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料筒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31155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料筒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料筒结构改良。
塑胶成型的制程中,多半将若干料粒集中于一集料筒中,并且在该集料筒的出中端配设预定之加工机;如此料粒便可藉其自重及上方其他料粒的压挤作用,逐渐自出口端落出进入加工机中,以进行成型加工。
以上的集料筒结构虽具有集料及供料粒自动落出之功效,但由于集料筒内部通常都是装填相当数量的料粒,故集料筒内部的料粒常态下乃形成扎实状态不易流动,加上出口端的口径不大,料粒的落出速率受到限制,以及料粒在出口端位置容易产生推挤情形,故导致料粒在出口端容易有落出不顺畅的情形,严重时将会影响制造效率与产能,显示该习用的集料筒结构并不为理想结构而有需改良。
此外集料筒的出口端上方,料粒直接对应出口端,故与其他位置的料粒此较,其落出机率较高,因此在集料筒内经常发现出口端上方的料粒累积高度较低于其他位置的料粒累积高度。而由于料粒在进入加工机时,必须是干燥的颗粒,如此其制品表面才会光滑平整,因此集料筒内能常会注入干燥空气用以蒸发料粒表面的水份;然而料粒是持续不断的注入集料筒内,而未干燥的料粒在进入集料筒后,位在中间的料粒因比其他位置的料粒更容易移动,故料粒在来不及受到干燥空气进行干燥即已落出集料筒而进入加工程序,此时无疑是以潮湿料粒进入加工机加工,当制成产品时,其表面水份蒸发后便会在产品上产生气泡而形成不良品,故有加以改良以符合实用需求之必要。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料筒结构改良,其主要使料粒在预定之筒体内,藉拨分、汇接之交互分流作用的方式逐渐落下,以减除料粒累积时的压挤作用力,使料粒顺畅落出,而且料粒行进过程获致良好的干燥效果,并可依先后顺序进入加工机,如此使料粒落出时有较高干燥度以利于加工制造之需。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其包括有至少一个筒段,其内部均制成中空状;至少二个拨分汇接元件,其均由一个具倾斜面之拨分单元下方对应一个具有倾斜面之汇接单元所构成,且该汇接单元底部开设有一个贯穿之漏孔,而各拨分汇接元件安装于组合之筒段内,彼此相距一段预定间距。
如此料粒在经过各拨分汇接元件时,即可受到各倾斜面的作用,而产生拨分、汇接的交互分流作用,进而达到使料粒顺畅落出及使料粒具高干燥度这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料粒移动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料粒移动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料粒移动示意图之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料粒累积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之料粒移动路径示意图。
图号说明(20)筒段 (21)漏斗面 (22)管段(23)出口 (30)拨分汇接元件 (31)拨分单元(32)倾斜面(33)汇接单元 (34)倾斜面(35)漏孔 (36)接杆 (37)杆柱(38)接环 (40)料粒本实用新型系一种集料筒结构改良,请参阅
图1、2所示,主要由至少一个筒段(20)及至少二个拨分汇接元件(30)共同组合而成;其中本实施例以二个筒段为例说明,但不限制为二个筒段为必然之实施手段。
该各筒段(20)的轴向内部均制成中空状,而且其中一筒段(20)的一端制设成漏斗面(21),并延伸一管段(22),管段(22)末端形成出口(23);藉此各筒段(20)可互相叠接组合,以构成一预定大小之筒体,而具有漏斗面(21)与管段(22)之筒段(20)位在筒体的最下方。
各拨分汇接元件(30)系由一拨分单元(31)衔接一汇接单元(33)所构成,其中该拨分单元(31)制成锥体状,其外表形成倾斜面(32),而汇接单元(33)制成漏斗状,使得内壁面呈倾斜面(34)形态,且在底面收束端开设有贯穿之漏孔(35);如此,在各拨分单元(31)较大外径一端外缘,接设若干接杆(36)供与汇接单元(33)较大外径一端内面相接,即可使拨分单元(31)与汇接单元(33)相对的接设组合成一体。
其次,在汇接单元(33)上系可接设有若干铅直向的杆柱(37)而各杆柱(37)的末端共同接设在一接环(38)上。
组装时,各拨分汇接元件(30)依序置入筒段(20)组成之筒体中,使各拨分汇接元件(30)之拨分单元(31)朝上;而相邻的两个拨分汇接元件(30)组接时,下方拨分汇接元件(30)之拨分单元(31)恰可穿卡在上方拨分汇接元件(30)的接环(38)中,且接环(38)与接杆(36)靠抵;据此相邻的两个拨分汇接元件(30)可保持预定之间距,且下方之拨分汇接元件(30)的拨分单元(31)对应上方拨分汇接元件(30)之汇接单元(33)底面的漏孔(35)。
