料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的导料通道;转动连接组件,所述转动连接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料单元靠近所述排料口的一侧,所述转动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分料单元靠近所述进料口的一侧,所述分料单元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组件与所述出料单元转动连接;以及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分料单元相对所述出料单元摆动。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轴、依次套接于所述连接轴上的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固定套接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的第一轴承座、固定套接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的第二轴承座、固定套接于所述第三轴承的外圈的第三轴承座以及固定套接于所述第四轴承的第四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出料单元靠近所述排料口的一侧的底壁面上且所述第二轴承座与所述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轴承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分料单元靠近所述进料口的一侧的底壁面上且所述第三轴承座与所述第四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四轴承座转动。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压缸,还包括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气压缸的伸缩轴,所述气压缸远离所述伸缩轴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出料单元靠近所述入料口的一侧的底壁面上。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分料单元包括导料板,自所述导料板的两侧边缘向同一侧延伸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导料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围合形成所述导料通道。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朝向所述排料口的一端还分别延伸有第一挡边和第二挡边,所述第一挡边的形状和所述第二挡边的形状与所述出料单元靠近所述排料口一侧的形状相适配。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边的形状和所述第二挡边的形状均呈半包围结构的弧形挡板。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承座开设有第二轴承座连接孔、所述第一轴承座开设有第一轴承座连接孔,通过第一螺接件穿过所述第二轴承座连接孔而螺接于所述第一轴承座连接孔内,以将所述第二轴承座与所述第一轴承座连接固定。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第四轴承座的一端开设有连接杆连接孔,所述第四轴承座开设有第四轴承座连接孔,所述分料单元靠近所述进料口的一侧的底壁面开设有分料单元底壁面连接孔,所述第三轴承座开设有第三轴承座连接孔,通过第二螺接件依次穿过所述连接杆连接孔、所述第四轴承座连接孔、所述分料单元底壁面连接孔而螺接于所述第三轴承座连接孔内,以将所述连接杆、所述第四轴承座、所述分料单元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座连接固定。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油压缸,还包括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油压缸的伸缩轴,所述油压缸远离所述伸缩轴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出料单元靠近所述入料口的一侧的底壁面上。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直线电机,还包括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直线电机的伸缩轴,所述直线电机远离所述伸缩轴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出料单元靠近所述入料口的一侧的底壁面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单尾分料装置包括出料单元,具有入料口、排料口以及连通入料口和排料口的进料通道;分料单元,具有进料口、出料口以及连通进料口和出料口的导料通道;转动连接组件,转动连接组件的一端连接出料单元靠近排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连接分料单元靠近进料口的一侧,分料单元通过转动连接组件与出料单元转动连接;以及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分料单元相对出料单元摆动。本单尾分料装置通过转动连接组件将出料单元和分料单元转动连接,实现分料单元相对于出料单元的转动,再利用驱动装置进一步实现分料单元相对于出料单元的自动转向,当接料装置装满后分料单元可以自动转向新的接料装置,不需要停机操作,节省人力物力,有效弥补了现有的单尾分料装置的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尾分料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尾分料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尾分料装置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标:1-单尾分料装置;10-出料单元;11-入料口;12-排料口;13-进料通道;20-分料单元;21-进料口;22-出料口;23-导料通道;30-转动连接组件;31-第一轴承;31A-第一轴承座;32-第二轴承;32A-第二轴承座;33-第三轴承;33A-第三轴承座;34-第四轴承;34A-第四轴承座;35-连接轴;40-驱动装置;41-气压缸;42-连接杆;231-第一侧板;231A-第一挡边;232-第二侧板;232A-第二挡边;233-导料板;411-伸缩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尾分料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单尾分料装置1,其包括出料单元10,具有入料口11、排料口12以及连通入料口11和排料口12的进料通道13;分料单元20,具有进料口21、出料口22以及连通进料口21和出料口22的导料通道23;转动连接组件30,转动连接组件30的一端连接出料单元10靠近排料口12的一侧,转动连接组件30的另一端连接分料单元20靠近进料口21的一侧,分料单元20通过转动连接组件30与出料单元10转动连接;以及驱动装置40,驱动装置40用于驱动分料单元20相对出料单元10摆动。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请参照图2。转动连接组件30包括连接轴35、依次套接于连接轴35上的第一轴承31、第二轴承32、第三轴承33和第四轴承34,固定套接于第一轴承31的外圈的第一轴承座31A、固定套接于第二轴承32的外圈的第二轴承座32A、固定套接于第三轴承33的外圈的第三轴承座33A以及固定套接于第四轴承34的第四轴承座34A,第一轴承座31A固定连接于出料单元10靠近排料口12的一侧的底壁面上且第二轴承座32A与第一轴承座31A固定连接;第三轴承座33A固定连接于分料单元20靠近进料口21的一侧的底壁面上且第三轴承座33A与第四轴承座34A固定连接;驱动装置40驱动第四轴承座34A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承31、第二轴承32、第三轴承33、第四轴承34通过卡簧依次套接在连接轴35上,该卡簧为轴用卡簧,用于将轴承固定在连接轴35的轴槽中阻止轴承在连接轴35上产生轴向运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出料单元10和第一轴承座31A固定连接,第一轴承座31A和第二轴承座32A固定连接,分料单元20和第三轴承座33A固定连接,第三轴承座33A和第四轴承座34A固定连接,从而分料单元20通过转动连接组件30和出料单元10转动连接,进而实现分料单元20相对于出料单元10的转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利用驱动装置40驱动第四轴承座34A转动时,第四轴承座34A带动第三轴承座33A和分料单元20同时转动,而第二轴承座32A、第一轴承座31A和出料单元10不发生转动,进而实现分料单元20相对于出料单元10的自动转向。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尾分料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驱动装置40包括气压缸41,还包括一连接杆42,连接杆42的一端与第四轴承座34A固定连接,连接杆42的另一端连接气压缸41的伸缩轴411,气压缸41远离伸缩轴411的一端安装于出料单元10靠近入料口11的一侧的底壁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气压缸41远离伸缩轴411的一端进气时,伸缩轴411逐渐远离气压缸41,带动连接杆42顺时针转动,进而实现分料单元20的顺时针摆动;气压缸41靠近伸缩轴411的一端进气时,伸缩轴411逐渐靠近气压缸41,带动连接杆42逆时针转动,进而实现分料单元20的逆时针转动。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尾分料装置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分料单元20包括导料板233,自导料板233的两侧边缘向同一侧延伸的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导料板233、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围合形成导料通道23。

