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0009发布日期:2020-06-02 18:58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物料样品的采制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物料(如矿石、煤料)的样品采制、分析工作,各个国家均有强制标准,必须遵照标准进行采制样和分析工作。样品采制、分析工作过程的准则是在不破坏样品代表性的前提下,把采集到的样品粒度逐渐减小,质量也逐步减少,直到符合实验室化验对样品的粒度和质量(重量)精度要求,然后对符合要求的样品进行相关的试验分析。这一过程中不能够有样本的损失,不能够令样本发生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否则将会对最终的试验结果造成影响。

当前,对于样品的采制一体化作业、采制一体化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合样归批作业。所谓合样归批,是指在采制样作业的前端时,会制得多批次的不同煤样并用样桶装起来,而且每一批次的煤样样桶也具有一定的数量,并且在制作、转运过程中会导致煤样的混乱。这使得在采制样作业的后端时,需要将这些不同批次、不同数量、次序混乱的煤样先进行相同批次的归拢合一,再集中完成每一相同批次的采制样作业。这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部分现有合样归批系统设有并列的暂存传输线、制样传输线和转移传输线,并且暂存传输线、制样传输线和转移传输线的前端共用一个前端横移装置、后端也共用一个后端横移装置。暂存传输线只具有单向传输功能,前端横移装置兼具了扫码判断和横向传输的功能。当前端横移装置对暂存传输线传输来的样桶进行扫码、并且判断该样桶不是本批次制样样桶时,需要利用前端横移装置将该样桶传输至转移传输线,通过转移传输线传输给后端横移装置,后端横移装置再传输给暂存传输线,以进行下一次的扫码,以此形成循环。如果是本批次样桶,则需要利用前端横移装置将该样桶传输至制样传输线。这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一是大大增加了前端横移装置的使用率和作业负担,其要同时承担本批次样桶的转移和非本批次样桶的循环传输。这会容易造成前端横移装置的劳损,影响设备和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二是,这会大大降低合样归批系统的作业效率,因为如果前端横移装置在参与非本批次样桶的循环传输时,其肯定就不能够同时参与本批次样桶的转移了,或者反之,如果前端横移装置在参与本批次样桶的转移,那系统就不能继续同时进行非本批次样桶的循环传输了。三是,同理,由于这种系统的后端横移装置既要参与非本批次样桶的循环传输作业,也要参与将制样后空桶横向转移至暂存传输线暂存的输送作业,所以也一是使得大大增加了后端横移装置的使用率和作业负担,其要同时承担空桶的转移和非本批次样桶的循环传输。这会容易造成后端横移装置的劳损,影响设备和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二是也会大大降低合样归批系统的作业效率。

