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供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4805发布日期:2021-01-08 16:2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供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供膜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显示器、电视机等电子产品的技术逐渐成熟,该类电子产品的装配多数是通过自动流水线进行,装配时通过人工辅助安装各个零部件;其中,在装配屏幕前,需要在背板上先铺设一张扩散膜,然后再将屏幕主体装配到背板上,并将扩散膜压在下方,扩散膜的设计可保证光线均匀地照射在屏幕的玻璃背面;

传统的铺设扩散膜的过程中,扩散膜一般都是成叠的放置在流水线旁侧的推车上,工人需要从堆叠的扩散膜中逐张地取下并铺设到对应的背板上,但对于一些大尺寸的扩散膜,例如电视机的扩散膜,人工手动取膜和放膜时十分不便,且因取膜角度的问题,容易导致膜发生褶皱。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供膜装置,可辅助工人取放扩散膜,且能降低取膜时发生褶皱的可能性。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供膜装置,安装在流水线的传送带机构旁侧,包括支撑框架、移动框架、供料板、第一驱动部和控制箱;所述支撑框架内部空腔设计,且支撑框架上设有接通空腔的取料口,所述传送带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空腔内,并靠近所述取料口设置;所述移动框架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的空腔内,并位于所述传送带机构上方;所述第一驱动部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与所述移动框架驱动连接,以驱使所述移动框架靠近或远离所述传送带机构;所述供料板倾斜地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内,以用于放置扩散膜;所述控制箱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且所述控制箱分别与所述传送带机构和所述第一驱动部电性连接,以分别用于控制所述传送带机构和所述第一驱动部的运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电机和联动块,所述支撑框架上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两侧均设有横槽,所述联动块上设有多个第一滑轮,所述联动块通过所述多个第一滑轮与横杆第一侧的横槽配合,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联动块上,且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与所述横杆第二侧的横槽配合的第一驱动轮;所述第一驱动部设有两个并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两侧,且所述两个第一驱动部的联动块分别与所述移动框架两侧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框架上还对应放置在所述供料板上的扩散膜设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控制箱电性连接,且控制箱内还设有警报器。

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移动框架上并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的第一电动缸;所述供料板还与所述移动框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电动缸主体与所述移动框架铰接,第一电动缸的伸缩端与所述供料板铰接,以使所述供料板具备相对于所述移动框架倾斜固定的第一位置和相对于所述移动框架翻转并处于水平状态的第二位置。

优选地,还包括送料机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升降部、支撑板、送料板和第二电动缸,所述支撑框架上还设有接通空腔的进料口;所述升降部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的进料口处,且所述升降部与所述支撑板连接,以驱使所述支撑板升降;所述送料板可摆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二电动缸主体与所述支撑板铰接,第二电动缸的伸缩端与所述送料板铰接,以驱使所述送料板相对于所述支撑板摆动;所述控制箱与所述升降部和所述第二电动缸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升降部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转轴、滑块和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的第三电机;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的进料口两侧,所述滑块设有两个,且所述两个滑块分别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上;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内,且所述转轴与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滑块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板两端分与所述两个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上,且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轴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三电机驱使所述支撑板沿所述转轴长度方向升降。

优选地,还包括转轮,所述送料板上设有转槽,所述转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转槽内;所述转槽设有多个,所述转轮对应所述多个转槽设有多个。

优选地,还包括分层机构,所述分层机构包括第二驱动部、移动板、固定板和与控制箱电性连接的丝杆电机,所述移动框架两侧设有斜杆,移动板两端分别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两根斜杆上;所述第二驱动部安装在所述移动板上,以用于驱使所述移动板沿所述斜杆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移动板内部设有移动槽,所述固定板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移动槽内,所述丝杆电机安装在所述移动板上,且丝杆电机输出端与所述固定板驱动连接;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多个真空吸盘。

