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餐系统及出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77158发布日期:2020-01-14 16:4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制餐系统及出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制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餐系统及出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多样化,餐饮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为了节约顾客点餐时间,越来越多的食物被套餐化,而人们也越来越接受套餐食物;同时为了提高烹饪食物的效率,越来越多餐饮业已进行标准化作业。

而目前这些烹饪好的食物仍是通过人工的模式拿给顾客,当食物的需求较多时,餐饮服务人员需要频繁走动输送食物,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制餐系统及出餐装置。该出餐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出餐,顾客只需到对应的出餐口取餐即可,而无需餐饮服务人员进行输送。该制餐系统采用了上述出餐装置,有利于降低餐饮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出餐装置,包括出餐机构,所述出餐机构设有出餐口,所述出餐机构包括夹持单元及第一驱动单元,所述夹持单元包括用于夹持盛餐件的夹持部、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部打开或关闭的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夹持单元的夹持部移动至所述出餐口;及取餐机构,所述取餐机构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盛餐件的取餐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取餐件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取餐件横向移动的第三驱动单元,所述取餐件可移动设置于所述夹持部的下方。

上述出餐装置使用时,将其放置于用于输送食物的输送通道上,当盛餐件输送至预设位置时,所述取餐机构动作,在第二驱动单元或第三驱动单元或第二驱动单元及第三驱动单元的带动下,利用取餐件将所述盛餐件从所述输送通道取出,然后再移动取餐件,将盛餐件移动至打开的夹持部中,利用驱动器关闭夹持部,使得盛餐件被固定在夹持部上;此时,再利用第一驱动单元将所述夹持部移动至所述出餐口,进而可将食物也输送至出餐口,顾客可以在出餐口获得其所要的食物。如此,该出餐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出餐,顾客只需到对应的出餐口取餐即可,而无需餐饮服务人员进行输送。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餐件包括安装体及支撑体,所述安装体的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端或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端,所述支撑体的一端固设于所述安装体的另一端,所述支撑体的另一端远离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或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的支撑面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盛餐件的限位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的槽口端壁设有导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的支撑面还设有与所述限位槽相邻的配合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设有用于检测是否有所述盛餐件的检测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餐件可上下移动穿出输送通道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单元包括间隔设置、并相配合形成所述夹持部的至少两个夹块,所述驱动器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夹块移动,使得所述夹持部打开或关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餐机构至少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取餐件的上方。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制餐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出餐装置。

该制餐系统采用了上述出餐装置,能够实现智能出餐,将输送通道上相应的食物统一在出餐口进行出餐,方便顾客排队取餐,同时有利于降低餐饮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出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输送通道与取餐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取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支撑体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第二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的出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出餐机构的出餐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输送通道;12、避让槽;20、盛餐件;50、出餐装置;500、出餐机构;510、夹持单元;512、夹持部;514、夹块;516、驱动器;520、第一驱动单元;522、连接件;524、传动件;526、动力源;530、出餐口;540、餐门;600、取餐机构;610、取餐件;612、安装体;614、支撑体;602、限位槽;604、导入部;606、配合部;620、第二驱动单元;622、导向结构;624、皮带轮结构;626、位置检测单元;630、第三驱动单元;640、检测单元;650、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涉及的“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需要说明的是,“盛餐件20”为一种能够盛放食物的容器,其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如呈盘状结构、盒状结构、杯状结构等现有的任意一种形状。

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出餐装置50,包括出餐机构500及取餐机构600。如图6、图7所示,出餐机构500设有出餐口530,出餐机构500包括夹持单元510及第一驱动单元520,夹持单元510包括用于夹持盛餐件20的夹持部512、用于驱动夹持部512打开或关闭的驱动器516,第一驱动单元520用于驱动夹持单元510的夹持部512移动至出餐口530。如图3、图4、图5所示,取餐机构600,取餐机构600包括用于支撑盛餐件20的取餐件610、以及用于驱动取餐件610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620、以及用于驱动取餐件610横向移动的第三驱动单元630,取餐件610可移动设置于夹持部512的下方。

