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模组件及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312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动模组件及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注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模组件和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模具设计时为了能将注塑件顺利顶出,通常会设计各种圆顶针,扁销及斜顶来顶出注塑件,特别是对于两边肋位较深的注塑件为了便于排气,充填,顶出会设计如图1所示的方销522’来顶出。因注塑件8’两侧成品高,塑件收缩,方销522’顶出注塑件8’时,容易被注塑件8’侧壁包紧,机械手不能顺利将其取走,不能实现自动化生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模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注塑模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动模组件,用于注塑模具,注塑模具包括型腔,动模组件包括:动模板,其一侧设置型腔;固定板,相对设置在动模板的另一侧;模脚,支撑连接在动模板和固定板之间;顶出板,其在动模板和固定板之间往复运动,顶出板的内部成型有腔体,腔体位于固定板一侧的壁面为其底壁;二次顶出部,其包括位于腔体中的方销组件和弹性件,以及穿过动模板并与顶出板相抵触的顶针,方销组件的运动范围小于顶出板的运动范围,弹性件压缩设置在方销组件与腔体的底壁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动模组件,通过设置弹性件使方销组件与顶出板内腔体的底壁存在一个可以被压缩的空间,使得注塑件被方销组件和顶针顶出型腔后,顶出板和顶针能够相对于方销组件进一步移动,从而构成了二次顶出结构,使注塑件脱离方销组件。顶出过程具体为,顶出板被注塑机的顶出击杆推动,从固定板向动模板移动,并推动顶针移动,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方销组件也一起移动,此时注塑件被顶出型腔,完成一次顶出。由于方销组件的运动范围小于顶出板的运动范围,方销组件停止移动后,顶出板继续向动模板移动,使得弹性件被进一步压缩,此时顶针在顶出板的推动下继续移动,使注塑件与方销分离,完成二次顶出,机械手顺利取出注塑件,完成自动化生产。本发明提供的动模组件能有效结合传统的模具设计,利用动模板和固定板之间已有的空间,不改变注塑模具本身的外围尺寸,将局部侧壁的方销设计成局部二次顶出结构,保证注塑件能够顺利顶出,脱离方销,实现机械手自动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动模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方销组件包括方销、第一限位块和固定块,方销同时穿过动模板和顶出板进入腔体,并与固定块相抵触,第一限位块穿过顶出板进入腔体,并与固定块相抵触;弹性件位于固定块和腔体的底壁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块,并伸出腔体,可在方销组件移动到二次顶出的起始位置时与动模板相抵触,阻碍了方销组件整体的继续移动,此时弹性件被继续移动的顶出板压缩,顶针一同移动,实现了二次顶出。第一限位块保证了限位的可靠性,第一限位块与方销共同抵触在固定块上,使得弹性件仅对固定块作用,再将推力传递至方销和第一限位块,保证了受力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方销组件还包括:支撑柱,其穿过腔体的底壁并与固定块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支撑柱可以避免固定块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歪斜,保证了固定块运动稳定;此外,在二次顶出阶段,顶出板沿支撑柱继续向动模板移动,支撑柱可对顶出板起到导向作用,使二次顶出顺利进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弹性件套设在支撑柱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弹性件套设在支撑柱上,弹性件的内部得到了支撑,并对弹性件起到导向作用,避免了弹性件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歪斜影响固定块受力;此外,将支撑柱置于弹性件内部,可以节约腔体内的空间,减少对顶出板强度的破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顶出板包括叠加相连的第一顶出板和第二顶出板,第一顶出板位于第二顶出板和动模板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顶出板分为叠加相连的第一顶出板和第二顶出板,可通过拆开第一顶出板和第二顶出板取出方销组件,从而实现对方销组件的维护和更换,延长了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顶出板面向固定板的一侧设有沉台,沉台与腔体相连通;动模组件还包括安装板,设置在沉台中,并与顶出板相连接,支撑柱穿过安装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顶出板为整体时,通过拆卸安装板可取出腔体内的方销组件,便于维护;当顶出板分为第一顶出板和第二顶出板时,拆卸取出二次顶出部只需拆下安装板,而不必拆开第一顶出板和第二顶出板,减少了工作量,也避免了第一顶出板和第二顶出板在多次拆卸后损坏移位,保证了动模组件工作的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动模板面向顶出板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块。