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面注塑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3931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曲面注塑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曲面注塑件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是一种工业产品生产造型的方法。产品通常使用橡胶注塑和塑料注塑。注塑还可分注塑成型模压法和压铸法。

目前对于大型复杂曲面注塑件的注塑加工来说,由于模具复杂导致融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进入模腔中,尤其是模腔狭小位置,从而导致整体的注塑过程非常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曲面注塑件注塑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主要包括下模座、上模座、下模以及上模,其中下模采用螺栓固定在下模座的上表面;上模采用螺栓固定在上模座的下表面,所述上模与下模上下正对设置;所述下模座的上表面四角位置焊接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导柱,上模座的上表面四角位置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导向孔,其中导柱一一对应式的活动插在导向孔内,此时上模座沿着导柱上下运动;所述上模座以及上模上开设有上下连通的注胶通道,其中上模的底面中心位置开设有浇口,当下模与上模合模形成模腔,此时通过注胶通道向模腔内注入高温流态融胶,待融胶冷却玻璃化后便可实现融胶的固化成型;所述下模与上模的外表面上均开设有与加热通道相连通的介质输出口以及介质输入口;所述下模的上表面四边沿位置设有凸出的调节块,调节块首尾相接呈方形结构,所述上模的上表面开设有凹陷的调节槽,且调节槽与调节块上下正对设置;所述调节块的高度大于调节槽的深度,此时在合模的过程中,调节块即可完全顶入调节槽内,亦可部分顶入调节槽内,此时相应的模腔厚度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调节,这样在初期注胶时,将模腔厚度调厚,此时可以增加注胶的效率,在注胶一定时间后,再合模至工件的标准厚度,此时再次实现末端注胶,从而对于大型复杂工件来说,这种注胶方式提高了注入速度以及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模设有溢流通道,溢流通道的一端与模腔相同,另一端与上模为上模的外侧相通,且溢流通道的外端口接有溢流阀,在合模至工件的标准厚度时,模腔内多余的胶料从溢流通道内溢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模座以及下模上开设有上下连通的脱模针腔,下模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与脱模针腔相通的脱模孔,且脱模针腔内活动设有脱模顶针,利用脱模顶针将产品顶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模与上模内开设有迂回走向的冷却通道,通过向冷却通道内注入冷却水,此时在换热的基础上,冷却水起到对下模以及上模降温的目的,此时位于模腔的物料迅速冷却可以实现较快的玻璃化进程。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模与上模内均设有迂回走向的加热通道,通过在加热通道内埋设电热丝或者将热介质液导入加热通道内,这样在换热的基础上便可实现对下模与上模的加热,从而保证在注胶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局部固化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模腔厚度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调节,这样在初期注胶时,将模腔厚度调厚,此时可以增加注胶的效率,在注胶一定时间后,再合模至工件的标准厚度,此时再次实现末端注胶,从而对于大型复杂工件来说,这种注胶方式提高了注入速度以及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模座、2-上模座、3-导向孔、4-导柱、5-冷却通道、6-调节槽、7-下模、8-上模、9-注胶通道、10-浇口、11-加热通道、12-溢流阀、13-溢流通道、14-调节块、15-脱模针腔、16-脱模顶针、17-缓冲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曲面注塑件注塑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主要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2、下模7以及上模8,其中下模7采用螺栓固定在下模座1的上表面;上模8采用螺栓固定在上模座2的下表面,所述上模8与下模7上下正对设置;所述下模座1的上表面四角位置焊接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导柱4,上模座2的上表面四角位置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导向孔3,其中导柱4一一对应式的活动插在导向孔3内,此时上模座2沿着导柱4上下运动;所述上模座2以及上模8上开设有上下连通的注胶通道9,其中上模8的底面中心位置开设有浇口10,当下模7与上模8合模形成模腔,此时通过注胶通道9向模腔内注入高温流态融胶,待融胶冷却玻璃化后便可实现融胶的固化成型;所述下模7与上模8的外表面上均开设有与加热通道11相连通的介质输出口以及介质输入口;所述下模7的上表面四边沿位置设有凸出的调节块14,调节块14首尾相接呈方形结构,所述上模8的上表面开设有凹陷的调节槽6,且调节槽6与调节块14上下正对设置;所述调节块14的高度大于调节槽6的深度,此时在合模的过程中,调节块14即可完全顶入调节槽6内,亦可部分顶入调节槽6内,此时相应的模腔厚度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调节,这样在初期注胶时,将模腔厚度调厚,此时可以增加注胶的效率,在注胶一定时间后,再合模至工件的标准厚度,此时再次实现末端注胶,从而对于大型复杂工件来说,这种注胶方式提高了注入速度以及效率。

所述上模8设有溢流通道13,溢流通道13的一端与模腔相同,另一端与上模8为上模的外侧相通,且溢流通道13的外端口接有溢流阀12,在合模至工件的标准厚度时,模腔内多余的胶料从溢流通道13内溢出。

所述下模座1以及下模7上开设有上下连通的脱模针腔15,下模7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与脱模针腔15相通的脱模孔,且脱模针腔15内活动设有脱模顶针16,利用脱模顶针16将产品顶出。

所述下模7与上模8内开设有迂回走向的冷却通道5,通过向冷却通道5内注入冷却水,此时在换热的基础上,冷却水起到对下模7以及上模8降温的目的,此时位于模腔的物料迅速冷却可以实现较快的玻璃化进程。

所述下模7与上模8内均设有迂回走向的加热通道11,通过在加热通道11内埋设电热丝或者将热介质液导入加热通道11内,这样在换热的基础上便可实现对下模7与上模8的加热,从而保证在注胶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局部固化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合模的过程中,调节块14即可完全顶入调节槽6内,亦可部分顶入调节槽6内,此时相应的模腔厚度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调节,这样在初期注胶时,将模腔厚度调厚,此时可以增加注胶的效率,在注胶一定时间后,再合模至工件的标准厚度,此时再次实现末端注胶,从而对于大型复杂工件来说,这种注胶方式提高了注入速度以及效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