优选地,所述两根斜杆均设有滑槽,所述移动板两端均设有多个第二滑轮,所述移动板两端通过所述多个第二滑轮与所述滑槽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移动板两端分别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两根斜杆上;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驱动轮和与控制箱电性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移动板上,所述第二驱动轮安装在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且所述第二驱动轮与所述滑槽配合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二电机驱使所述移动板沿所述斜杆长度方向移动。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供膜装置,相对于传统的放膜和取膜方式而言,该自动供膜装置中的移动框架和供料板的可移动设计,可不断地将扩散膜运送到工人正前方,在工人取下扩散膜后直接将扩散膜铺设到电视机背板上即可,整个过程工人的双臂的运动范围较小,以减少工人的双臂运动量,保证工人的双臂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且能降低扩散膜发生褶皱的可能性;而供料板倾斜设计,既可避免放置在供料板上扩散膜掉落,又符合人体工学,使得工人在取膜时无需弯腰,以极大程度上地辅助工人取放扩散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四;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6示出了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示出了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五;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分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2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传送带机构、11传送电机、12传送带主体、2支撑框架、20空腔、20a取料口、20b进料口、21横杆、210横槽、3移动框架、30斜杆、300滑槽、31第一电动缸、4供料板、5第一驱动部、51第一电机、510第一驱动轮、52联动块、520第一滑轮、6控制箱、7送料机构、71升降部、711第一导轨、712第二导轨、713转轴、714滑块、715第三电机、72支撑板、73送料板、730转槽、74第二电动缸、8分层机构、81第二驱动部、811第二驱动轮、812第二电机、82移动板、820第二滑轮、821移动槽、83固定板、830真空吸盘、84丝杆电机、d电视机背板、g传感器、k扩散膜、z转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阅附图1-附图13,一种自动供膜装置,包括传送带机构1、支撑框架2、移动框架3、供料板4、第一驱动部5和控制箱6;支撑框架2内部空腔20设计,且支撑框架2上设有接通空腔20的取料口20a,传送带机构1设置在支撑框架2的空腔20内,并靠近取料口20a设置;移动框架3可移动地安装在支撑框架2的空腔20内,并位于传送带机构1上方;第一驱动部5安装在支撑框架2上并与移动框架3驱动连接,以驱使移动框架3靠近或远离传送带机构1;供料板4倾斜地设置在移动框架3内,以用于放置扩散膜k,具体的,供料板4的倾斜角度为α,α的角度大小为60°~70°;控制箱6安装在支撑框架2上,且控制箱6分别与传送带机构1和第一驱动部5电性连接,以分别用于控制传送带机构1和第一驱动部5的运行。

特别的,传送带机构1包括传送电机11和传送带主体12,且在本发明的附图中的传送带机构1仅为生产时流水线中的一部分,例如在往电视机背板d铺设扩散膜k的上一道工序为清理电视机背板d,电视机背板d铺设完扩散膜k的下一步工序为装配屏幕,由于步骤过多,本发明不做具体描述。

具体的,初始状态下,移动框架3远离传送带机构1以露出传送带主体12,当需要给电视机背板d铺设扩散膜k时,控制箱6向传送带机构1的传送电机11发送指令,传送电机11驱使传送带主体12运行,以将放置在传送带主体12上的电视机背板d传送至取料口20a处,此时控制箱6控制传送电机11停止;进一步的,控制箱6向第一驱动部5发送指令,第一驱动部5驱使移动框架3和设置在移动框架3上的供料板4靠近传送带机构1并位于传送带主体12上方,此时工人即可从堆叠在供料板4上的多张扩散膜k中取下一张,接着控制箱6再次向第一驱动部5发送指令驱使移动框架3远离传送带机构1并露出传送带主体12上的电视机背板d,工人将手中的扩散膜k铺设到电视机背板d上即可,最后控制箱6再次向传送电机11发送指令驱使传送带主体12将铺设好扩散膜k的电视机背板d传送到下一道工序,同时上一道工序的电视机背板d传送至取料口20a处,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即可。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放膜和取膜方式而言,本发明中的移动框架3和供料板4的可移动设计,可不断地将扩散膜k运送到工人正前方,在工人取下扩散膜k后直接将扩散膜k铺设到电视机背板d上即可,整个过程工人的双臂的运动范围较小,以减少工人的双臂运动量,保证工人的双臂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且能降低扩散膜k发生褶皱的可能性;而供料板4倾斜设计,既可避免放置在供料板4上扩散膜k掉落,又符合人体工学,使得工人在取膜时无需弯腰,以极大程度上地辅助工人取放扩散膜k。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箱6控制传送带机构1和移动框架3的移动时间和间隔,均由事先设置好的编程决定,由于类似的编程为现有技术,故本发明中不做具体描述;此外,控制箱6本体也为市面上常见的产品,其本身自带有相关的急停按钮,以及用于单独控制各部位运行的控制按钮,此类技术也属于公知常识,故本案中不做具体描述。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工人忘记铺设扩散膜k,本发明中,支撑框架2上还对应放置在供料板4上的扩散膜k设有传感器g,具体为距离传感器g,该距离传感器g与控制箱6电性连接,且控制箱6内还设有警报器。