上述出餐装置50使用时,将盛餐件20放置于用于输送食物的输送通道10上,当盛餐件20输送至预设位置时,取餐机构600动作,在第二驱动单元620或第三驱动单元630或第二驱动单元620及第三驱动单元630的带动下,利用取餐件610将盛餐件20从输送通道10取出,然后再移动取餐件610,将盛餐件20移动至打开的夹持部512中,利用驱动器516关闭夹持部512,使得盛餐件20被固定在夹持部512上;此时,再利用第一驱动单元520将夹持部512移动至出餐口530,进而可将食物也输送至出餐口530,顾客可以在出餐口530获得其所要的食物。如此,该出餐装置50能够实现自动出餐,顾客只需到对应的出餐口530取餐即可,而无需餐饮服务人员进行输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该出餐装置50还包括用于识别输送通道10上的盛餐件20或食物的识别单元(未示出)及控制器(未示出)。该控制器能够根据识别单元的反馈,控制取餐机构600将盛餐件20从输送通道10中取出、并置于夹持部512,此时可以控制驱动器516动作使得夹持部512关闭,然后再控制第一驱动单元520,将夹持部512移动至出餐口530。

需要说明的是,“识别单元”可以识别对应的食物进行信号反馈,也可以识别盛餐件20信息进行信号反馈。如利用图像匹配的机器视觉单元来识别食物类型,当识别到输送通道10上符合要求或预设的食物类型时,可以发生反馈信息给控制器;或在盛餐件20上设置能够被识别单元识别的芯片或识别图案来进行。上述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在现有技术中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与各执行元件(如取餐机构600、第一驱动单元520)及反馈元件(识别单元)之间的通信控制手段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该控制器可以为plc控制器、运动控制卡、电脑等控制元件。

该输送通道10包括但不仅限于输送带形成的通道,或输送平台与推杆机构形成的通道。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出餐机构500至少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取餐件610的上方。如此,可以将不同食物在不同的出餐机构500的出餐口530中送出,便于引导人们取餐。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二驱动单元620和第三驱动单元630分步动作或同步联动,可灵活调整取餐件610的空间位置,使得取餐件610进行二维运动。该出餐装置50应用场景不局限于送餐,还可以用于取其他物料,如自动售卖机出饮料,快递柜出快递等场景。

“第一驱动单元520”、“第二驱动单元620”、“第三驱动单元63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如直接选择往复伸缩动力输出设备,如气缸、直线电机、液压缸等;也可以采用旋转动力设备(如伺服电机)+丝杆丝母传动机构,或旋转动力设备(如伺服电机)+齿轮齿条传动机构,或旋转动力设备+输送带机构(如皮带机构或链条机构等)来实现间接往复伸缩移动,只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即可,在此不做限制。

如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单元620包括导向结构622、皮带轮结构624及位置检测单元626。如此,能够实现取餐件610平稳移动,且移动范围可控。该导向结构622可为导柱与导套的配合,或导轨与滑块的配合,或拖链结构等。

第一驱动单元520及第三驱动单元630亦可采用上述结构。

如图1及图5所示,该取餐机构600还包括安装支架650,第二驱动单元620及第三驱动单元630安设于安装支架650内,出餐机构500固设于安装支架650上。如此,利用安装支架650将出餐装置50装配成一个整体,形成制餐系统的出餐模块。

在上述任一实施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取餐件610包括安装体612及支撑体614,安装体612的一端固设于第一驱动单元520的驱动端或第二驱动单元620的驱动端,支撑体614的一端固设于安装体612的另一端,支撑体614的另一端远离第一驱动单元520或第二驱动单元620设置。如此,通过该安装体612的设置,便于将支撑体614设置于第一驱动单元520的驱动端或第二驱动单元620的驱动端上,该支撑体614可以凸出第一驱动单元520及第二驱动单元620设置,可以减少干涉,便于将输送通道10上的盛餐件20移动至夹持部512中。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支撑体614的支撑面设有用于限制盛餐件20的限位槽602。该限位槽602的设置,使得取餐件610在托举盛餐件20的过程更加平稳可靠。