(2)还有部分现有合样归批系统,设有并列的暂存传输线、非当前样传输线、空桶传输线和制样传输线,暂存传输线、非当前样传输线、空桶传输线和制样传输线的前端共用一个前端横移装置、后端也共用一个后端横移装置。前端横移装置兼具了扫码判断和横向传输的功能。当前端横移装置对暂存传输线传输来的样桶进行扫码、并且判断该样桶不是本批次制样样桶时,需要利用前端横移装置将该样桶传输至非当前样传输线进行暂存,等待后续再进行扫码。如果是本批次样桶,则需要利用前端横移装置将该样桶横移传输至制样传输线。这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一是大大增加了前端横移装置的使用率和作业负担,其要同时承担本批次样桶的转移和非本批次样桶的循环传输。这会容易造成前端横移装置的劳损,影响设备和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二是这会大大降低合样归批系统的作业效率,因为如果前端横移装置在参与非本批次样桶的循环传输时,其肯定就不能够同时参与本批次样桶的转移了,或者反之,如果前端横移装置在参与本批次样桶的转移,那系统就不能继续同时进行非本批次样桶的循环传输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作业效率高、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具有多区域缓存功能、保持工作连续性的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和并列纵向设置的空桶传输带、制样传输带和归批循环传输带;所述空桶传输带、制样传输带的后端设有横向的后端横移装置,所述空桶传输带、制样传输带和归批循环传输带的前端设有横向的前端横移装置;所述归批循环传输带包括并列纵向设置的正向传输带和逆向传输带,所述正向传输带和逆向传输带的后端和前端均设有横向的归批横移装置以用于使归批循环传输带形成循环传输;处于前端的归批横移装置上设有读码组件用于读取正向传输带输送来的样桶信息、以将同批次样桶纵向传输至前端横移装置后再经前端横移装置横向传输至制样传输带进行集中归批制样/或者将不属于该批次样桶横向传输至逆向传输带以使样桶循环传输;所述制样传输带的后端通过后端横移装置和制样设备对接、用于制样后将空桶经后端横移装置输至空桶传输带以进行空桶集中输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归批横移装置包括可正反向传动的第一辊筒传输机,所述第一辊筒传输机上可横向承载两个以上的样桶,所述归批横移装置上还设有可横向移动的第一钩桶机构、以用于带动样桶于第一辊筒传输机上横向传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钩桶机构包括相连接的钩桶驱动组件和钩取组件,所述钩桶驱动组件设于第一辊筒传输机下方,所述钩取组件从辊筒间隙处向上凸出、以用于驱动时带动样桶于第一辊筒传输机上横向传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归批横移装置的端部处还设有第一拦桶机构,所述第一拦桶机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气缸和第一拦桶板,所述第一气缸驱动第一拦桶板从辊筒间隙处向上伸出、以用于将样桶限位于第一辊筒传输机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端横移装置和前端横移装置均包括相配合的横向传输轨道装置和纵向移动平台装置,所述纵向移动平台装置设置于横向传输轨道装置上、用于横向传输以和传输带对接,所述纵向移动平台装置上设有朝向传输带设置的纵向传输组件、以用于将对接的传输带上的样桶纵向传输至纵向移动平台装置上后通过横向传输轨道装置横移至下一个对接工位、再将样桶纵向传输至对接的传输带装置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纵向传输组件包括可正反向传动的第二辊筒传输机,所述第二辊筒传输机上可横向承载两个以上的样桶,所述纵向移动平台装置上还设有可横向移动的第二钩桶机构、以用于带动样桶于第二辊筒传输机上横向传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钩桶机构包括相连接的钩桶驱动组件和钩取组件,所述钩桶驱动组件设于第二辊筒传输机下方,所述钩取组件从辊筒间隙处向上凸出、以用于驱动时带动样桶于第二辊筒传输机上横向传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纵向移动平台装置上于第二辊筒传输机的两端处均设有一套以上的第二拦桶机构,所述第二拦桶机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气缸和第二拦桶板,所述第二气缸驱动第二拦桶板从辊筒间隙处向上伸出、以用于将样桶限位于第二辊筒传输机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并列纵向设置的进桶传输带,所述进桶传输带的后端与后端横移装置对接、且前端通过前端横移装置与送样设备对接、以用于接收新样桶后通过前端横移装置传输至归批循环传输带暂存/或通过后端横移装置接收空桶传输带传来的空桶进行集中输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桶传输带为两条且纵向相邻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一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由于归批循环传输带可以完成独立的循环传输,使得其并不会和系统的前端横移装置、后端横移装置发生作业冲突和时间重叠,多批次的样桶能够持续的、循环的流转以进行后批次的不断合样归批作业,大大提高了本系统的作业效率,使得整个系统运转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二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在实现了上述集当前样合样暂存、非当前样循环传输、空桶暂存的三大缓存功能于一身的合样归批作业的同时,通过带独立循环传输的归批循环传输带与前端横移装置、后端横移装置的合理布局设计和结构配合,能够大大降低了系统对前端横移装置、后端横移装置的使用率,延长了设备和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的俯视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归批循环传输带的俯视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归批横移装置的立体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端横移装置的俯视原理示意图。

图例说明:

1、进桶传输带;2、空桶传输带;3、制样传输带;4、归批循环传输带;41、正向传输带;42、归批横移装置;421、第一辊筒传输机;422、第一钩桶机构;423、第一拦桶机构;43、逆向传输带;5、后端横移装置;6、前端横移装置;7、横向传输轨道装置;8、纵向移动平台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和并列纵向设置的空桶传输带2、制样传输带3和归批循环传输带4;空桶传输带2、制样传输带3的后端设有横向的后端横移装置5,空桶传输带2、制样传输带3和归批循环传输带4的前端设有横向的前端横移装置6;归批循环传输带4包括并列纵向设置的正向传输带41和逆向传输带43,正向传输带41和逆向传输带43的后端和前端均设有横向的归批横移装置42以用于使归批循环传输带4形成循环传输;处于前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上设有读码组件用于读取正向传输带41输送来的样桶信息、以将同批次样桶纵向传输至前端横移装置6后再经前端横移装置6横向传输至制样传输带3进行集中归批制样/或者将不属于该批次样桶横向传输至逆向传输带43以使样桶循环传输;制样传输带3的后端通过后端横移装置5和制样设备(如图中a所示)对接、用于制样后将空桶经后端横移装置5输至空桶传输带2以进行空桶集中输出。

具体实施原理如下,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关于方向的描述均为根据图所示的方向进行描述、以便于理解,而并非对技术方案的限定。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归批循环传输带4上已放置了多批次、多数量、次序混乱的样桶,合样归批制样开始后:

