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短棒料加热的插板式自动上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4707发布日期:2019-11-15 21:24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用于短棒料加热的插板式自动上料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短棒料加热的插板式自动上料机。



背景技术:

制作轴承套圈的棒料加工前需要经过加热锻造,以获得与产品形状相似的毛坯件并提高材料利用率和消除金属内在缺陷,传统方法是采用人工将待加热的短棒料按顺序摆放在感应加热炉前端的料槽内,然后通过进料气缸将排好的料段按照一定的节拍推进感应加热炉内进行加热,由于人工上料,劳动强度大,操作工的人工上料时间就占用了90%的时间,只能用10%的时间来控制加热温度及其他操作,很容易因来不及操作或误操作而造成料棒加热过热、过烧或欠热,影响锻造加热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短棒料加热的插板式自动上料机。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短棒料加热的插板式自动上料机,包括机架、置于机架内的送料装置和上料装置,所述机架包括底座、固置于底座上且围合底座的箱板,箱板包括前板、后板、顶板和左右侧板,所述前板上设有进料口,所述后板上设有出料口,所述上料装置位于机架的后部,包括固置于底座上的上料气缸、置于上料气缸活塞杆端部并随活塞杆升降的活动插板组件和固置于箱板上的固定插板组件,所述活动插板组件包括底板、固置于底板上且对称设置的左立板、右立板和若干件活动插板,活动插板垂直于底板表面且平行排列,活动插板一端与左立板固接,另一端与右立板固接,活动插板排列呈前低后高的阶梯状,所述固定插板组件包括若干垂直于底板表面且平行排列的的固定插板,固定插板与活动插板数量相同且间隔分布,活动插板置于相邻的固定插板前,固定插板的左侧与上述箱板的左侧板固接,固定插板的右侧与上述箱板的右侧板固接,固定插板排列呈前低后高的阶梯状,所述送料装置位于机架的前部,包括固置于底座上的翻料气缸、置于翻料气缸活塞杆端部并随活塞杆升降的储料斗,所述储料斗后部开口,储料斗底部与翻料气缸活塞杆端部铰接,机架前部设有翻料轴,所述翻料轴的轴端分别固置于上述箱板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储料斗的后沿铰接于翻料轴上,储料斗的后部对应于上料装置,采用活动插板与固定插板的间隔排列,通过多个活动插板随上料气缸有节奏的上下升降运动,将落入活动插板顶部的短棒料提升并转移至后方相邻的固定插板前,从而逐步提升短棒料至最高点并从出料口送出,固定插板则保证短棒料上升过程的中继和转移接收,而送料装置的翻料气缸则顶伸储料斗,并通过储料斗后端的翻料轴作用,将储料斗有节奏地倾斜,使放置于储料斗中的短棒料滑出并进入上料装置的活动插板顶部。

作为优选,所述左立板和右立板上分别对称设置有若干从低到高呈阶梯状排列的插板固定板,所述活动插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相应的插板固定板螺栓连接,活动插板可通过插板固定板安装于左右立板上。

作为优选,所述储料斗后端位置高于最前端的活动插板顶部,两者之间设有倾斜状的滑料板,所述滑料板的一端连接储料斗后端开口,滑料板另一端连接最前端的活动插板顶部,储料斗中的短棒料可通过滑料板准确地落入上料装置最前端的活动插板顶部。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插板为四件,所述固定插板为四件,其中活动插板与固定插板间隔排列且位于固定插板前,其中最后方的固定插板后部设置有后滑板,所述后滑板的出口位于上述后板出料口处并对应外部的感应加热炉进料槽口,四个活动插板和四个固定插板形成四个上料台阶,能使短棒料从低到高逐步上升,最后到达最高点并从出料口滑出。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插板和活动插板的顶部均呈斜面状,其斜面为前高后低结构,斜面角度为α,固定插板和活动插板的斜面顶部形成向后倾斜的上料台阶,能防止短棒料从台阶上掉落,提高上料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插板和活动插板顶部的斜面角度α为3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活动插板与固定插板的间隔排列,通过多个活动插板随上料气缸有节奏的上下升降运动,将落入活动插板顶部的短棒料提升并转移至后方对应的固定插板顶部,从而逐步提升短棒料至最高点并从出料口送出,固定插板则保证短棒料上升过程的中继和转移接收,而送料装置的翻料气缸则顶伸储料斗,并通过储料斗后端的翻料轴作用,将储料斗有节奏地倾斜,使放置于储料斗中的短棒料滑出并进入上料装置的活动插板顶部,自动上料机有效减轻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锻造加热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活动插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结构的左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活动插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结构的左视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固定插板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结构的左视示意图。

