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保险杠模具二次顶出连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1168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保险杠模具二次顶出连杆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保险杠领域,尤其是一种汽车保险杠模具二次顶出连杆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降低制造成本是每个车企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在保证汽车品质的前提下,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是需要设计人员去攻克的难关;模具的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的份额比较大,如何降低模具成本是产品降成本的关键因素。

保险杠产品往往需要模具两次顶出才可以将其顺利顶出,因此模具上必须设计二组油缸来分别控制两次顶出,而设计二组油缸会使模具整体尺寸会增大,而且模具上的顶出油缸在产品量产时,稳定性不好,后续维护比较频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汽车保险杠模具二次顶出连杆结构,结构稳定,节省了注塑成形周期。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保险杠模具二次顶出连杆结构,其不同之处在于:

其包括后模底板;

设于后模底板上方的后模,所述后模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

部分嵌于后模上端的直顶部,所述直顶部能相对于所述后模上下移动;

嵌于所述直顶部上端的顶块部,所述顶块部能相对于所述直顶部上下移动;

设于所述后模底板上且用于支撑所述后模的支撑柱;

设于所述后模下方且用于顶出所述直顶部的第一顶杆组件,所述第一顶杆组件包括第一顶杆及设于所述后模底板上的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顶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顶针板上,所述第一顶杆的上端穿过所述后模并与所述直顶部固定,所述第一顶针板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及与所述后模配合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导向部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中部,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一顶针板的边缘设置;

驱动所述第一顶针板上下运动的油缸组件;

设于所述后模下方且用于顶出所述顶块部的第二顶杆组件,所述第二顶杆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上端中部的第二顶针板及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所述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二顶杆的上端穿过所述后模及直顶部并与所述顶块部固定,所述第二顶针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一导向孔;

部分嵌于所述第一顶针板内的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弧形本体和第一水平转轴,所述弧形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为与所述第二顶针板配合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第二端,所述弧形本体的中部向下凸起、两端向上翘起,所述弧形本体的两端能绕所述第一水平转轴向上转动以伸出第一顶针板外或向下转动以缩回所述第一顶针板内。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后模底板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顶针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部配合的第二导向孔。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弧形本体两端的承压部,设于所述弧形本体第一端的承压部与所述第二顶针板配合,设于所述弧形本体第二端的承压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所述承压部通过第二水平转轴与所述弧形本体连接。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所述第二顶针板的底面嵌有与所述弧形本体第一端的承压部配合的耐磨部,所述耐磨部与所述第二顶针板可拆卸连接。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内且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水平转轴的基座,所述基座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一水平转轴连接。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后模可拆卸连接。

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特点为:油缸组件驱动第一顶杆组件顶出直顶部为第一次顶出,由于第二顶针板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上端,通过油缸组件驱动第一顶针板向上运动时,顶块部随着直顶部一起被顶出,当第一顶针板向上运动至弧形本体的第二端与第一限位部的下端相抵时,随着第一针顶板继续向上运动,弧形本体的第一端向上运动将第二顶针板顶出,使顶块部被顶出直顶部外,此为第二次顶出,直至第二限位部与后模的底面相抵时,第一顶杆组件和第二顶杆组件停止运动,两次顶出同时完成,该汽车保险杠模具二次顶出连杆结构,仅使用油缸组件顶出第一顶针板,即可同时完成两次顶出,结构稳定,节省了注塑成形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支撑柱、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未示出;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仅示出部分支撑柱;

图3为图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次顶出即将开始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两次顶出完成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两次顶出完成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为8图7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后模底板(101-第二导向部)、2-后模(201-第一限位部)、3-直顶部、4-顶块部、5-支撑柱、6-第一顶杆组件(601-第一顶杆、602-第一顶针板(6021-第二限位部))、7-油缸组件、8-第二顶杆组件(801-第二顶杆、802-第二顶针板(8021-耐磨部))、9-连杆组件(901-弧形本体(901a-弧形本体的第一端、901b-弧形本体的第二端)、902-第一水平转轴、903-承压部、904-第二水平转轴、905-基座、906-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8,本发明实施例汽车保险杠模具二次顶出连杆结构,其包括后模底板1;

设于后模底板1上方的后模2,所述后模2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01;

