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8720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燃烧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泥生产过程中,大多使用简单的单风道、双风道煤粉燃烧器,这些品种的燃烧器多黑火头长,燃烧效率低;后80年代、90年代相继开发了三通道、四通道煤粉燃烧器,但依然存在风道结构设计使其供风不够稳定、火焰形状温度不易控制,不能够实时的根据生产环境与工艺条件的变化进行调节,无法适应煤炭品质不均的问题。伸缩节主要用于补偿管道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伸缩变形,也用于管道因安装调整等需要的长度补偿,专利CN101566342A公开了一种窑炉燃气燃烧器,在燃烧器与风机的连接上使用了金属波纹伸缩节,是为了避免喷嘴受到震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燃烧器喷嘴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火焰形状调整精确,煤粉燃烧充分的燃烧器喷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烧器,包括连接的送风通道和喷嘴,送风通道包括五个通道,从里到外依次为喷油通道、内风道Ⅰ、内风道Ⅱ、煤粉风道与外风道;喷嘴包括五个通道,从里到外依次为,喷油口、涡流风道、旋流风道、煤粉风道、外轴流风道,该五个通道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分别与喷油口、内风道Ⅰ、内风道Ⅱ、煤粉风道、外风道连通;喷嘴从里到外依次为五层环状管,分别为:螺旋涡流器、外旋轴、煤粉风道内壁、外轴、外壁,螺旋涡流器内为喷油口,螺旋涡流器、外旋轴之间的空间为涡流风道,外旋轴、煤粉风道内壁之间的空间为旋流风道,煤粉风道内壁、外轴之间的空间为煤粉风道,外轴、外壁之间的空间为外轴流风道;螺旋涡流器的后端为柱状,其侧面固定多个平行设置的螺旋状凸起,螺旋涡流器的前端为前大后小的圆台状,涡流风道也分为两个部分:后部为相邻螺旋状凸起之间形成的螺旋通道,前部为圆台状的通道。

所述外旋轴的外表面为两个柱状面,后端的柱状面的直径小于前端的柱状面的直径,外旋轴后端与煤粉风道内壁之间的空间连通内风道Ⅱ,外旋轴前端的外表面分布多个螺旋槽,当外旋轴前端与煤粉风道内壁配合时,煤粉风道内壁的内表面盖在螺旋槽上面,此时多个螺旋槽构成旋流风道,随着该螺旋槽向喷嘴方向延伸,其截面面积逐渐减小;该截面的形状为半圆形,螺旋槽的横截面所在圆的圆心轨迹分布在外旋轴前端的外表面上。

所述旋流风道出口处的风向夹角为30-45°。

所述外轴的外表面为两个柱状面,后端的柱状面的直径小于前端的柱状面的直径,外轴后端与外壁之间的空间连通外风道,外轴前端的外表面分布多个锥状槽,当外轴前端与外壁配合时,外壁的内表面盖在锥状槽上面,此时多个锥状槽构成外轴流风道,随着锥状槽向喷嘴方向延伸,其截面面积逐渐减小;锥状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其横截面所在圆的圆心轨迹为分布在外轴前端的外表面直线。

所述涡流风道与旋流风道的旋转方向相同。

所述涡流风道与外风道的旋转方向相反。

所述内风道Ⅰ、内风道Ⅱ与外风道分别连通第一进风支管、第二进风支管、第三进风支管,第一进风支管、第二进风支管、第三进风支管都连通进风总管。

所述第一进风支管、第二进风支管、第三进风支管都设有阀门。

所述送风通道和喷嘴通过螺纹连接,具体为:送风通道也为五层结构,其分别对应喷嘴的螺旋涡流器、外旋轴、煤粉风道内壁、外轴、外壁五层结构,每一组的对应结构连接处为螺纹连接固定。

