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卫星总装用加热带的加热丝端与引线之间焊接强度的方法

文档序号:4442068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提高卫星总装用加热带的加热丝端与引线之间焊接强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焊接强度的方法,更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卫星总装用加热带的加热丝与引线之间焊接强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补偿加热带的焊引线过程中,补偿加热带的加热丝直径为0. Imm,引线为 AR-100(19根0. 12mm的线拧成),其直径约为1.2mm。现有工艺过程中,首先将加热丝与引线焊接,套上热缩套管进行吹塑。热缩套管与加热带和引线都是热缩的,中间热缩套管自由端对加热丝、焊点及引线进行保护。由此,可以看出加热丝断开主要有以下两个可能若热缩力足够大的话,则加热丝只可能在热缩套管自由部分断开,即因为热缩套管自由部分伸长而受到拉力将加热丝拉断;若热缩力不够大,则有可能是热缩套管与加热带或引线脱开而造成加热丝受到拉力而被拉断。通过此工艺焊接完成后,热缩套管自由部分内部的加热丝、焊点及引线都是直线,如果热缩套管在受到外力时伸长,则加热丝将会受到拉力,可能被拉断。因此,如何提高卫星总装用加热带的加热丝与引线之间焊接强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提高加热带焊引线强度的工艺方法可以克服现有工艺的缺点,有效提高结构的抗拉能力。本发明的提高卫星总装用加热带的加热丝端与引线之间焊接强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先将加热丝与引线进行焊接,将热缩套管包裹到引线部分上,并对包裹引线部分的热缩套管一端进行热缩,将热缩套管内加热带的加热丝向上述经热缩的引线部分推进 2-4mm,使得加热丝在套管内呈现一定弧度;再对包裹加热带部分的热缩套管的另一端进行热缩,完成加热带与引线的焊接。其中,所述热缩通过热吹塑完成。本发明的提高卫星总装用加热带的加热丝端与引线之间焊接强度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加热丝与引线之间的焊接强度,在热缩套管伸长时加热丝不会被拉断。实例证明,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后,拉断力为17N,高于原有工艺的平均拉断力13. 6N,抗拉能力得到增强。


图1是焊接前热缩套管包裹在引线上的状态图,其中引线与加热带的加热丝相靠近。1为热缩套管;2为引线;3为加热带4为加热丝;5为焊接焊点。图2是热缩套管包裹在引线后焊接引线与加热带加热丝的状态图。
图3是热缩套管向加热丝方向移动并设置在加热带加热丝附近的状态图。图4是包裹引线的热缩套管一端先热缩后的状态图。图5是加热带加热丝向热缩管内推进2_4mm后形成一定弧度后的状态图。图6是包裹加热带加热丝的热缩管另一端热缩后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1-6对本发明的卫星总装用加热带的加热丝端与引线之间焊接强度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对照图1,本发明首先将焊接前的引线与加热带的加热丝相靠近, 并将热缩套管套在引线部分上。然后将卫星总装用加热带的加热丝与引线进行焊接,参见图2,为了将热缩套管一端进行热缩,对热缩套管与引线部分进行吹塑,参见图3的状态图, 然后将加热丝向热缩套管内推进2mm,使得肉眼能看见加热丝在套管内有一定弧度,如图4 所示,然后将热缩套管移动到加热带的加热丝附近,状态图如图5所示,然后再热缩套管与加热带部分和热缩套管另一端进行热缩,完成加热带的加热丝与引线的焊接结构后,对上述结构施加拉力,并进行测量。其中,随着拉力的增大,热缩套管自由部分被拉长,当拉力达到17N时,内部加热丝被拉断,断点为焊点;当拉力达到19N时,加热带与套管脱开力。实例证明采用此工艺后,拉断力为17N,高于原有工艺的平均拉断力13.6N,抗拉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应用此工艺方法进行4次试验,得到部分实验数据表如下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卫星总装用加热带的加热丝端与引线之间焊接强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先将加热丝与引线进行焊接,将热缩套管包裹到引线部分上,并对包裹引线部分的热缩套管一端进行热缩,将热缩套管内加热带的加热丝向上述经热缩的引线部分推进2-4mm, 使得加热丝在套管内呈现一定弧度;再对包裹加热带部分的热缩套管的另一端进行热缩, 完成加热带与引线的焊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缩通过热吹塑完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加热带焊引线强度的工艺方法,针对在焊连加热回路过程中,加热丝易被拉断的问题,对原有工艺进行了改进。新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在对加热带焊引线过程中,进行热缩套管热缩时,先对热缩套管与引线部分进行吹塑。(2)将加热带向热缩套管内推进2-4mm,使得肉眼能看见加热丝在套管内有一定弧度。(3)此时再对热缩套管与加热带部分、热缩套管自由部分进行热缩,完成加热带与引线的焊接。本工艺方法有效提高了焊接后的结构强度,增加了抗拉能力。
文档编号B29C65/18GK102452172SQ20101051266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0日
发明者张立伟, 曹京伟, 王哲, 边玉川 申请人: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