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2696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车载油气灶的充气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车载油气灶的燃烧,其原料为燃料油和氧气,供氧在有电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气泵充气供氧。而在野战条件下,由于没有电,只能靠人工使用打气筒充气供氧,为此不但需要专人充气,劳动强度大,而且不能保证野战军战士的定时定量供应。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解决野战条件下制作热食的作业速度,以保证野外工作者和野战军战士的定时定量供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包括有与燃气灶(8)通过管线(5)连接的气压燃油罐(6),其主要特点是还包括有在牵引车储气罐(1)上设有连接器(2)、减压阀(3)、气流分配器(4),其间由管线(5)连接;气流分配器(4)至少有一个出气口通过管线(5)连接气压燃油罐(6)。
所述的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还包括有在气流分配器(4)与气压燃油罐(6)之间设有进气控制开关(7)。
所述的连接器(2)为快速连接器。所述的管线(5)为高压输气管。所述的气压燃油罐(6)上设有压力显示装置(9)。
本实用新型采用“压差”原理,即高压气流向低压装置流动,实现自动充气。饮食车载油气灶正常压力为不大于3兆帕,一般汽车刹车气压为8兆帕,也就是说牵引车储气罐(1)的气压为8兆帕,牵引车储气罐(1)与气压燃油罐(6)之间自然形成了“压差”。在减压阀(3)和气流分配器(4)的作用下,当气压燃油罐(6)内气压小于3兆帕时,牵引车储气罐(1)内的高压气流便向低压装置的气压燃油罐(6)内不断的自动补充气体,从而达到“供、需”平衡。当气压燃油罐(6)内气压达到3兆帕时,由于减压阀(3)和气流分配器(4)控制输出气压最大不超过3兆帕,因此,牵引车储气罐(1)的高压自动关闭,不再向气压燃油罐(6)内补充气体,既保证了车载油气灶所需,又节约了气源,确保了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自动充气装置设计结构合理,便于操作,安全可靠。采用了先进的新型多功能组合件,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见图1,东风140牵引的饮食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与两个燃气灶8通过管线5连接的气压燃油罐6,在牵引车储气罐1上设有连接器2、减压阀3、气流分配器4,其间由管线5连接;气流分配器4有两个出气口通过管线5连接气压燃油罐6。在气流分配器4与气压燃油罐6之间设有进气控制开关7。连接器2为快速连接器。所述的管线5为高压输气管。气压燃油罐6上设有压力显示表9。
使用时,将牵引车储气罐1放气螺堵卸下,更换上自动充气装置的快速连接器2,此时不影响牵引车正常使用。在牵引车驾驶室内查看气压表上的压力指数,当压力指数大于5兆帕时,即可正常使用。然后检查自动充气装置2各连接处是否有漏气现象,确认各零部件均正常时,便可投入正式使用。
将减压阀3上的压力指数调整到3.5兆帕,然后打开控制开关,观察气压燃油罐6压力表9压力指数,当气压燃油罐6压力指数上升到3兆帕时(约3-5秒钟),即可点燃燃气灶8,而后,再将减压阀3压力指数回调到3兆帕,燃气灶8正常工作,实现自动充气。
当牵引车压力指数小于5兆帕时,发动车辆,使气压上升至5-8兆帕。需注意的是,减压阀3压力指数不得大于3.5兆帕。
权利要求1.一种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包括有与燃气灶(8)通过管线(5)连接的气压燃油罐(6),其特征是还包括有在牵引车储气罐(1)上设有连接器(2)、减压阀(3)、气流分配器(4),其间由管线(5)连接;气流分配器(4)至少有一个出气口通过管线(5)连接气压燃油罐(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有在气流分配器(4)与气压燃油罐(6)之间设有进气控制开关(7)。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连接器(2)为快速连接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管线(5)为高压输气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气压燃油罐(6)上设有压力显示装置(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车载油气灶的充气装置的结构。一种车载油气灶的自动充气装置,包括有与燃气灶(8)通过管线(5)连接的气压燃油罐(6),其主要特点是还包括有在牵引车储气罐(1)上设有连接器(2)、减压阀(3)、气流分配器(4),其间由管线(5)连接;气流分配器(4)至少有一个出气口通过管线(5)连接气压燃油罐(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自动充气装置设计结构合理,便于操作,安全可靠。采用了先进的新型多功能组合件,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F24C3/14GK2851894SQ20052010594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6日
发明者逯胜利, 洛小凡 申请人:逯胜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