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器装置及具有该开闭器装置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3716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开闭器装置及具有该开闭器装置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闭器装置及具有开闭器装置的模具。



背景技术:

在注塑模具中,为实现不同的开合模顺序,多采用外置式的拉杆或用弹簧配合开闭器来实现。如一种开闭器,该开闭器包括一主体、一卡榫销、一滑块、一活动稍及一底板。所述主体锁固于第一模板的外壁,该主体设有第一容销槽、第二容销槽及容块槽。所述卡榫销一端穿容于主体的第一容销槽内部、另一端锁固于动模的外壁,且卡榫销底面对应第一容销槽凹设有第一卡榫槽。所述滑块组设于主体的容块槽内部,该滑块的底面设有一可供弹性元件一端组入的凹孔,滑块对应主体的第二容销槽设有第三容销槽,且第三容销槽的底面一侧斜设有导引面。所述活动稍一端穿容于主体的第二容销槽内部,另一端锁固于承板的外壁,且活动稍底面对应滑块的第三容销槽底面凹设有第二卡榫槽,该第二卡榫销的内侧斜设有导引面;所述底板锁固于主体底部,该底板上端面可供弹性元件另一端抵靠。然而,上述开闭器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占用空间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开闭器装置及具该开闭器装置的模具。

一种模具,其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剥料板、顶板、开闭器装置及拉杆组件,该第一模板、该第二模板、该剥料板及该顶板通过该拉杆组件依次配合连接于一起,该第二模板位于该第一模板及该顶板之间,该开闭器装置活动地装设于该第一模板及该第二模板,该开闭器装置包括开闭器及与该开闭器固定相接的导杆,该第一模板上开设有收容孔,该第二模板对应该收容孔开设通孔,该开闭器活动地收容于该收容孔,该导杆活动地收容于该通孔。该开闭器装置还包括限位件,该限位件套设于该开闭器上,该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部及第二容纳部,该限位件的直径大于该收容孔的开口径及该第二容纳部的开口径,该导杆活动地穿设于该第一容纳部及第二容纳部,合模时,该第一模板朝向该第二模板运动,该开闭器被推抵于该通孔内朝向该顶板运动,当该第一模板与该第二模板闭合于一起时,该第一模板与该第二模板继续运动,该限位件与该第一容纳部的底壁相抵,该导杆突出该第二模板部分能够推动该剥料板与该顶板闭合在一起。

一种开闭器装置,其应用于一模具上,该开闭器装置包括开闭器及与该开闭器固定相接的导杆,该模具包括依次配合连接的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剥料板及顶板,该第一模板上开设有收容孔,该第二模板对应该收容孔开设有通孔,该开闭器活动地收容于该收容孔,该导杆活动地收容于该通孔,该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部及第二容纳部。该开闭器装置还包括限位件,该限位件套设于该开闭器上,该限位件的直径大于该收容孔的开口径及该第二容纳部的开口径,合模时,该第一模板朝向该第二模板运动,该开闭器被推抵于该通孔内朝向该顶板运动,当该第一模板与该第二模板闭合于一起时,该第一模板与该第二模板继续运动,该限位件与该第一容纳部的底壁相抵,该导杆突出该第二模板部分能够推动该剥料板与该顶板闭合在一起。

本发明提供的开闭器装置及具有该开闭器装置的模具,开闭器装置由导杆、限位件、开闭器组成,导杆活动穿设于该通孔,能够减小合模时开闭器形成的阻力,并将此力传递作为其它控制的助力,实现第一模板及第二模板先合模,其它分型面后合模。开闭器装置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模具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至图5为图1所示的模具开模状态示意图。

图6至图12为图1所示的模具合模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模具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模具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模具 1、2、3

第一模板 10、210、310

收容孔 13、213、303

倒角 130

第二模板 30、230、330

通孔 31

第一容纳部 313

限位面 3131

第二容纳部 315

第三容纳部 317

抵持面 3171

容置孔 35

剥料板 40、240、340

顶板 60、260、360

安装孔 61

开闭器装置 80、280、380

开闭器 81、281、381

衬套 813

锥形螺杆 815

导杆 83

连接部 831

固定孔 8311

抵接部 835

限位件 85

套筒 287、387

凸缘部 2871、3871

拉杆组件 90

拉杆 91

弹性件 93

连接件 95

第一连接部 2131、3031

第二连接部 2133、3033

台阶面 2135、3135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模具1为三板模。模具1包括第一模板10、第二模板30、剥料板40、顶板60、一开闭器装置80及拉杆组件90。开闭器装置80活动穿设于第一模板10与第二模板30,用以控制模具1的开合模顺序。拉杆组件90穿设于第一模板10、第二模板30、剥料板40及顶板60。本实施例中,第一模板10为公模板,第二模板30为母模板。对于模具1中的其它结构,如下固定板,为节省篇幅,在此不作论述。

请结合参阅图2及图3,第一模板10上开设有收容孔13,收容孔13的侧壁于邻近第二模板30处形成有倒角130,以避免开闭器81碰伤。

第二模板30朝向第一模板10设置并能够与第一模板10合模。第二模板30对应收容孔13处开设通孔31。通孔3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部313、第二容纳部315及第三容纳部317。第一容纳部313邻近收容孔13设置,第二容纳部315位于第一容纳部313及第三容纳部317之间。第二容纳部315的半径分别小于第一容纳部313与第三容纳部317的半径,从而使第一容纳部313邻近第二容纳部315的侧壁形成限位面3131(如图2所示),第三容纳部317邻近第二容纳部315的侧壁形成抵持面3171(请参见图7)。第二模板30于邻近该剥料板40的表面并间隔该通孔31形成容置孔35。

