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管束的布置方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4264阅读:7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换热器管束的布置方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减排领域,涉及ー种热量回收装置,具体涉及ー种管排式换热器管束的布置方式。
背景技术
能源危机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人们尽力減少石油与其他二次能源的消耗。这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强化 传热技术的研究,换热器是冷热流体交换热量的主要装置;它己经成为エ业传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各エ业部门。为了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果必须对传热阻カ较大ー侧的流体采用强化传热的技术,翅片管换热器已成为人们广泛采用的強化翅片侧传热性能的高效换热器。当换热管的翅片侧工作环境中含有大量的灰尘、纤维等杂质时,虽然错列管束与顺列管束相比,换热效果要好,但错列管束压カ损失相对较大,而且在运行中几乎全部飞灰颗粒等杂质都会与之发生碰撞并造成磨损,使其受磨损程度比顺列管束要严重,因此目前在含灰粒等杂质较多的环境中工作时,翅片管已有向顺列布置形式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这种顺列(顺排)布置方式依然存在积灰、压カ损失大等弊病沿流动方向流动截面积的剧烈变化导致较显著的压カ损失,在每排管子后较大的尾涡区导致积灰程度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ー种能够减轻磨损,减少积灰,降低压カ损失的换热器管束布置方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换热器管束采用列叉排布置,即相邻两列换热管束纵向相互错位。所述的相邻两列换热管束在纵向上的间距为S2小于等于D,D为换热管的直径。所述的换热器管束的横向间距SI大于等于2D,D为换热管的直径。所述的换热管为圆管或非圆形截面的管子。本发明将换热管从现有传统的行叉排方式改为列叉排布置,即相邻两列换热管束纵向相互错位,换热器管束采用列叉排排列后,可以适当的縮小横向间距,提高迎风面速度,保证总换热量基本不变,压カ损失降低,并有利于降低磨损,減少积灰。


图I是传统的行叉排布置。图2是本发明换热管列叉排布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子对本发明做进ー步说明。參见图2,本发明换热器管束采用列叉排布置,即相邻两列换热管束纵向相互错位,换热管直径D为42mm,横向间距SI为120mm,纵向间距S2为40mm,相邻两列换热管束纵向相互有40mm的错位。这样每根换热管与左右相邻的两根换热管呈“人”字形排列,相邻的两根换热管将流体引流至该换热管的后部,很大程度上减小每根换热管后部的尾涡区,因此,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压カ损失。由于换热器管束采用列叉排布置,使沿着流动方向的流动面积更加均匀,最小流通面积有所増大,在相同流量的前提下,最大流动速度稍稍降低。当换热器用在含灰尘、纤维等杂质较多的工作环境中时,最大流动速度的降低会减轻换热器的磨损。由于换热管尾涡区的減少,可以减轻管束的积灰问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发明的列叉排虽然在形式上似乎与行叉排类似(參见图1),实际上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別。在横向间距SI及纵向间距S2方面,传统的行叉排与本发明的列叉排有以下区别传统行叉排S2必须大于等于D ;本发明列叉排S2小于等于D ;传统行叉排S1必须大于等于D ;本发明列叉排S1必须大于等于2D。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关键參数(管排数、管间距等)相同的条件下,当入口风速为7m/s时,与传统的顺排排列方式相比,换热量降低11. 4%,压降降低34. 3%,单位泵功换热量提高34. 9%左右。同时换热表面上単位时间、単位面积的积灰量和磨损量都有显著降低。数值模拟所采用的纵横向间距内,换热管的横向间距越小,纵向间距越大,采用列叉排布置与传统的顺排布置相比效果越显著。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器管束的布置方式,其特征在于该换热器管束采用列叉排布置,即相邻两列换热管束纵向相互错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热器管束的布置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两列换热管束在纵向上的间距为S2小于等于D,D为换热管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热器管束的布置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器管束的横向间距SI大于等于2D,D为换热管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热器管束的布置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管为圆管或非圆形截面的管子。
全文摘要
一种换热器换热管束布置方式,该换热器管束采用列叉排布置,即相邻两列换热管束纵向相互错位。当流体流过时,相邻换热管对流体进行导向,使流体流到相邻换热管的背部,减小尾涡区,降低压力损失。由于相邻两列换热管有半个纵向间距的错位,使得换热器沿主流方向的截面积更加均匀,最小流通截面积有所增大,流过换热器的最大流动速度降低,因此换热器的换热会稍稍下降。此外,还可以采用列叉排管束排列方式后,减小管束之间的横向间距,保证换热器总流量不变而提高迎风面速度,从而使得换热器的换热量保持不变,而压力损失降低。当换热器用在含灰尘和颗粒较多的场合时,还可以有效的缓解换热器的磨损和积灰。
文档编号F28F13/06GK102759298SQ201210259469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5日
发明者何雅玲, 金宇, 陶文铨 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