部分嵌于后模2上端的直顶部3,所述直顶部3能相对于所述后模2上下移动;

嵌于所述直顶部3上端的顶块部4,所述顶块部4能相对于所述直顶部3上下移动;

设于所述后模底板1上且用于支撑所述后模2的支撑柱5;

设于所述后模2下方且用于顶出所述直顶部3的第一顶杆组件6,所述第一顶杆组件6包括第一顶杆601及设于后模底板1上的第一顶针板602,所述第一顶杆601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顶针板602上,所述第一顶杆601的上端穿过所述后模2并与所述直顶部3固定,所述第一顶针板602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及与所述后模2配合的第二限位部6021,所述第一导向部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602的中部,所述第二限位部6021靠近所述第一顶针板602的边缘设置;

驱动所述第一顶针板602上下运动的油缸组件7;

设于所述后模2下方且用于顶出所述顶块部4的第二顶杆组件8,所述第二顶杆组件8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602上端中部的第二顶针板802及第二顶杆801,所述第二顶杆801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所述第二顶针板802上,所述第二顶杆801的上端穿过所述后模2及直顶部3并与所述顶块部4固定,所述第二顶针板802上开设有适于所述第一顶杆601穿过的避空孔,所述第二顶针板802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一导向孔;

部分嵌于所述第一顶针板602内的连杆组件9,所述连杆组件9包括弧形本体901和第一水平转轴902,所述弧形本体90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为与所述第二顶针板802配合的第一端901a、和与所述第一限位部201配合的第二端901b,所述弧形本体901的中部向下凸起、两端向上翘起,所述弧形本体901的两端能绕所述第一水平转轴902向上转动以伸出第一顶针板602外或向下转动以缩回所述第一顶针板602内。

优选地,为了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所述后模底板1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101,所述第一顶针板602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部101配合的第二导向孔。

优选地,为了提高连杆组件9的使用寿命,所述连杆组件9还包括设于所述弧形本体901两端的承压部903,设于所述弧形本体第一端901a的承压部903与所述第二顶针板802配合,设于所述弧形本体第二端901b的承压部903与所述第一限位部201配合,所述承压部903通过第二水平转轴904与所述弧形本体901连接。

优选地,为了避免损伤第二顶针板802,所述所述第二顶针板802的底面嵌有与所述弧形本体第一端901a的承压部903配合的耐磨部8021,所述耐磨部8021与所述第二顶针板802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为了便于更换连杆组件9,所述连杆组件9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602内且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水平转轴902的基座905,所述基座905通过轴承906与所述第一水平转轴902连接,所述基座905与所述第一顶针板602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为了便于更换第一限位部201,所述第一限位部201与所述后模2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所述连杆组件9有若干个且对称分布。

具体地,所述油缸组件7有四个且对称分布。

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油缸组件7还未启动时的状态请参考图3;油缸组件7启动后,第一次顶出开始:第一顶杆组件6往上顶出,由于第二顶针板802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602上,故第二顶杆组件8随第一顶杆组件6一起向上顶出,推动直顶部3和顶块部4同时向上运动,使直顶部3与后模2分离;当设于第一顶针板602上的弧形本体的第二端901b与第一限位部201相抵时,请参考图4,由于第一顶针板602继续向上运动,但是弧形本体的第二端901b受到第一限位部201的限制停止向上运动,在第一限位部201的压力作用下,弧形本体的第一端901a向上运动,并推动其上端的第二顶针板802一起向上运动,使第二顶针板802与第一顶针板602分离,此时即为第二次顶出开始;第二次顶出开始后,不仅直顶部3继续与后模2分离,在第二顶杆组件8的作用下,顶块部4也开始与直顶部3分离,此时第一次顶出和第二次顶出同时进行,直至第一顶针板602上的第二限位部6021与后模2的底面相抵,请参考图5所示状态,第一顶杆组件6和第二顶杆组件8同时停止顶出,顶出完成,此时顶块部4被顶至露出直顶部3外,请参考图6。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了杠杆原理,仅采用一组油缸组件即可实现两次顶出动作,无需设置其他油缸组件顶出第二顶杆组件,第一次顶出和第二次顶出同步完成,节省了注塑成型周期,且结构更稳定,同时降低了模具的成本。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