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79618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膜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膜的生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薄膜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薄膜在自然界非常常见,例如气泡表面薄膜,油滴表面,其将光线的色彩分开来,形成所谓的光学薄膜效果,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薄膜光学技术的成熟,使得各种由人工制造并具有不同光学特性的薄膜,已大量应用于各种光电子产品中,例如相机、手机、计算机、显微镜、显示器、投影机…等,以达到各种不同的光学特性需求。在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开第201235194号中,揭示一种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为一种将热塑性树脂的熔融物制成光学膜的方法,特征为在将该熔融物由流延模压出为膜状的压出步骤与冷却被压出的膜状熔融物的冷却步骤之间,还包含一加热步骤,该加热步骤根据膜状熔融物的宽幅方向的厚度分布,仅加热厚度相对小的部分,或者是厚度相对较小的部分比相对较大的部分以更高的温度或更长的时间进行加热,致使厚度相对较小的部分与厚度相对较大的部分两者之间的温度降低曲线更为一致,以达到抑制光学膜延迟不均的效果。而在另一种对薄膜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中,请参考图1所示,该加热装置包含一输入单兀1、一相对该输入单兀I设置的输出单兀2、多个设置于该输入单兀I与该输出单元2之间而用以承载该薄膜7的辊轮3以及多个对应设置于该输入单元I与该输出单元2之间的加热件6,该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辊轮3进一步包含多个下辊轮5以及多个远离该下辊轮5且与该下辊轮5形成错位的上辊轮4,该加热件6则分布于该上辊轮4与该下辊轮5之间,令该薄膜7交 错披覆于该上辊轮4与该下辊轮5的表面,藉此增加该薄膜7于该输入单元I与该输出单元2之间的展开长度,并有效增加该加热件6对该薄膜7的加热面积,据此得以缩减该输入单元I与该输出单元2之间的距离,减小该加热装置的体积,并提升该加热装置的加热速度。然而,上述此种加热装置,由于该上辊轮4远离该下辊轮5,使得作业员在将该薄膜7交错披覆于该上辊轮4与该下辊轮5之间时,不仅具有较大的作业难度,需要较长的作业时间,且该薄膜7于该上辊轮4与该下辊轮5之间大角度的弯折亦容易于输送时产生损坏,故实有改善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加热装置,作业员将薄膜披覆于上辊轮与下辊轮之间时,具有较大的作业难度,而需较长的作业时间,以及该薄膜于该上辊轮与该下辊轮之间大角度的弯折容易于输送时产生损坏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膜加热设备,用以加热一薄膜,该薄膜加热设备包含有:—送料单元以及一相对该送料单元设置的收料单元,该送料单元与该收料单元分别供该薄膜的两端卷绕于其中;一设于该送料单元与该收料单元之间而承载该薄膜的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承载轮以及多个与该第一承载轮形成交错设置的第二承载轮;多个对应设置于该送料单元与该收料单元之间且位于该支撑单元的一侧的加热单元;以及一与该第一承载轮连接的升降单元;其中,该薄膜交错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面对该加热单元的一侧以及该第二承载轮远离该加热单元的一侧,该第一承载轮受该升降单元驱动而自一介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并与该第二承载轮保持一最小距离以供放置该薄膜的准备位置移动至一远离该第二承载轮而与该第二承载轮保持一最大距离以带动该薄膜靠近该加热单元的加热位置。上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中该第一承载轮各包含一第一表面以及多个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一出气孔,该薄膜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而相距该第一表面一第一悬浮间距。上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中该第二承载轮各包含一第二表面以及多个位于该第二表面的第二出气孔,该薄膜披覆于该第二承载轮而相距该第二表面一第二悬浮间距。上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中该加热单元对应设置于该第二承载轮的上方,该第一承载轮的该加热位置相对位于该准备位置的上方。上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中该加热单元对应设置于该第二承载轮的下方,该第一承载轮的该加热位置相对位于该准备位置的下方。上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中更包含一架体,该支撑单元、该加热单元以及该升降单元设置于该架体内 ,该第二承载轮与该加热单元分别与该架体连接,该升降单元与该架体活动连接。上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中该送料单元与该收料单元分别设置于该架体相对的两端。上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中该第一承载轮间隔并排且连接于该升降单元。上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中该最大距离大于该最小距离。