使用时,请参阅图3所示,料粒(40)自筒体上方进入筒体内部时,料粒(40)与最上方之拨分汇接元件(30)接触,此时一部份的料粒(40)直接落在中间锥状之拨分单元(31)的倾斜面(32)上,并斜向落入对应之汇接单元(33)内部,而另一部份的料粒(40)直接落入汇接单元(33)内部;此时由拨分单元(31)落下的料粒(40),与直接落入汇接单元(33)内的料粒(40),彼此间形成交叉混合状态,且由于汇接单元(33)内壁面为倾斜面(34)且向下倾斜收束,故料粒(40)重新被聚合。
而被聚集的料粒(40)系又由汇接单元(33)底面的漏孔(35)落出,请参阅图4所示,此时由于位在下方之拨分汇接元件(30)的拨分单元(31)向上对应着漏孔(35),故落下的料粒(40)一部份由拨分单元(31)之倾斜面(32)滑落到汇接单元(33)内部,而另一部份则直接落在汇接单元(33)内部;换言之,料粒(40)在该位在中间位置的拨分汇接元件(30)上行进时,各料粒(40)又再次交叉混合。
请参阅图5所示,当料粒(40)经过中间位置之拨分汇接元件(30)的作用后,即又向下落至另一位在筒体底端之拨分汇接元件(30)上,且各料粒(40)仍延续前述的交叉混合方式行进,直至由落筒体底端之出口(23)落出。
请参阅图6、7所示,本实用新型各料粒(40)在筒体内行进时,因不断与拨分汇接元件(30)接触,故各拨分汇接元件(30)恰形成阻挡,使各料粒(40)不致快速的、扎实的累积在一起,如此可有利于各料粒(40)的移动,相对可使料粒(40)顺畅地自出口(23)处落出。
此外由于各拨分单元(31)表面与各汇接单元(33)内面所形成之倾斜面(32、(34)设成不同斜向角度之对应关系,故各料粒(40)在行进时,恰可往复交叉混合,其交互混合分流的作用,使得先进入筒体内的料粒(40)可先落到出口处,加上料粒(40)在行进过程中已获得良好的干燥效果,故当各料粒(40)经各拨分汇接元件(30)的作用而移动累积于筒体底端,并依序进入加工机内成型,所制提的产品表面自然可以形成平整光滑状;据此可有效解决习用集料筒中央位置的料粒移动、落出较周边料粒边快,来不及干燥所造成之产品缺陷,故本实用新型符合实用需求无疑。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具有倾斜面之拨分汇接元件组配于筒体内(不论筒体是组合式结构或单一筒状结构),使得料粒不致形成过度挤压状态,而且各料粒行进时又可与干燥空气充分接触,使表面干燥度提高,以利后续的加工制程。
权利要求1.一种集料筒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至少一个筒段,其内部均制成中空状至少二个拨分汇接元件,其均由一个具倾斜面之拨分单元下方对应一个具有倾斜面之汇接单元所构成,且该汇接单元底部开设有一贯穿之漏孔,而各拨分汇接元件安装于组合之筒段内,彼此相距一段预定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料筒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拨分汇接元件组设于筒段内,其一拨分汇接元件之拨分单元恰可对应另一拨分汇接元件之汇接单元的漏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料筒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拨分汇接元件之拨分单元可制设成锥状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料筒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拨分汇接元件之汇接单元可制设成收束状态之漏斗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料筒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拨分汇接元件的下方可接设预定数目的杆柱,而各杆柱端部则共同接设一接环,藉此一个拨分汇接元件之拨分单元可卡接在另一拨分汇接元件之接环上,使相邻两个拨分汇接元件相距预定间距。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料筒结构改良。其主要由至少二个筒段组成一筒体,且在该筒体内安装至少二个拨分汇接元件所构成;其中各拨分汇接元件上具有相对之拨分单元及汇接单元,而且各单元表面均形成有预定之倾斜面,如此料粒在筒体内落下行进时,即可经各拨分汇接元件的交互分流作用,均匀顺畅地依先后顺序自料筒中落出,而符合产业利用价值及实用功效。
文档编号B29C31/00GK2467306SQ01215439
公开日2001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8日
发明者王邦枝 申请人:王邦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