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支撑斜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7961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支撑斜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是一种双支撑斜顶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斜顶装置是在塑胶模具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斜顶装置通常适用于产品内侧出模的尺寸较小的倒钩结构。在动模和定模开模后,在针板的纵向运动的作用下,斜顶作一个横向的滑动,以避开产品内部的倒钩等结构,实行顺利脱模。但在注塑生成过程中,由于较高的温度关系造成斜顶装置的热胀冷缩,会出现斜顶不能顺利复位的情况,而针板在顶杆在作用下后退时,经常会导致拉断斜顶或者拉断斜顶螺丝等问题,这样会直接影响模具的正常注塑生产和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支撑斜顶注塑模具,解决了现有的斜顶装置易断裂或结构失效等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双支撑斜顶注塑模具,包括斜顶杆(I )、斜顶底座(2)和斜顶托(3),所述斜顶杆(I)底端通过转轴(4 )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斜顶底座(2 )上,所述斜顶底座(2 )安装于顶杆固定板(5 )上,所述斜顶托(3 )安装于下模板(6 )内,所述斜顶杆(I)穿过所述斜顶托(3 ),所述斜顶杆(I)顶端设置于模腔内。所述顶杆固定板(5)包括上固定板(51)和下固定板(52),所述斜顶底座(2)设于所述上固定板(51)的安装孔(511)内,其底部通过螺栓(7)固定于所述下固定板(52)上。所述斜顶托(3)内设有铜套(8)。所述铜套(8)和斜顶杆(I)之间为间隙配合,间隙为0.02、.05mm。(三)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结构设计合理,加强了斜顶在工作时的稳定性,避免了斜顶杆出现卡死或断裂等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如图1所示的一种双支撑斜顶注塑模具,包括斜顶杆1、斜顶底座2和斜顶托3,所述斜顶杆I底端通过转轴4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斜顶底座2上,所述斜顶底座2安装于顶杆固定板5上,所述斜顶托3安装于下模板6内,所述斜顶杆I穿过所述斜顶托3,所述斜顶杆I顶端设置于模腔内。所述顶杆固定板5包括上固定板51和下固定板52,所述斜顶底座2设于所述上固定板51的安装孔511内,其底部通过螺栓7固定于所述下固定板52上。所述斜顶托3内设有铜套8。所述铜套8和斜顶杆I之间为间隙配合,间隙为0.02、.05mm。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加强了斜顶在工作时的稳定性,避免了斜顶杆出现卡死或断裂等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率。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双支撑斜顶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斜顶杆(I)、斜顶底座(2)和斜顶托(3),所述斜顶杆(I)底端通过转轴(4)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斜顶底座(2)上,所述斜顶底座(2)安装于顶杆固定板(5)上,所述斜顶托(3)安装于下模板(6)内,所述斜顶杆(I)穿过所述斜顶托(3 ),所述斜顶杆(I)顶端设置于模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支撑斜顶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固定板(5)包括上固定板(51)和下固定板(52),所述斜顶底座(2)设于所述上固定板(51)的安装孔(511)内,其底部通过螺栓(7)固定于所述下固定板(5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支撑斜顶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托(3)内设有铜套(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 支撑斜顶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套(8)和斜顶杆(I)之间为间隙配合,间隙为0.02~0.0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支撑斜顶注塑模具,包括斜顶杆(1)、斜顶底座(2)和斜顶托(3),所述斜顶杆(1)底端通过转轴(4)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斜顶底座(2)上,所述斜顶底座(2)安装于顶杆固定板(5)上,所述斜顶托(3)安装于下模板(6)内,所述斜顶杆(1)穿过所述斜顶托(3),所述斜顶杆(1)顶端设置于模腔内。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加强了斜顶在工作时的稳定性,避免了斜顶杆出现卡死或断裂等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29C45/33GK202965113SQ20122074873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9日
发明者景伟德, 陈勇, 孙丽云, 黄俊戎, 阳国清, 黄松福 申请人:慈溪市盛艺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