具体的,由于在本道工序中,移动框架3需要移动两次,移动框架3第一次移动是将供料板4带动带工人面前给工人取膜,移动框架3第二次移动是整体远离传送带机构1以露出电视机背板d给工人放膜;其中,若是移动框架3第一次移动后,工人没有拿起供料板4上的扩散膜k,则距离感应器检测不到扩散膜k的距离变化,则会将向控制箱6发送指令,继而驱使控制箱6内的警报器发出声音提醒工人。

参阅附图3-附图7,第一驱动部5的结构有很多种,可为电动缸、电动丝杆等,而在本发明中,第一驱动部5包括第一电机51和联动块52,支撑框架2上设有横杆21,横杆21两侧均设有横槽210,联动块52上设有多个第一滑轮520,联动块52通过多个第一滑轮520与横杆21第一侧的横槽210配合,第一电机51安装在联动块52上,且第一电机51的输出轴上设有与横杆21第二侧的横槽210配合的第一驱动轮510;第一驱动部5设有两个并分别设置在支撑框架2两侧,且两个第一驱动部5的联动块52分别与移动框架3两侧固定连接。

具体的,当控制箱6向第一电机51发送指令后,第一电机51带动第一驱动轮510转动,进而驱使第一驱动轮510与横杆21第二侧的横槽210发送摩擦,从而使得联动块52具备相对于横杆21移动的趋势,而联动块52上的多个第一滑轮520与第一驱动轮510和围夹持横杆21,则当第一电机51运行时,驱使联动块52沿横杆21长度方向移动,进而驱使移动框架3移动;而两个第一驱动部5的设计,则可使得移动框架3移动更稳定;需要注意的是,两个第一驱动部5的第一电机51在使用过程中同步运行。

参阅附图8-附图10,当扩散膜k使用完毕后,为了便于添加扩散膜k,本发明还包括安装在移动框架3上并与控制箱6电性连接的第一电动缸31;供料板4还与移动框架3可转动地连接,第一电动缸31主体与移动框架3铰接,第一电动缸31的伸缩端与供料板4铰接,以使供料板4具备相对于移动框架3倾斜固定的第一位置和相对于移动框架3翻转并处于水平状态的第二位置。

具体的,控制箱6向第一电动缸31发送指令驱使第一电动缸31的伸缩端收缩,进而驱使供料板4由第一位置翻转至第二位置,此时供料板4处于水平状态,便于往供料板4上放置扩散膜k;放置完毕后,再次按下控制按钮驱使第一电动缸31的伸缩端伸出,使供料板4由第二位置翻转回第一位置即可。

参阅附图8-附图13,考虑到成叠的扩散膜k较重,而支撑框架2本体高度较高(与人体身高差不多),为了方便工人将扩散膜k放置到处于第二位置的供料板4上,本发明中还包括送料机构7,送料机构7包括升降部71、支撑板72、送料板73和第二电动缸74,支撑框架2上还设有接通空腔20的进料口20b;升降部71安装在支撑框架2的进料口20b处,且升降部71与支撑板72连接,以驱使支撑板72升降;送料板73可摆动地安装在支撑板72上,第二电动缸74主体与支撑板72铰接,第二电动缸74的伸缩端与送料板73铰接,以驱使送料板73相对于支撑板72摆动。

具体的,升降部71包括第一导轨711、第二导轨712、转轴713、滑块714和与控制箱6电性连接的第三电机715;第一导轨711和第二导轨712分别安装在支撑框架2的进料口20b两侧,滑块714设有两个,且两个滑块714分别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一导轨711和第二导轨712上;转轴713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导轨711内,且转轴713与安装在第一导轨711上的滑块714螺纹连接,支撑板72两端分与两个滑块714固定连接;第三电机715安装在第一导轨711上,且第三电机715的输出轴与转轴713连接;以通过第三电机715驱使支撑板72沿转轴713长度方向升降。