关于制样样桶和待制样样桶的合样归批作业:

正向传输带41朝前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传输(如图中箭头b方向),使得最前端的样桶被传输至前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上,然后读码组件开始对样桶进行读码作业(读码作业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累述),如果该样桶正好为需要制样的第一批次样桶,则归批横移装置42将该样桶继续纵向传输至前端横移装置6上,使得前端横移装置6带动该样桶横向传输至制样传输带3,然后将该样桶纵向传输(如图中箭头c方向)至制样传输带3上并等待后续该同一批次样桶的集中。然后前端横移装置6退回至归批循环传输带4,等待下一次的横向传输作业,直至将属于同一批次的所有样桶都集中传输至制样传输带3上,完成了该批次的制样样桶的合样归批作业。合样到位后,制样传输带3驱动样桶朝向制样设备a运行(如图中箭头c方向),使得该批次样桶逐一运行至制样设备内进行该批次的制样作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前端横移装置6带动该样桶横向传输至制样传输带3的过程中,正向传输带41可以继续朝前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传输,使得原本排名第二(目前在正向传输带41上排名第一个)的样桶继续被传输至前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上进行读码作业。如果读取的仍是本批次样桶,即可以等待前端横移装置6退回至归批循环传输带4后,在第一时间将该样桶传输至前端横移装置6,马上进行下一次的横向传输作业,大大节省了等待时间。而如果读取的不是本批次样桶,则可以在前端横移装置6还未退回时,先将该非本批次样桶横向传输至一侧的逆向传输带43上,逆向传输带4会逆向(如图中箭头c方向)将该样桶传输至后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通过后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使得该样桶被再次循环传输至正向传输带41上,形成独立的循环传输,以等待下一次的扫码。也即,在上述的前端横移装置6带动第一个样桶横向传输至制样传输带3的过程中,归批循环传输带4可以完成独立的循环传输,并不间断的进行扫码作业,直至扫到本批次样桶后暂停,等前端横移装置6退回至归批循环传输带4后,在第一时间将属于本批次的第二个样桶传输至前端横移装置6,马上进行下一次的横向传输作业,大大节省了等待时间。也即,前端横移装置6不会影响归批循环传输带4的独立循环传输作业和扫码作业,这不但大大提高了本系统的作业效率,使得整个系统运转更加智能化、便捷化;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前端横移装置6的使用率,延长了设备和系统的使用寿命。

按上述循环,第一批次完成倒料制样后又依次进行第二批次、第三批等的逐一合样归批作业,直至将所有多批次、多数量、次序混乱的样桶都持续的、循环的流转以逐一完成后续各个批次的合样归批制样作业。

关于制样后空桶的合样归批作业:

在当前实施例中,当制样传输带3驱动样桶朝向制样设备运行,使得该批次样桶逐一运行至制样设备内进行该批次的制样作业时,首个完成制样的空桶会被传输至后端横移装置5上,再使得后端横移装置5带动该空桶回传至空桶传输带2进行缓存(按照箭头b方向),直至将所有的空桶都完成暂存,以便于后续的空桶集中输出。由于归批循环传输带4可以通过后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完成独立的循环传输,其并不需要利用后端横移装置5,使得归批循环传输作业和空桶传输作业两者并不相冲突,可以同时进行,这不但大大提高了本系统的作业效率,使得整个系统运转更加智能化、便捷化;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后端横移装置5的使用率,延长了设备和系统的使用寿命。

通过以上特殊的科学设计可知:

一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由于归批循环传输带4可以完成独立的循环传输,使得其并不会和系统的前端横移装置6、后端横移装置5发生作业冲突和时间重叠,多批次的样桶能够持续的、循环的流转以进行后批次的不断合样归批作业,大大提高了本系统的作业效率,使得整个系统运转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二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样品采制化的合样归批系统,在实现了上述集当前样合样暂存、非当前样循环传输、空桶暂存的三大缓存功能于一身的合样归批作业的同时,通过带独立循环传输的归批循环传输带4与前端横移装置6、后端横移装置5的合理布局设计和结构配合,能够大大降低了系统对前端横移装置6、后端横移装置5的使用率,延长了设备和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中,设有两条归批循环传输带4和两条空桶传输带2,这能够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容纳能力和处理能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一条或者更多条的归批循环传输带4和空桶传输带2。