如此一来,利用该升降单元驱动该第一承载轮,令该第一承载轮具有该准备位置以及该加热位置,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当该第一承载轮于该准备位置时,该第一承载轮介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并具有该最小距离,该作业员可容易的将该薄膜平滑的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缩短作业时间。2.当该第一承载轮于该加热位置时,该第一承载轮远离该第二承载轮而具有该最大距离,该薄膜可于该第一承载轮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延展,增加对该加热单元的受热面积,提升加热的效率。3.当该第一承载轮于该准备位置时,该第一承载轮介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并具有该最小距离,该薄膜于该第一承载轮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避免大角度的弯折,降低输送时产生毁损的机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现有加热装置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承载轮于准备位置的示意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承载轮于加热位置的示意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承载轮的剖视示意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二承载轮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请搭配参阅图2及图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及剖视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薄膜加热设备,用以加热一薄膜60,该薄膜60在此可为一光学膜、导电膜等,该薄膜加热设备包含有一送料单元10、一收料单元20、一支撑单元30、多个加热单元40以及一升降单元50。该收料单元20相对该送料单元10设置,在此实施例中,该送料单元10与该收料单元20各为一滚筒形式,分别供该薄膜60的两端卷绕于其中;该支撑单元30设置于该送料单元10与该收料单元20之间而承载该薄膜60,并包括多个第一承载轮31以及多个第二承载轮32,该第一承载轮31与该第二承载轮32形成交错设置;该加热单元40对应设置于该送料单元10与该收料单元20之间且位于该支撑单元30的一侦牝在此实施例中,该加热单元40可为一红外线加热棒,其对应设置于该第二承载轮32的上方,但不以此为限制,亦可对 应设置于该第二承载轮32的下方;至于该升降单元50则与该第一承载轮31连接,该第一承载轮31彼此之间为间隔排列而与该升降单元50连接。请再参阅图3所示,在此针对该薄膜60承载于该支撑单元30的该第一承载轮31及该第二承载轮32的形式进一步说明,在此实施例中,该第一承载轮31与该第二承载轮32于该送料单元10与该收料单元20之间形成交错设置,该薄膜60为交错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31与该第二承载轮32之间,且该薄膜60分别对应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31面对该加热单元40的一侧以及该第二承载轮32远离该加热单元40的一侧,又该加热单元40于此实施例为设置于该第二承载轮32的上方,因此该薄膜60为对应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31的上侧以及该第二承载轮32的下侧而形成交错披覆。另外,在此实施例中,该薄膜60加热设备还可包含一架体70,该送料单元10与该收料单元20分别设置于该架体70相对的两端,该支撑单元30、该加热单元40以及该升降单元50则设置于该架体70内而位于该送料单元10与该收料单元20之间,该支撑单元30的该第一承载轮31连接于该升降单元50,该升降单元50与该架体70活动连接,该第二承载轮32与该加热单元40则分别与该架体70连接,据此,该第一承载轮31可利用该升降单元50,而于该架体70内相对该第二承载轮32移动。请参阅图4A及图4B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承载轮于准备位置以及加热位置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于运作时,该第一承载轮31具有一准备位置以及一加热位置,当该第一承载轮31处于一准备位置时,如图4A所示,该第一承载轮31介于该第二承载轮32之间,并且与该第二承载轮32保持一最小距离S,一作业员可以容易的将该薄膜60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31与该第二承载轮32之间,令该薄膜60得以平滑的对应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31的上侧以及该第二承载轮32的下侧,使得该薄膜60于该第一承载轮31与该第二承载轮32之间并未形成弯曲,或是仅形成小角度的弯曲,而有利于该薄膜60于该送料单元10与该收料单元20之间进行输送。而当该第一承载轮31受该升降单元50驱动而自该准备位置移动至该加热位置时,如图4B所示,该第一承载轮31远离该第二承载轮32往该加热单元40所处的一侧移动,并与该第二承载轮32相距一大于该最小距离S的最大距离B,进而带动该薄膜60靠近该加热单元40,令该薄膜60可于该第一承载轮31与该第二承载轮32之间延展,增加对该加热单元40的受热面积,提升加热的效率,再者,尚需补充说明的是,在此实施例中,为以该加热单元40为对应设置于该第二承载轮32的上方为举例说明,因此该第一承载轮31从该准备位置受该升降单元50驱动朝上方移动至该加热位置,但不以此为限制,若该加热单元40为对应设置于该第二承载轮32的下方,该薄膜60则为对应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31的下侧以及该第二承载轮32的上侧,该第一承载轮31则将受该升降单元50的驱动从该准备位置朝下方移动至该加热位置,带动该薄膜60靠近该加热单元40。