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脂薄膜热压成型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2055发布日期:2018-06-12 18:17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的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树脂薄膜热压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具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军用,建筑,化工,工业,航天以及超级跑车领域。目前,随着碳纤维在笔记本外壳的制造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产品设计上要求不能沿用传统的皮革漆喷涂覆盖的方式,而是采用外壳的3D热压成型工艺搭配高光UV树脂涂料进行装饰的方式来完成对碳纤维机壳的成型步骤。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现有的3D热压成型技术中的碳纤维成型直接使用热压的工艺,这种工艺制作的工件表面不光滑,因此,为了使制造的机壳表面光滑,现有技术需要进行后期打磨以及喷漆装饰,所以,现有技术中存在制造工艺中步骤多,且复杂的技术问题;另外,现有的热压成型技术由于受模具和树脂的影响,还存在不能直接将透明树脂薄膜覆盖在碳纤维表面来实现免喷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树脂薄膜热压成型工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制造工艺中步骤多,且复杂的技术问题。

一种树脂薄膜热压成型工艺,包括:将第一薄膜贴合在所述第一模版上;将待热压层放于在所述第一薄膜上;将透气网层置放在所述待热压层的上表面;将第二薄膜覆盖在所述透气网层的上表面;密封所述第一薄膜与所述第二薄膜的边缘,以使所述待热压层以及所述透气网层置放在所述第一薄膜与所述第二薄膜构成的密封袋中;抽出所述密封袋中的空气;将所述第二模版放于所述第二薄膜的上表面,以使所述待热压层与所述透气网层放置于所述第一模版及所述第二模版间;将所述加热模具放于所述热压成型机内,进行热压成型,以获得由所述待热压层加热成型的工件。

可选的,所述将第一薄膜贴合在所述第一模版上具体为:利用真空压差吸附方式将所述第一薄膜吸附在所述第一模版上。

可选的,所述待热压层从下至上依次具体为:第一防粘连层,N层待热压原材料层,第二防粘连层,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当N大于3时,所述N层热压原材料层中的第2层至第N-1层待热压原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待热压原材料层具体为减重层。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防粘连层与所述N层待热压原材料层中的第1层待热压原材料层之间,还包括树脂层。

可选的,所述抽出所述密封袋中的空气具体为通过所述第一薄膜与所述第二薄膜所构成的密封袋上的抽气口将所述空气排出所述密封袋。

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利用两层薄膜制造一个真空的环境,将待热压原材料以及一层透气网放在这个真空的环境中进行热压的技术手段,在热压过程中,通过透气网将热压过程中原材料产生的气泡排出到两层薄膜构成的环境中,再从薄膜环境中将气泡排出,始终维持薄膜环境的真空状态,从而获得表面光洁的碳纤维机壳,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需要后期打磨以及喷漆装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制造工艺中步骤多,且复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只通过热压工艺就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热压工件的技术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S1:将第一薄膜贴合在所述第一模版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1中的第一薄膜与下述步骤S4中的第二薄膜具体指的是二者在一起被封闭之后,能够形成一个密闭的真空空间的薄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PET薄膜作为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为例来说明,在本步骤中的第一模版具体指的是模具的下模板,将第一薄膜贴合在所述第一模版上的具体实施过程为:利用真空压差吸附方式将所述第一薄膜吸附在所述第一模版上,以保证第一薄膜与下模版之间没有空气。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由于采用真空压差吸附方式将第一薄膜吸附在第一模版上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将第一薄膜与第一模版之间紧密贴合,为形成真空系统做准备的技术效果。