图中1.机架,11.底座,12.箱板,2.上料气缸,3.活动插板组件,31.底板,32.左立板,33.右立板,34.活动插板,35.插板固定板,41.固定插板,5.翻料气缸,6.储料斗,7.翻料轴,8.滑料板,9.后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用于短棒料加热的插板式自动上料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置于机架内的送料装置和上料装置,机架包括底座11、固定于底座上且围合底座的箱板12,箱板包括前板、后板、顶板和左右两件侧板,前板上设计有用于短棒料放入的进料口,在后板上设计有短棒料送出的出料口,出料口对应外部的感应加热炉的进料槽口,上料装置位于机架内的后部位置,上料装置包括安装在机架底座上的上料气缸2、安装在上料气缸活塞杆端部并随活塞杆升降的活动插板组件3和固定安装在箱板上的固定插板组件,如图2和图3所示,活动插板组件包括底板31、固定在底板上且对称设置的左立板32、右立板33和四件垂直于底板表面且依次从前向后平行排列的第一至第四活动插板34,左立板和右立板上分别对称设置有四块从低到高呈阶梯状分布的插板固定板35,活动插板与插板固定板螺纹连接并固定在左立板和右立板上,活动插板排列呈前低后高的阶梯状,如图4和图5所示,活动插板的顶部呈前高后低的斜面状结构,斜面角度为30°,固定插板组件包括四块垂直于底板表面且依次从前向后平行排列的第一至第四固定插板41,固定插板与活动插板数量相同且间隔排列,固定插板和活动插板之间设计有1mm的间隙,活动插板置于相邻的固定插板前,固定插板的左侧与上述箱板的左侧板固定,固定插板的右侧与上述箱板的右侧板固定,固定插板排列也呈前低后高的阶梯状,其顶部与活动插板顶部相同,如图6和图7所示,也呈前高后低的斜面状,斜面角度为30°,其中最后方的第四固定插板的后部设置有后滑板9,后滑板的倾斜角度为25°,后滑板的出口位于上述机架箱扳的后板出料口处并对应外部的感应加热炉进料槽口,四个活动插板和四个固定插板组合形成四个上料台阶;送料装置位于机架的前部,包括安装在底座上的翻料气缸5、安装在翻料气缸活塞杆端部并随活塞杆升降的储料斗6,储料斗的进料口对应机架箱板的前板进料口,储料斗后部开口,储料斗的底部与翻料气缸活塞杆端部铰接并可随活塞杆升降,机架内安装有翻料轴7,翻料轴的轴端分别固定在上述机架箱板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储料斗的后沿铰接于翻料轴上并以翻料轴为旋转轴线,储料斗的后端开口位置高于最前端活动插板的顶部,两者之间设计有倾斜状的滑料板8,滑料板的一端连接储料斗后端开口,滑料板另一端连接最前端活动插板的顶部。

使用时,如图1所示,将需要锻造加热的短棒料从机架箱体的前板进料口投入储料斗,启动上料机,翻料气缸第一次动作,翻料气缸活塞杆伸出并顶起储料斗,由于储料斗后沿与翻料轴的铰接作用,储料斗前端升起并向后倾斜,此时,储料斗内的短棒料从储料斗的前端向后端移动并滑出,第一根短棒料通过滑料板落入最前端的第一活动插板顶部,而后,翻料气缸回复并带动储料斗下降复位,而上料气缸开始第一次动作,上料气缸活塞杆伸出并顶起活动插板组件,此时,四件活动插板随底座一起顶升,其中第一活动插板顶部的短棒料也随活动插板上升,当活动插板升至最高点时,活动插板顶面后沿与后部相邻的固定插板顶面前沿成同一高度,则活动插板顶面与后部相邻的固定插板顶面形成同一斜面,第一活动插板顶部的第一根短棒料即从第一活动插板顶面滑落至后部相邻的第一固定插板顶面,由于相邻的第二活动插板板面的阻挡,第一根短棒料就留在第一固定插板顶面,不会随第一活动插板的下降而回落,再次,翻料气缸第二次动作,带动储料斗上升并通过滑料板送出第二根短棒料,同时,上料气缸复位,上料气缸活塞杆带动活动插板组件下降并回复,当活动插板组件下降到位时,第一活动插板顶面前沿低于滑料板后端高度,则第二根短棒料滑落至第一活动插板顶面,此时,由于第二活动插板顶面的前沿与第一固定插板顶面的后沿等高,第一根短棒料就从第一固定插板顶部滑落至第二活动插板顶部,再次,上料气缸第二次动作,上料气缸活塞杆伸出带动活动插板组件第二次上升,此时,第二根短棒料随第一活动插板上升,第一根短棒料随第二活动插板上升,如此反复,可将短棒料从第一活动插板顶面逐步提升至最后的第四固定插板顶面,继而通过后滑板从出料口落入外部的感应加热炉进料槽口,上料气缸和翻料气缸按照设定频率重复动作,可将储料斗内的短棒料整齐排列并有节律地不断送入感应加热炉的进料槽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纵”、“横”、“内”、“外”等表示方向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上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了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说明的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增添或替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