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桥底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5474发布日期:2019-05-24 22:12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桥底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桥底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是服务与建筑内楼层间的运输设备,而电梯桥箱则是电梯最重要的构成零件,目前在电梯桥箱下降到最底部时,会由于其惯性作用与电梯桥底的接触较为激烈,虽然目前的许多电梯桥箱在下降到最底部时,都会率先将速度降低到最小,但是,由于电梯桥箱自身的重力较大,还是无法保证电梯桥箱与电梯桥底之间安全的接触过程,同时,在电梯桥箱与电梯桥底之间长久的不良接触下,会损耗电梯桥箱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了电梯桥箱的使用价值,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电梯桥底减震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桥底减震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电梯无法保证电梯桥箱与电梯桥底之间安全的接触过程,也难以避免电梯桥箱损耗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桥底减震装置,包括上支撑板和连接块,所述上支撑板的上侧固定有连接块,且上支撑板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所述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的下侧固定有下支撑板,且第三缓冲杆与第一缓冲杆之间安装有连接杆,所述上支撑板的下侧固定有缓冲内杆,且缓冲内杆分别位于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的内部,所述缓冲内杆的外侧设置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下侧连接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内杆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缓冲弹簧,且第二缓冲弹簧的下端连接有缓冲块,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安装有销轴。

优选的,所述连接块均匀的分布在上支撑板的上侧,且上支撑板与连接块之间为一体化结构,并且上支撑板上侧的连接块的上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杆位于下支撑板的中间位置,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相互交错的均匀分布在下支撑板的边缘处,且第三缓冲杆位于下支撑板的边角处。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两端与第一缓冲杆以及第三缓冲杆内缓冲内杆上的限位块之间均为销轴连接,且连接杆的自身内部为弹簧伸缩结构。

优选的,所述缓冲内杆与上支撑板之间为焊接,且缓冲内杆在上支撑板上的位置与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在下支撑板上的位置相互对应。

优选的,所述缓冲内杆通过第一缓冲弹簧与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之间、缓冲块通过第二缓冲弹簧与缓冲内杆之间均构成上下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电梯桥底减震装置;

(1)在上支撑板上设置有连接块,可以使装置通过连接块与电梯桥箱接触,进而避免装置与电梯桥箱接触过多引起电梯桥箱过多的损耗,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工作性能;

(2)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安装有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可以保证整个装置的减震性能,进而保证了电梯桥箱与电梯桥底之间能够稳定安全的接触,提高了电梯桥箱的安全性能;

(在)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内侧设置有缓冲内杆和第一缓冲弹簧,可以保证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正常的工作状态,在缓冲内杆上还设置有第二缓冲弹簧和缓冲块,可以提高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缓冲工作的效果,从而提升了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缓冲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缓冲杆和第三缓冲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支撑板;2、连接块;3、第一缓冲杆;4、下支撑板;5、第二缓冲杆;6、连接杆;7、第三缓冲杆;8、缓冲内杆;9、限位块;10、第一缓冲弹簧;11、第二缓冲弹簧;12、缓冲块;13、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梯桥底减震装置,包括上支撑板1、连接块2、第一缓冲杆3、下支撑板4、第二缓冲杆5、连接杆6、第三缓冲杆7、缓冲内杆8、限位块9、第一缓冲弹簧10、第二缓冲弹簧11、缓冲块12和销轴13,上支撑板1的上侧固定有连接块2,且上支撑板1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缓冲杆3、第二缓冲杆5和第三缓冲杆7,连接块2均匀的分布在上支撑板1的上侧,且上支撑板1与连接块2之间为一体化结构,并且上支撑板1上侧的连接块2的上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以避免装置与电梯桥箱接触过多引起电梯桥箱过多的损耗,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工作性能。

第一缓冲杆3、第二缓冲杆5和第三缓冲杆7的下侧固定有下支撑板4,且第三缓冲杆7与第一缓冲杆3之间安装有连接杆6,第一缓冲杆3位于下支撑板4的中间位置,第二缓冲杆5和第三缓冲杆7相互交错的均匀分布在下支撑板4的边缘处,且第三缓冲杆7位于下支撑板4的边角处,可以保证整个装置的减震性能,进而保证了电梯桥箱与电梯桥底之间能够稳定安全的接触,上支撑板1的下侧固定有缓冲内杆8,且缓冲内杆8分别位于第一缓冲杆3、第二缓冲杆5和第三缓冲杆7的内部,缓冲内杆8与上支撑板1之间为焊接,且缓冲内杆8在上支撑板1上的位置与第一缓冲杆3、第二缓冲杆5和第三缓冲杆7在下支撑板4上的位置相互对应,保证了装置缓冲工作的高效性。

缓冲内杆8的外侧设置有限位块9,且限位块9的下侧连接有第一缓冲弹簧10,缓冲内杆8通过第一缓冲弹簧10与第一缓冲杆3、第二缓冲杆5和第三缓冲杆7之间、缓冲块12通过第二缓冲弹簧11与缓冲内杆8之间均构成上下滑动连接,可以保证第一缓冲杆3、第二缓冲杆5和第三缓冲杆7稳定高效的工作状态,缓冲内杆8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缓冲弹簧11,且第二缓冲弹簧11的下端连接有缓冲块12,连接杆6的两端安装有销轴13,连接杆6的两端与第一缓冲杆3以及第三缓冲杆7内缓冲内杆8上的限位块9之间均为销轴13连接,且连接杆6的自身内部为弹簧伸缩结构,既可以加强装置的缓冲性能,又可以保证第三缓冲杆7高效的工作状态,而且,通过连接杆6的伸缩可以有效降低对第三缓冲杆7的不良影响。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电梯桥底减震装置时,首先,将下支撑板4安装固定到电梯桥底,同时,使上支撑板1的位置与电梯桥箱的上下位置相互对应,以保证该减震装置能够正常的进行工作,当电梯桥箱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其底部会先与上支撑板1上侧的连接块2接触,电梯桥箱会在下降的惯性的作用下对连接块2施加向下的压力,同时,上支撑板1会在连接块2受到压力之后下降,便会对其下侧的缓冲内杆8施加压力,而缓冲内杆8会在压力的作用下收缩到第一缓冲杆3、第二缓冲杆5和第三缓冲杆7内部;

在缓冲内杆8收缩的过程中,第一缓冲杆3、第二缓冲杆5和第三缓冲杆7内部的第一缓冲弹簧10,会在缓冲内杆8上的限位块9挤压的作用下收缩,同时第一缓冲弹簧10会通过限位块9对缓冲内杆8施加向上的作用力,以缓解上支撑板1的下降,进而对电梯桥箱进行减震缓冲过程;

在第一缓冲杆3、第二缓冲杆5和第三缓冲杆7收缩过程中,如果缓冲力度过大,缓冲内杆8内的缓冲块12和第二缓冲弹簧11会对缓冲内杆8进行进一步的缓冲减震过程,而且在第三缓冲杆7收缩过程中,连接杆6会始终连接在第三缓冲杆7上的限位块9与第一缓冲杆3之间,有效避免装置因受力不均匀出现扭转现象,保证了装置正常高效的减震缓冲工作,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例如连接杆6,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