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管束振动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923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管束振动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管束振动换热器,属热交换装置领域。
管束振动破坏是管壳式换热器破坏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开发成功的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杆(圆杆)夹住管子,取消了原来的折流板,使壳程流体总体上呈纵向流动,流体对管子的激振力大为减小,因而具有较好的抗管束振动作用,但仍存在以下缺点1、折流杆换热器的折流杆采用圆杆,圆杆与管子的接触为“点”接触,因此折流杆对管子振动的抑制作用较弱,且易构成对管子的磨损。特别是在换热器壳程的进出口区域,流体横向冲击管子,对管子具有较强烈的激振作用,故折流杆换热器仍会在壳程进出口区域发生振动破坏;2、折流杆换热器由于用折流栅取代了传统换热器的折流板,使得壳程流体流速的大小只能靠壳体直径的大小来调节,故其适用性受到较大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抗振性能好且实用的抗管束振动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如


图1所示,在原换热器管束4间加装不少于一组(4个)抗振栅3(如图4所示),抗振栅3由支持圈6和支承条5组成,支承条5呈扁钢状,其厚度为相邻换热管间的间隙,每组抗振栅3上的支承条5交错、间隔穿插于管束4之间(如图2、图3所示)。由于支承条5与管束4的换热管之间无间隙,换热管的四周被支承条5紧紧夹住,且由于支承条5为扁钢状,与换热管为“线”接触,故能在不改变流体流动的状况下,有效地抑制管束4的振动,且对管束4不易构成磨损。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的Ⅰ-Ⅰ放大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抗振栅示意图。

图1所示,该实施例由管箱1、带导流筒的壳体2、公知的折流杆浮头管束4和抗振栅3组成,管束4的换热管直径为25mm,管心距为32mm,管间间隙为7mm。抗振栅3每组四个,共有2组,分别置于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区域。抗振栅3(如图4所示)由支持圈6和支承条5组成,支持圈6上钻有6个定位孔7。支承条5为7×20mm的扁钢,搭焊于支持圈6上,支承条5相互间距为64mm。每组抗振栅3上的支承条5相互间纵横交错并间隔穿插于换热管之间(如图2、图3所示),即每根换热管的四周由抗振栅3上的支承条5支承。由于支承条5的厚度与换热管之间的间隙相等(均为7mm),换热管即被支承条5紧紧夹住,且支承条5与换热管实现了“线”接触,较好地抑制了管束4的振动,避免了管束4的破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管束抗振动性能好,不易损坏等优点,可广泛用于各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特别适用于较苛刻的激振条件下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抗管束振动换热器,由管箱(1)、壳体(2)和管束(4)组成,其特征在于管束(4)间设置了用于抑制管子振动的由支持圈(6)和支承条(5)组成的抗振栅(3);抗振栅(3)上的支承条(5)呈扁钢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管束振动换热器,属热交换装置领域。该换热器由管箱1、壳体2、抗振栅3和管束4组成。具有结构简单,管束抗振动性能好,不易损坏等优点。可广泛用于各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特别适用于较苛刻的激振条件下使用。
文档编号F28F9/00GK2202299SQ9422066
公开日1995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1994年9月8日 优先权日1994年9月8日
发明者胡明辅, 丁平 申请人:胡明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