请参阅图5A及图5B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承载轮及第二承载轮的剖视示意图,在此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少该薄膜60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31与该第二承载轮32之间所产生的磨损,在此实施例中,该第一承载轮31还各包含一第一表面311以及多个位于该第一表面311的第一出气孔312,该薄膜60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31而相距该第一表面311 —第一悬浮间距X,而该第二承载轮32还各包含一第二表面321以及多个位于该第二表面321的第二出气孔322,该薄膜60披覆于该第二承载轮32而相距该第二表面321一第二悬浮间距Y,如此,该第一承载轮31与该第二承载轮32分别利用将一气流80由该第一出气孔312及该第二出气孔322导出,令该薄膜60分别悬浮于该第一表面311及该第二表面321,而避免于输送上因磨擦而造成的磨损。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利用该升降单元驱动该第一承载轮,令该第一承载轮具有该准备位置以及该加热位置,当该第一承载轮于该准备位置时,该第一承载轮介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并具 有该最小距离,该作业员可容易的将该薄膜平滑的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进而缩短作业时间,且该薄膜于该第一承载轮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避免大角度的弯折,降低输送时产生毁损的机率,而当该第一承载轮于该加热位置时,该第一承载轮远离该第二承载轮而具有该最大距离,该薄膜可于该第一承载轮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延展,增加对该加热单元的受热面积,提升加热的效率,再者,于本实用新型之中,该第一承载轮与该第二承载轮分别设置有该第一出气孔以及该第二出气孔,令该薄膜分别悬浮于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而避免于输送上因磨擦而造成的磨损。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薄膜加热设备,用以加热一薄膜,其特征在于,该薄膜加热设备包含有: 一送料单元以及一相对该送料单元设置的收料单元,该送料单元与该收料单元分别供该薄膜的两端卷绕于其中; 一设于该送料单元与该收料单元之间而承载该薄膜的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承载轮以及多个与该第一承载轮形成交错设置的第二承载轮; 多个对应设置于该送料单元与该收料单元之间且位于该支撑单元的一侧的加热单元;以及 一与该第一承载轮连接的升降单元; 其中,该薄膜交错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面对该加热单元的一侧以及该第二承载轮远离该加热单元的一侧,该第一承载轮受该升降单元驱动而自一介于该第二承载轮之间并与该第二承载轮保持一最小距离以供放置该薄膜的准备位置移动至一远离该第二承载轮而与该第二承载轮保持一最大距离以带动该薄膜靠近该加热单元的加热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承载轮各包含一第一表面以及多个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一出气孔,该薄膜披覆于该第一承载轮而相距该第一表面一第一悬浮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承载轮各包含一第二表面以及多个位于该第二表面的第二出气孔,该薄膜披覆于该第二承载轮而相距该第二表面一第二悬浮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加热单元对应设置于该第二承载轮的上方,该第一承载轮的该加热位置相对位于该准备位置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加热单元对应设置于该第二承载轮的下方,该第一承载轮的该加热位置相对位于该准备位置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架体,该支撑单元、该加热单元以及该升降单元设置于该架体内,该第二承载轮与该加热单元分别与该架体连接,该升降单元与该架体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送料单元与该收料单元分别设置于该架体相对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承载轮间隔并排且连接于该升降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最大距离大于该最小距离。
专利摘要一种薄膜加热设备,用以加热一薄膜,包含一送料单元、一收料单元、一支撑单元、多个加热单元及一升降单元。薄膜的两端分别卷绕于送料单元与收料单元之中;支撑单元承载薄膜,并包括多个交错设置的第一承载轮及第二承载轮;加热单元对应设置于支撑单元的一侧;升降单元与第一承载轮连接。其中,薄膜交错披覆于第一承载轮及第二承载轮之间,令第一承载轮受升降单元驱动而自一靠近第二承载轮的准备位置移动至一靠近加热单元的加热位置。据此,利用第一承载轮处于准备位置缩减作业员披覆薄膜的时间,而处于加热位置提升对该薄膜的加热效率。
文档编号B29L7/00GK203125807SQ20122074886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1日
发明者石清堉 申请人:鋆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