具体地,盛餐件20的底部设有凸出设置的环形凸起(未示出),环形凸起能够卡入限位槽602内,受到槽壁的卡持,从而可以保证盛餐件20在取餐件610上放置稳固,不易松脱滑落;并且这种仅通过限位槽602与环形凸起沿配合的限位方式,不会对盛餐件20造成夹持形变,保证盛餐件20整体外观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限位槽602的槽口端壁设有导入部604。如此,便于将盛餐件20的环形凸起导入限位槽602中。该导入部604为倒锥角结构或倒圆角结构。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支撑体614的支撑面还设有与限位槽602相邻的配合部606。如此,盛餐件20放置于取餐件610的支撑体614上后,配合部606能够与盛餐件20盒底的底面紧密接触,从而通过增加接触面积的方式使取餐件610的支撑体614对盛餐件20放置稳固。

特别地,为了进一步增强盛餐件20与取餐件610的支撑体614配合稳固程度,配合部606上还可以增设吸部(未示出),使盛餐件20置于取餐件610的支撑体614上之后吸盘能够与盛餐件20盒底吸合,进而达到固定盛餐件20的目的。

该吸部可为吸盘或磁吸体。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支撑体614设有用于检测是否有盛餐件20的检测单元640。当存在盛餐件20时,检测单元640检测到有盛餐件20存在,才会反馈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才会驱动第二驱动单元620或/和第三驱动单元630动作而带动取餐件610上移,将位于输送通道10上的盛餐件20转送至取餐区,由此确保取餐件610动作精度,避免出现空行程问题。

在上述任一实施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取餐件610可上下移动穿出输送通道10设置。该输送通道10设有避让取餐件610的避让槽12,便于取餐件610从底部将输送通道10上的盛餐件20顶出并转移至夹持部512上。该避让槽12的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能够与取餐件610的取盛餐件20的运动轨迹相避让即可。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避让槽12呈“u”字型。

在上述任一实施的基础上,如图6及图7所示,一实施例中,夹持单元510包括间隔设置、并相配合形成夹持部512的至少两个夹块514,驱动器516用于驱动至少一个夹块514移动,使得夹持部512打开或关闭。如此,只需利用驱动器516控制至少一个夹块514移动即可实现夹持部512的打开或关闭。该驱动器516的结构根据夹块514的运动轨迹进行设置。具体搞本实施例中,该驱动器516为伸缩器,如液压缸、气压缸或直线电机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520包括连接件522、带动连接件522往复移动的传动件524、及驱动传动件524运动的动力源526,连接件522与夹持单元510连接,使得连接件522能够带动夹持单元510的夹持部512移动至出餐口530。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连接件522为丝母,传动件524为与丝母相配合的丝杆,丝母可滑动设置。如此,该第一驱动单元520为丝杆机构,利用丝杆原理实现夹持部512的往复移动。

或如图6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连接件522为柔性传动带,传动件524为与柔性传动带配合的转动轮。如此利用柔性传动机构来实现夹持部512的往复移动。该柔性传动件524包括皮带、履带或链条中的一种。

具体地,可以采用双皮带机构实现夹持单元510的移动。

该动力源526可以根据第一驱动单元520的构成方式进行选择,如上述两个实施例可以选择旋转动力输出设备,如电机、旋转液压缸等。当然了,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伸缩动力输出设备,如气缸、直线电机、液压缸等。

当然了,该第一驱动单元520也可以采用机械手、伸缩杆、吸盘机构等来实现夹持部512的位置移动。

如图7所示,一实施例中,该出餐机构500还包括用于关闭出餐口530的餐门540。在盛餐件20接近出餐口530时,餐门540自动打开,第一驱动单元520继续将盛餐件20推到出餐口530外,待客人取走盛餐件20后,夹持部512往回移动,餐门540会自动关闭。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制餐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出餐装置50。

该制餐系统采用了上述出餐装置50,能够实现智能出餐,将输送通道10上相应的食物统一在出餐口530进行出餐,方便顾客排队取餐,同时有利于降低餐饮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