剥料板40、第二模板30与顶板60通过拉杆组件90可分离地装设于一起。其中,顶板60为固定侧固定板,其固定于注塑机(图未示)的顶板(图未示)上,剥料板40位于顶板60与第二模板30之间。顶板60上开设有安装孔61。安装孔61为台阶孔。

开闭器装置80活动地收容于通孔31与收容孔13内。开闭器装置80包括开闭器81、导杆83及限位件85。开闭器81能够收容于收容孔13并与收容孔13的内壁相抵。开闭器81包括衬套813及锥形螺杆815。锥形螺杆815收容于衬套813内且一端伸出衬套813。本实施方式中,开闭器81为树脂开闭器。导杆83活动收容于通孔31。导杆83包括连接部831及与连接部831一端相接的抵接部835。连接部831远离抵接部835的一端设有固定孔8311。锥形螺杆815伸出衬套813的一端固定收容于固定孔8311内。抵接部835的半径大于连接部831的半径及第二容纳部315的半径,并能够与抵持面3171相抵。抵接部835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三容纳部317的高度。限位件85套设于锥形螺杆815上,并位于衬套813与连接部831之间。限位件85的直径大于收容孔13的开口径及第二容纳部315的开口径,以防止开闭器81进入第二容纳部315。限位件85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容纳部313的开口径。本实施方式中,衬套813与第一模板10之间的摩擦力大于导杆83与第二模板30之间的摩擦力。

拉杆组件90包括拉杆91及弹性件93。拉杆91活动地穿设于第一模板10、第二模板30的容置孔35、剥料板40及顶板60的安装孔61,以将第一模板10、第二模板30、剥料板40及顶板60可分离地装设于一起。弹性件93套设于拉杆91上收容于容置孔35,并能够弹性抵持于剥料板40及容置孔35的底壁之间。拉杆组件90进一步包括连接件95,拉杆91穿设于连接件95并与连接件95固定相接。连接件95能够与剥料板40相抵。连接件95能够由拉杆91带动于安装孔61内进行一定距离的运动。

开模时,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第一模板10由注塑机(图未示)驱动朝远离顶板60的方向运动。如图2所示,由于衬套813与第一模板10之间的存有的摩擦力较大,而抵接部835与抵持面3171相抵,第二模板30被第一模板10带动运动;由于弹性件93的弹性力作用,剥料板40与第二模板30分离。第一模板10继续运动,弹性件93对剥料板40的作用力减小或消除,剥料板40与顶板60分离(如图3所示)。第一模板10继续被拉动且拉力增大,当拉力大于衬套813与第一模板10之间的摩擦力时,如图4所示,开闭器装置80由第二模板30带动与第一模板10分离,开闭器81位于收容孔13外(如图5所示)。

合模时,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12,第一模板10被驱动朝向第二模板30运动,衬套813与第一模板10的收容孔13(如图6所示)相接触,第一模板10推动开闭器装置80于通孔31内朝向剥料板40运动。当第一模板10与第二模板30闭合于一起时,如图8所示,限位件85与限位面3131相抵,导杆83突出第二模板30部分。第一模板10与第二模板30继续运动,如图9所示,导杆83的抵接部835与剥料板40相抵。导杆83推动剥料板40与顶板60闭合在一起(如图11所示)。剥料板40与顶板60闭合之后,第一模板10与第二模板30继续运动,开闭器装置80于通孔31内运动。最后,抵接部835与抵持面3171相抵,开闭器81收容于收容孔13并与收容孔13的侧壁相抵,剥料板40与第二模板30闭合于一起(如图12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开闭器装置80及具有开闭器装置80的模具1,开闭器装置80由导杆83、限位件85、开闭器81组成,导杆83活动收容于通孔31,限位件85的直径大于收容孔13的开口径及第二容纳部315的开口径,合模时,能够减小开闭器81形成的阻力,实现开闭器81处,即第一模板10及第二模板30间之分型面先合模,开闭器81能够使导杆83凸伸出第三容纳部317顶持剥料板40与顶板60后合模。开闭器装置80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

可以理解,通孔31可省略第三容纳部317,导杆83省略抵接部835,开模时,若导杆83与第二模板30之间的摩擦力较大,第一模板10被驱动远离顶板60运动时,第二模板30能够随同第一模板10运动;而导杆83与第二模板30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开闭器81与第一模板10之间的摩擦力。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模具2,模具3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1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开闭器装置280进一步包括套筒287,套筒287固定收容于收容孔213内。开闭器281活动地收容于套筒287内。收容孔213为一台阶孔,其包括连通的第一连接部2131及第二连接部2133。第二连接部2133朝向第二模板230设置,第一连接部2131的开口径大于第二连接部2133的开口径,进而形成一台阶面2135。套筒287的底部形成一凸缘部2871,凸缘部2871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部2133,凸缘部2871的高度大致等于第一连接部2131,凸缘部2871与台阶面2035相抵接,防止套筒287随同开闭器281运动,通过设定套筒287调节第一模板10与第二模板30之间的预设开模距离。

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模具3,模具3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1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开闭器装置380进一步包括套筒387,套筒387活动收容于收容孔303内;套筒387的底部形成一凸缘部3871。收容孔303为一台阶孔,其包括连通的第一连接部3031及第二连接部3033。第二连接部3033朝向第二模板330设置,第一连接部3031的开口径大于第二连接部3033的开口径,进而形成一台阶面3135。凸缘部3871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部3033,凸缘部3871的高度小于第一连接部3033,以使套筒387能够在收容孔313内被开闭器381作一定范围内的运动。凸缘部3871能够与台阶面3135相抵接。通过设定套筒387以及套筒387的活动空间调节第一模板10与第二模板30之间的预设开模距离。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本发明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