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限位块,可限制顶出板在二次顶出时的移动距离,从而控制顶针的二次顶出高度;此外,顶出板由第二限位块制动,与由动模板直接制动相比,可以减小接触面积,降低对顶出板和动模板的损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方销和第一限位块与固定块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方销和第一限位块与固定块相连接,可以保证往复运动中三者相对位置可靠,避免方销或第一限位孔在运动中脱离固定块,甚至脱出顶出板,从而确保了结构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顶针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顶出注塑件的不同,可适当增加顶针的数量,有助于注塑件的受力均匀和顺利顶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顶针与顶出板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顶针与顶出板相连接,可以保证二者相对位置可靠,从而确保了结构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固定板开有击杆孔,顶出击杆穿过击杆孔推动顶出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固定板开设击杆孔,顶出击杆可伸入动模板和固定板之间的空间,推动顶出板移动,完成注塑件的顶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型腔;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动模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采用了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动模组件,该注塑模具应用模具机构及弹簧的原理,原本由于顶出后方销夹紧注塑件,导致机械手无法顺利取出注塑件,无法实现自动化生产,现采用局部二次顶出机构,通过局部二次顶出使注塑件完成脱离方销,机械手能顺利取出注塑件,实现自动化生产,既不影响注塑件外观面,满足产品需求,又不需改变模具大小,降低成本,打破模具设计的局限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模具成本及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注塑件顶出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动模组件顶出注塑件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动模组件一次顶出注塑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动模组件二次顶出注塑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22’方销,8’注塑件。

图2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动模板,12第二限位块,20固定板,30模脚,40顶出板,42第一顶出板,44第二顶出板,50二次顶出部,52方销组件,522方销,524第一限位块,526固定块,528支撑柱,54弹性件,56顶针,60安装板,7型腔,8注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动模组件和注塑模具。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模组件,用于注塑模具,注塑模具包括型腔7,动模组件包括:动模板10,其一侧设置型腔7;固定板20,相对设置在动模板10的另一侧;模脚30,支撑连接在动模板10和固定板20之间;顶出板40,其在动模板10和固定板20之间往复运动,顶出板40的内部成型有腔体,腔体位于固定板20一侧的壁面为其底壁;二次顶出部50,其包括位于腔体中的方销组件52和弹性件54,以及穿过动模板10并与顶出板40相抵触的顶针56,方销组件52的运动范围小于顶出板40的运动范围,弹性件54压缩设置在方销组件52与腔体的底壁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动模组件,通过设置弹性件54使方销组件52与顶出板40内腔体的底壁存在一个可以被压缩的空间,使得注塑件8被方销组件52和顶针56顶出型腔7后,顶出板40和顶针56能够相对于方销组件52进一步移动,从而构成了二次顶出结构,使注塑件8脱离方销组件52。顶出过程具体为,如图2和图3所示,顶出板40被注塑模具的顶出击杆(图中未示出)推动,从固定板20向动模板10移动,并推动顶针56移动,在弹性件54的弹力作用下方销组件52也一起移动,到图3所示位置处,注塑件8被顶出型腔7,完成一次顶出。如图4所示,由于方销组件52的运动范围小于顶出板40的运动范围,方销组件52停止移动后,顶出板40继续向动模板10移动,使得弹性件54被进一步压缩,此时顶针56在顶出板40的推动下继续移动,使注塑件8与方销522分离,完成二次顶出,机械手顺利取出注塑件8,完成自动化生产。本发明提供的动模组件能有效结合传统的模具设计,利用动模板10和固定板20之间的空间,不改变注塑模具本身的外围尺寸,将局部侧壁的方销522设计成局部二次顶出结构,保证注塑件8能够顺利顶出,脱离方销522,实现机械手自动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具体地,弹性件54为弹簧。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方销组件52包括方销522、第一限位块524和固定块526,方销522同时穿过动模板10和顶出板40进入腔体,并与固定块526相抵触,第一限位块524穿过顶出板40进入腔体,并与固定块526相抵触;弹性件54位于固定块526和腔体的底壁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块524,并伸出腔体,可在方销组件52移动到二次顶出的起始位置时与动模板10相抵触,阻碍了方销组件52整体的继续移动,此时弹性件54被继续移动的顶出板40压缩,顶针56一同移动,实现了二次顶出。第一限位块524保证了限位的可靠性,第一限位块524与方销522共同抵触在固定块526上,使得弹性件54仅对固定块526作用,再将推力传递至方销522和第一限位块524,保证了受力均匀。