使用前,第二电动缸74的伸缩端处于收缩状态,此时送料板73处于水平状态;当控制箱6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三电机715的控制按钮,当按下该控制按钮后,控制箱6向第三电机715发送指令,第三电机715带动转轴713转动,进而驱使安装在第一滑轨上的滑块714沿第一滑轨长度方向滑动,且由于支撑板72的设计,安装在第二滑轨上的滑块714也同时移动,进而带动送料板73向下移动至支撑框架2的最低处,此时即从送料口处往送料板73上放置扩散膜k;

放置完毕后,再次启动第三电机715驱使送料板73向上移动至最高处,此时控制箱6向第一电动缸31发送指令驱使供料板4翻转至第二位置,然后控制箱6继续向第一电机51发送指令,驱使移动框架3往送料机构7方向移动,使得供料板4的板面插入至送料板73的板面下方;进一步的,控制箱6向第二电动缸74发送指令,驱使第二电动缸74的伸缩端伸出,进而带动送料板73往供料板4方向向下翻转,使得放置在送料板73上的扩散膜k掉落至供料板4上;

最后控制箱6再通过控制箱6控制移动框架3靠近传送带机构1,使得供料板4远离送料板73,并向第一电动缸31发送指令驱使供料板4由第二位置翻转回第一位置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控制送料板73沿转轴713长度方向移动前,需保证移动框架3处于靠近传送带机构1的位置,以避免送料板73与移动框架3发送碰撞;另一方面,当送料板73向上移动至最高处时,送料板73板面高于供料板4处于第二位置时的水平板面;此外,控制箱6上还设有复位程序,当供料板4返回第一位置后,移动框架3自动恢复至正常工序。

参阅附图13,还包括转轮z,送料板73上设有转槽730,转轮z可转动地安装在转槽730内;转槽730设有多个,转轮z对应多个转槽730设有多个;转轮z的设计可减少成叠的扩散膜k与送料板73之间的摩擦,使扩散膜k倾斜时更容易从送料板73上掉落至供料板4上。

参阅附图9-附图11,在供料板4处于第一位置时,考虑到工人需要从成叠的扩散膜k中单独取下一张较为困难,因此本发明中还包括分层机构8,分层机构8包括第二驱动部81、移动板82、固定板83和与控制箱6电性连接的丝杆电机84,移动框架3两侧设有斜杆30,移动板82两端分别可移动地安装在两根斜杆30上;第二驱动部81安装在移动板82上,以用于驱使移动板82沿斜杆30长度方向移动;移动板82内部设有移动槽821,固定板83可移动地安装在移动槽821内,丝杆电机84安装在移动板82上,且丝杆电机84输出端与固定板83驱动连接;固定板83上设有多个真空吸盘830。

具体的,当供料板4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驱动部81驱使沿斜杆30长度方向移动至扩散膜k上方,然后控制箱6驱使丝杆电机84丝杆轴伸出,驱使固定板83沿移动槽821槽向向下移动,使得固定板83上的真空吸盘830与扩散膜k接触,此时给真空吸盘830通气,使得真空吸盘830吸附表层的扩散膜k,然后控制丝杆电机84的丝杆轴收缩以驱使固定板83沿移动槽821槽向向上移动,即可使得成叠的扩散膜k中的表层扩散膜k被轻微拉起实现分层,最后切断真空吸盘830的气源即可;分层后的扩散膜k更容易被工人从成叠的扩散膜k中单独取下。

另一方面,本发明中的两根斜杆30均设有滑槽300,移动板82两端均设有多个第二滑轮820,移动板82两端通过多个第二滑轮820与滑槽300配合连接;以使移动板82两端分别可移动地安装在两根斜杆30上;第二驱动部81包括第二驱动轮811和与控制箱6电性连接的第二电机812,第二电机812安装在移动板82上,第二驱动轮811安装在第三电机715的输出轴上,且第二驱动轮811与滑槽300配合连接,以通过第二电机812驱使移动板82沿斜杆30长度方向移动。

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