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槽式氨蒸气冷凝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671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螺旋槽式氨蒸气冷凝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大、中型氨制冷系统中的螺旋槽氨蒸汽冷凝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大、中型氨制冷系统中,用于氨蒸气冷凝器中的传热管簇一直延用光滑钢管。随着立式冷凝器高度的增加,氨蒸气在管外凝结时的平均液膜厚度增长,热阻增加,同时冷却水由上而下在管内流动时,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其在管内下端与管内表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冷却水在管内的停留时间缩短,因而导致传热管簇的传热系数k值小,使冷凝器的总传热系数k值下降。当传热管簇在冷凝器中结垢后,其传热性能会更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立式冷凝器中传热系数较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倾角螺旋槽管,使其传热性能得到较大的改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螺旋槽式氨蒸气冷凝管,采用无缝钢管机械拉压热加工成型。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旋槽式冷凝管簇替代光滑圆管簇,螺旋头数为8头、右旋或左旋,其升角为70~75°,管内和管外的螺距均为45~50mm,冷凝管外径38~40mm,管内外螺旋槽一次成型。冷却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由上而下在螺旋槽冷凝管内流动,受螺旋沟槽的影响,水在管内的流动时间和扰流程度得到了很大增加,从而提高了水与管内表面间的表面传热系数。吸收管外氨蒸气放出的热量后的冷却水排向贮水池。与此同时,氨蒸气在螺旋槽管外表面凝结成液体,被表面张力拉拽流向螺旋沟槽内,受重力的作用顺着沟槽旋转下泄,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迅速排掉,这样使得螺旋槽管外表面突出部分裸露,降低了管外凝液膜层的平均厚度,使液膜热阻减小,从而提高了管外凝结表面传热系数。由于螺旋槽管内、外两侧表面同时强化了传热,最终实现了总传热系数k值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螺旋槽管内、外两侧同时强化了传热,在同样冷却冷凝负荷下,螺旋槽管增大了换热面积,或者说可有效减小了冷凝器的体积,并使其传热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本实用新型除用于氨蒸气冷凝外亦可用于其它传热介质的换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主视图。
图2为图1的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螺旋槽式氨蒸气冷凝管其壳体结构、制造工艺等与普通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相同,本实用新型采用φ38无缝钢管机械拉压热加工成型使管内外螺旋槽一次成型。按照普通管壳式换热器的组装方法将螺旋槽式管簇装入壳体。对本实施例而言,管外螺纹外径39mm,壁厚3mm,管内外螺距均为48mm,螺旋为8头、右旋,升角74°。在换热面积(150m2)相同、冷却水流量为42kg·s-1的条件下,螺旋槽式氨蒸气冷凝器的总传热系数k=1300w·m-2·k-1,是由光滑圆管簇制成的传统的立式氨冷凝器总传热系数(k=820w·m-2·k-1)的1.6倍。在同样的冷凝负荷下,可节省传热面积,使冷凝器壳体直径、厚度及管板尺寸相应减少,冷凝器构件材料消耗量可节省25%以上。
权利要求1.螺旋槽式氨蒸气冷凝管,采用无缝钢管机械拉压热加工成型,其特征是采用内外螺旋槽式冷凝管簇替代光滑圆管,螺旋头数为8头、右旋或左旋,其升角为70~75°,管内和管外的螺距均为45~50mm,冷凝管外径38~40mm,管内外螺旋槽一次成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大、中型氨制冷系统中的螺旋槽氨蒸气冷凝管。采用螺旋槽式冷凝管簇替代光滑圆管簇,螺旋头数为8头、右旋或左旋,其升角为70°~75°,管内和管外的螺距均为45~50mm,冷凝管外径38~40mm,管内外螺旋槽一次成型。与普通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在换热工况相同的条件下,螺旋槽式氨蒸气冷凝器的总传热系数是传统立式氨冷凝器总传热系数的1.6倍。由于螺旋槽管内、外两侧同时强化了传热,使其传热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并可有效减小冷凝器的体积,本实用新型除用于氨蒸气冷凝外亦可用于其它传热介质的换热。
文档编号F28F1/42GK2823958SQ20052002570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8日
发明者陈瑞球, 诸凯 申请人:天津商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