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方销组件52还包括:支撑柱528,其穿过腔体的底壁并与固定块526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撑柱528可以避免固定块526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歪斜,保证了固定块526运动稳定;此外,在二次顶出阶段,顶出板40沿支撑柱528继续向动模板10移动,支撑柱528可对顶出板40起到导向作用,使二次顶出顺利进行。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弹性件54套设在支撑柱528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弹性件54套设在支撑柱528上,弹性件54的内部得到了支撑,并对弹性件54起到导向作用,避免了弹性件54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歪斜影响固定块526受力;此外,将支撑柱528置于弹性件54内部,可以节约腔体内的空间,减少对顶出板40强度的破坏。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顶出板40包括叠加相连的第一顶出板42和第二顶出板44,第一顶出板42位于第二顶出板44和动模板1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将顶出板40分为叠加相连的第一顶出板42和第二顶出板44,可通过拆开第一顶出板42和第二顶出板44取出方销组件52,从而实现对方销组件52的维护和更换,延长了使用寿命。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顶出板40面向固定板20的一侧设有沉台,沉台与腔体相连通;动模组件还包括安装板60,设置在沉台中,并与顶出板40相连接,支撑柱528穿过安装板60。

在该实施例中,当顶出板40为整体时,通过拆卸安装板60可取出腔体内的方销组件52,便于维护;当顶出板40分为第一顶出板42和第二顶出板44时,拆卸取出二次顶出部50只需拆下安装板60,而不必拆开第一顶出板42和第二顶出板44,减少了工作量,也避免了第一顶出板42和第二顶出板44在多次拆卸后损坏移位,保证了动模组件工作的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动模板10面向顶出板4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块12。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限位块12,可限制顶出板40在二次顶出时的移动距离,从而控制顶针56的二次顶出高度;此外,顶出板40由第二限位块12制动,与由动模板10直接制动相比,可以减小接触面积,降低对顶出板40和动模板10的损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方销522和第一限位块524与固定块526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将方销522和第一限位块524与固定块526相连接,可以保证往复运动中三者相对位置可靠,避免方销522或第一限位孔在运动中脱离固定块526,甚至脱出顶出板40,从而确保了结构的可靠性。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方销522通过台阶面卡接在固定块526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顶针56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顶出注塑件8的不同,可适当增加顶针56的数量,有助于注塑件8的受力均匀和顺利顶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顶针56与顶出板4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顶针56与顶出板40相连接,可以保证二者相对位置可靠,从而确保了结构的可靠性。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顶针56通过台阶面卡接在顶出板40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固定板20开有击杆孔,顶出击杆穿过击杆孔推动顶出板4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固定板20开设击杆孔,顶出击杆可伸入动模板10和固定板20之间的空间,推动顶出板40移动,完成注塑件8的顶出。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型腔7;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动模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采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动模组件,该注塑模具应用模具机构及弹簧的原理,原本如图1所示,由于顶出后方销522’夹紧注塑件8’,导致机械手无法顺利取出注塑件8’,无法实现自动化生产,现采用局部二次顶出机构,通过局部二次顶出使注塑件8完成脱离方销522,机械手能顺利取出注塑件8,实现自动化生产,既不影响注塑件8外观面,满足产品需求,又不需改变模具大小,降低成本,打破模具设计的局限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模具成本及生产成本。其主要顶出流程包括:一次顶出,如图2和图3所示,注塑件8顶出时,注塑机的顶出击杆顶到顶出板40,由于弹簧的作用,使顶出板40上所有顶针56和方销522一起顶出注塑件8,此时方销522仍然夹紧注塑件8。二次顶出,如图4所示,当顶出至第一限位块524与动模板10相碰时,动模板10对第一限位块524起到限制作用,然后继续顶出,由于第一限位块524的作用,压缩弹簧,使夹紧方销522不再顶出,其它顶针56则由于顶出击杆的推力继续顶出注塑件8,使方销522脱离注塑件8,解决方销522夹紧注塑件8问题。取出注塑件8,顶出完成后,由于方销522不再夹紧注塑件8,用机械手顺利取出注塑件8。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