需要说明的是,导料板233、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围合形成导料通道23,该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可以防止物品(例如药瓶、瓶盖等)在经由导料通道23向接料装置移动时掉落在分料单元20外。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可以在相对于导料板233的一侧延伸出分料单元20的顶盖,进一步预防物品(例如药瓶、瓶盖等)在经由导料通道23向接料装置移动时掉落在分料单元20外。

可选地,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朝向排料口12的一端还分别延伸有第一挡边231A和第二挡边232A,第一挡边231A的形状和第二挡边232A的形状与出料单元10靠近排料口12一侧的形状相适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边231A的形状和第二挡边232A的形状与出料单元10靠近排料口12一侧的形状相适配,进一步预防物品(例如药瓶、瓶盖等)在经由导料通道23向接料装置移动时掉落在分料单元20外。

可选地,第一挡边231A的形状和第二挡边232A的形状均呈半包围结构的弧形挡板。

可选地,第二轴承座32A开设有第二轴承座连接孔、第一轴承座31A开设有第一轴承座连接孔,通过第一螺接件穿过第二轴承座连接孔而螺接于第一轴承座连接孔内,以将第二轴承座32A与第一轴承座31A连接固定。

可选地,连接杆42靠近第四轴承座34A的一端开设有连接杆连接孔,第四轴承座34A开设有第四轴承座连接孔,分料单元20靠近进料口21的一侧的底壁面开设有分料单元底壁面连接孔,第三轴承座33A开设有第三轴承座连接孔,通过第二螺接件依次穿过连接杆连接孔、第四轴承座连接孔、分料单元底壁面连接孔而螺接于第三轴承座连接孔内,以将连接杆42、第四轴承座34A、分料单元20以及第三轴承座33A连接固定。

如上所述,出料单元10和第一轴承座31A固定连接,第一轴承座31A和第二轴承座32A固定连接,分料单元20和第三轴承座33A固定连接,第三轴承座33A和第四轴承座34A固定连接,分料单元20通过转动连接组件30和出料单元10转动连接,进而实现分料单元20相对于出料单元10的转动。利用驱动装置40驱动第四轴承座34A转动时,第四轴承座34A带动第三轴承座33A和分料单元20同时转动,而第二轴承座32A、第一轴承座31A和出料单元10不发生转动,进而实现分料单元20相对于出料单元10的自动转向。气压缸41远离伸缩轴411的一端进气时,伸缩轴411逐渐远离气压缸41,带动连接杆42顺时针转动,进而实现分料单元20的顺时针摆动;气压缸41靠近伸缩轴411的一端进气时,伸缩轴411逐渐靠近气压缸41,带动连接杆42逆时针转动,进而实现分料单元20的逆时针转动。

本单尾分料装置1通过转动连接组件30将出料单元10和分料单元20转动连接,实现分料单元20相对于出料单元10的转动,再利用驱动装置40进一步实现分料单元20相对于出料单元10的自动转向,当接料装置装满后分料单元20可以自动转向新的接料装置,不需要停机操作,节省人力物力,有效弥补了现有的单尾分料装置的缺陷。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气压缸41还可以替换为油压缸或直线电机,进而适用于不同的工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