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归批横移装置42包括可正反向传动的第一辊筒传输机421,第一辊筒传输机421上可横向承载两个以上的样桶,归批横移装置42上还设有可横向移动的第一钩桶机构422、以用于带动样桶于第一辊筒传输机421上横向传输。以处于前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为例:通过设置可正反向传动的第一辊筒传输机421,可以在正向传输时,接受正向传输带41朝前输送来的样桶,并且可以将该样桶继续正向传输至前端横移装置6上。通过设置第一钩桶机构422,可以将处于图中左侧的非本批次样桶先钩取横移至右侧,然后第一辊筒传输机421反向传输,将该样桶顺利传输至逆向传输带43上。处于后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同理运行,很好的实现了归批循环传输带4的独立循环传输。

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钩桶机构422包括相连接的钩桶驱动组件和钩取组件,钩桶驱动组件设于第一辊筒传输机421下方,钩取组件从辊筒间隙处向上凸出、以用于驱动时带动样桶于第一辊筒传输机421上横向传输。这种设计既能够实现极佳的驱动效果,又不会占用太多的空间,便于样桶在辊筒传输机421上的灵活横向、纵向传输。

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归批横移装置42的端部处还设有第一拦桶机构423,第一拦桶机构42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气缸和第一拦桶板,第一气缸驱动第一拦桶板从辊筒间隙处向上伸出、以用于将样桶限位于第一辊筒传输机421上。以处于前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为例:通过设置第一拦桶机构423,使得在接受正向传输带41朝前输送来的样桶时,样桶能够顺利的停在归批横移装置42上,避免样桶掉落的风险;同时还能够在纵向传输时实现二次保险功能,即只有第一拦桶机构423向下落放打开了,该批次样桶才能够实现正常的纵向传输至前端横移装置6上,避免了误操作,安全性更强。处于后端的归批横移装置42同理运行。

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后端横移装置5和前端横移装置6均包括相配合的横向传输轨道装置7和纵向移动平台装置8,纵向移动平台装置8设置于横向传输轨道装置7上、用于横向传输以和传输带对接,纵向移动平台装置8上设有朝向传输带设置的纵向传输组件、以用于将对接的传输带上的样桶纵向传输至纵向移动平台装置8上后通过横向传输轨道装置7横移至下一个对接工位、再将样桶纵向传输至对接的传输带装置上。在本实施例中,纵向传输组件包括可正反向传动的第二辊筒传输机,第二辊筒传输机上可横向承载两个以上的样桶,纵向移动平台装置8上还设有可横向移动的第二钩桶机构、以用于带动样桶于第二辊筒传输机上横向传输。纵向传输组件的设置原理与上述的归批横移装置42的原理相似,在此不再累述。

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二钩桶机构包括相连接的钩桶驱动组件和钩取组件,钩桶驱动组件设于第二辊筒传输机下方,钩取组件从辊筒间隙处向上凸出、以用于驱动时带动样桶于第二辊筒传输机上横向传输。

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纵向移动平台装置8上于第二辊筒传输机的两端处均设有一套以上的第二拦桶机构,第二拦桶机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气缸和第二拦桶板,第二气缸驱动第二拦桶板从辊筒间隙处向上伸出、以用于将样桶限位于第二辊筒传输机上。这与归批横移装置42的设置原理一致,能够使样桶能够顺利的停在第二辊筒传输机上,避免样桶掉落的风险;同时还能够在纵向传输时实现二次保险功能,即只有第二拦桶机构向下落放打开了,该批次样桶才能够实现正常的纵向传输,避免了误操作,安全性更强。

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并列纵向设置的进桶传输带1,进桶传输带1的后端与后端横移装置5对接、且前端通过前端横移装置6与送样设备(如图所示d)对接、以用于接收新样桶后通过前端横移装置6传输至归批循环传输带4暂存/或通过后端横移装置5接收空桶传输带2传来的空桶进行集中输出。

当送样设备(如图所示d,例如外部转运小车)通过前端横移装置6与进桶传输带1的前端对接后,送样设备内的样桶(含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等)可以一次性全部传输至进桶传输带1上。然后进桶传输带1朝前端横移装置6传输,通过前端横移装置6将所有的样桶都依次传输至归批循环传输带4上进行暂存,然后实现上述的三类合样归批作业。这使得本系统能够和采制化整体系统形成完美对接,样桶能够持续的、自动传输至进桶传输带1上。同时,空桶传输带2内归批存储完本批次的所有空桶后,空桶传输带2带动空桶逐一传输至后端横移装置5,并通过后端横移装置5最终传输至进桶传输带1上,用于空桶的集中全部输出,也使得空桶传输带2能够继续容纳后批次的制样后空桶。

进一步,在较佳实施例中,空桶传输带2为两条且纵向相邻布置。这使得其不但能够容纳更多的空桶,而且两条空桶传输带2和后端横移装置5的配合,能够一次同时输送两个空桶至后端横移装置5上,再一次同时输送两个空桶至进桶传输带1上,使得出空桶作业效率更高。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