S2:将待热压层放于在所述第一薄膜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待热压层指需要被热压成型的原材料,比如玻璃纤维或者碳纤维,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将碳纤维热压成型为笔记本电脑机壳为例来说明。进一步的,所述待热压层从下至上依次具体为:第一防粘连层,N层待热压原材料层,第二防粘连层,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被放于模具中的待热压层从下至上具体为:第一防粘连层,第1到N层碳纤维层,第二防粘连层,在本步骤中的第一防粘连层位于第一薄膜与第1层碳纤维层之间,第二防粘连层位于下述步骤S3中的透气网层与第N层碳纤维层之间,防粘层具体的作用是防止碳纤维层与薄膜或者透气网层粘连,所以要在N层碳纤维的第1层下面与第N层上面分别铺放一层防粘连层,以将碳纤维层与下面和上面的其他覆盖层隔离。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由于采用在N层碳纤维层的上下各铺上一层防粘连层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有效防止碳纤维层在热压过程中与相邻的薄膜层以及透气网层产生粘连。进一步的,当N大于等于3时,所述N层热压原材料层中的第2层至第N-1层待热压原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待热压原材料层具体为减重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减重层指的是有一定厚度,但是重量很小的材料层,比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用的PMI硬质泡棉,由于碳纤维层的重量比较大,在保证制作的笔记本外壳厚度一样的情况下,为了减轻碳纤维机壳的重量,在对碳纤维层的热压过程中,可以将N层碳纤维层的层数去掉几层,用PMI硬质泡棉来代替,下面举一个具体的实例,比如要制造的碳纤维机壳需要8层碳纤维层,为了减少机壳的重量,就可以将中间第3到6层的4层碳纤维层用PMI硬质泡棉来代替,只要PMI硬质泡棉的厚度与4碳纤维层的厚度保持一样就行了。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由于采用轻质的材料带替换中间的碳纤维层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使生产的碳纤维机壳在厚度一样的情况下,重量更小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防粘连层与所述第1层待热压原材料层之间,还包括树脂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热压成型工艺生产的碳纤维机壳表面很光洁,已经能够达到标准要求了,不过如果用户要想进一步达到特别光洁的程度,或者是想使生产的机壳的内外两面都达到光洁的效果,在进行热压之前,可以在N层碳纤维的第1层下面或者第N层上面各自覆盖一层环氧树脂膜,这样,加热成型后的机壳就会更加光洁。可见,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将需要被热压的碳纤维层放在由薄膜构成中真空环境中来热压的技术手段,当为了得到光洁度更高的碳纤维机壳的时候,可以直接在碳纤维层的下面或上面载覆盖一层环氧树脂层,将环氧树脂层与碳纤维层一起放于真空环境热压,即可得到光洁度更好的碳纤维机壳,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能直接将透明树脂薄膜覆盖在碳纤维表面来实现免喷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只通过热压就能获得光洁的碳纤维机壳的技术效果。

S3:将透气网层置放在所述待热压层的上表面;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待热压的碳纤维层以及防粘连层都铺好之后,要在第二防粘连层的上面覆盖一层透气网,透气网具体可以为塑料的网层,透气网的作用是在热压的过程中,将热压产生的气泡从碳纤维层中排出到薄膜形成的真空空间中,防止产生的气泡使生产的碳纤维机壳表面不光滑。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采用在待热压的碳纤维层的最上面覆盖一层透气网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能将热压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从碳纤维层中排出的技术效果。

S4:将第二薄膜覆盖在所述透气网层的上表面;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待热压碳纤维层与透气网层等都依次覆盖在第一薄膜上之后,最后将第二薄膜覆盖在透气网层上面。

S5:密封所述第一薄膜与所述第二薄膜的边缘,以使所述待热压层以及所述透气网层置放在所述第一薄膜与所述第二薄膜构成的密封袋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经过上一个步骤将第二薄膜覆盖在透气网上之后,就将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沿模版四周用耐压材料密封,同时将专用的真空抽气口埋入到两个薄膜形成的密闭空间中,使由两层薄膜形成的密闭空间只能通过抽气口向外界排出气体,其他地方就全部密封。

S6:抽出所述密封袋中的空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过上一个步骤,待热压碳纤维层以及透气网等待热压层都被密封在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形成的密闭空间中,本步骤进行抽出密封空间中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薄膜与所述第二薄膜所构成的密封袋上的抽气口将空气排出所述密封袋,使上述各层紧密压合在下模板上,且使两层薄膜形成一个真空环境。

S7:将所述第二模版放于所述第二薄膜的上表面,以使所述待热压层与所述透气网层放置于所述第一模板及所述第二模板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第二模版放在已经形成的密封袋上面,使内部包括有待热压层的密封袋放于第一模版与第二模版组成的模具中。

S8:将所述加热模具放于所述热压成型机内,进行热压成型,以获得由所述待热压层加热成型的工件。进一步的,所述将所述加热模具放于所述热压成型机内,进行热压成型,以获得由所述待热压层加热成型的工件,具体包括:通过所述透气网层将热压成型的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排入到所述第一薄膜与所述第二薄膜构成的密封袋中;通过所述抽气口将所述空气排出所述密封袋;进行热压成型,获得由所述待热压层加热成型的工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包含有待加热层的模具放于热压成型机中,进行热压成型,在热压成型的过程中,透气网将碳纤维层中产生的气泡排入到真空密封袋中,再通过密封袋上面的抽气口将密封袋内部的气体排出,使密封袋中始终保持真空状态,将密封袋在100度至120度的温度下热压,一般碳纤维机壳一般左右会成型,成型完成后开模,减压,将成型的工件取出,除去上下两层薄膜,碳纤维机壳就成型完毕。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工艺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