所述送风通道的内风道Ⅰ的内外壁之间、内风道Ⅱ的内外壁之间、外风道的内外壁之间分别设有伸缩节。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燃烧器不仅改变喷出气流的旋转角度,而且改变喷出气流的流量,能够更好地调整喷出火焰的形状,尤其外轴流风道的旋转方向与旋流风道的旋转方向相反,使得二者与煤粉之间产生湍流,使得煤粉层乱粉能够燃烧更充分。

附图说明

图1为燃烧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烧嘴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示意图。

图5为图3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外旋轴的头部的示意图(a为立体图,b为主视图,c为俯视图,d为剖面图)。

图7为外轴风槽的示意图(a为立体图,b为主视图,c为俯视图,d为剖面图)。

图8为中螺旋涡流器的示意图(a为立体图,b为剖面图,c为主视图)。

图9为图5喷嘴通道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2所示,一种燃烧器,包括连接的送风通道89和喷嘴80。

送风通道89包括五个通道,从里到外依次为喷油通道91、内风道Ⅰ92、内风道Ⅱ93、煤粉风道94与外风道95。

喷嘴80包括五个通道,从里到外依次为,喷油口11、涡流风道12、旋流风道13、煤粉风道14、外轴流风道15,该五个通道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分别与喷油口91、内风道Ⅰ92、内风道Ⅱ93、煤粉风道94、外风道95连通。

喷嘴80从里到外依次为五层环状管,分别为:螺旋涡流器20、外旋轴30、煤粉风道内壁40、外轴50、外壁60。螺旋涡流器20内为喷油口11,螺旋涡流器20、外旋轴30之间的空间为涡流风道12,外旋轴30、煤粉风道内壁40之间的空间为旋流风道13,煤粉风道内壁40、外轴50之间的空间为煤粉风道14,外轴50、外壁60之间的空间为外轴流风道15。

如图8、图9,螺旋涡流器20的后端(参见附图标记21)为柱状,其侧面固定多个平行设置的螺旋状凸起211,螺旋涡流器20的前端(参见附图标记22)为前大后小的圆台状或者棱台状。相应的,涡流风道12也分为两个部分:后部为相邻螺旋状凸起211之间形成的螺旋通道(参见附图标记121),前部为圆(棱)台状的通道。这样设计的好处为:后部能将平流风改为旋流风,增加煤风层与空气层的混合比,增大煤风层的燃烧比例;前部能通过螺旋涡流器20、外旋轴30之间轴向移动,调节了涡流风道出口处尺寸的大小(出口处的外径不便,内径随着轴向移动能变化,这样就调节了涡流风道出口处尺寸的大小),也就能调节出风量。

如图6、图9,外旋轴30的外表面为两个柱状面,后端的柱状面的直径小于前端的柱状面的直径,外旋轴30后端与煤粉风道内壁40之间的空间连通内风道Ⅱ93。外旋轴30前端的外表面分布多个螺旋槽,当外旋轴30前端与煤粉风道内壁40配合时,煤粉风道内壁40的内表面盖在螺旋槽上面,此时多个螺旋槽构成旋流风道13。该螺旋槽的轴线分布在外旋轴30前端的外表面上,随着该螺旋槽向喷嘴方向延伸,其截面面积逐渐减小。该截面的形状为半圆形,螺旋槽的横截面所在圆的圆心轨迹分布在外旋轴30前端的外表面上。这样设计的好处为:该螺旋槽能对煤风层增加向内收拢的力,延长了煤风层的喷射长度,增加了煤风层与空气的混合空间;同时,在外旋轴30与煤粉风道内壁40之间轴向移动时,在煤粉风道内壁40端部(就是出口处)的螺旋槽的截面面积跟着调整,这样就调节了旋流风道13出口处尺寸的大小和出口处的风向夹角(就是该螺旋槽的切向方向与外旋轴30轴向的夹角),调节了出风量。

为了更好控制火焰,旋流风道13出口处的风向夹角(就是该螺旋槽的切向方向与外旋轴30轴向的夹角)为30-4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