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调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011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调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用于车辆的空调调风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诸如乘用车可以具有安装在仪表板的中央仪表组中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 显示诸如导航系统的指令和状态。为了改善不同类型显示信息的可视性以及便于用户操 作,已经增大了该显示装置的尺寸。然而,较大的显示装置减少了安装空调调风装置(其布 置在该显示装置的每一侧面)的空间。在此情形中,可以将空调调风装置布置在中央仪表 组的上部。为了实现这样的布置,已经提出了一种能够安装到有限空间中的、用于空调器的 横向尺寸加长的薄型调风装置。如图19所示,公开号为2008-149830的日本专利特许公开中描述的“空调用薄型 调风装置”,具有布置在承座30中的下游侧翅片组件。在承座30的下游端部形成横向加长 的矩形开口 35。下游侧翅片组件中的端部翅片31和端部翅片32分别布置在承座30的上 壁部33附近和下壁部34附近。端部翅片31具有本体部37和弯曲部39,以及端部翅片32 包括本体部38和弯曲部40。本体部37、38各自通过支撑杆36由左壁部和右壁部43支撑。 弯曲部39、40布置在对应的本体部37、38的上游,且各自从本体部37、38的端部以弯曲形 状延伸。在上壁部33附近以及下壁部34附近,分别形成可容纳部44和可容纳部45。当本 体部37、38倾斜时,相应的可容纳部44、45允许弯曲部39、40的上游端部移动至气流方向 的上游侧,或沿相反方向移动,其中,弯曲部39、40的上游端部保持为靠近壁部33、34。公开号为2009-18634的日本专利特许公开中披露的“空气吹出调整用调风装置” 包括布置在空气通路中的下游侧通气隔栅和上游侧通气隔栅。操作旋钮可滑动方式安装至 下游侧通气隔栅的横向翅片。通过操作该操作旋钮,使上游侧通气隔栅的垂直翅片转动以 调整空气的出风方向。在横向翅片中形成有加长孔,操作旋钮延伸通过该加长孔。操作旋 钮以可沿横向翅片的纵向滑动的方式通过该横向翅片的加长孔。该构造提供了符合需要的 操作旋钮(其插入横向翅片)外观。如图20A和图20B所示,在公开号为2008-149830的日本专利特许公开中描述的 空调用薄型调风装置中,弯曲部39、40的上游端部移动至气流方向上游侧或沿相反的方向 移动,同时保持为靠近相应的壁部33、34。因此,在弯曲部39、40的上游端部和相应的壁部 33,34之间形成凹部42、42。然而,凹部42、42会引起湍流,这不仅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还会 使从开口 35吹出空气的方向不稳定,从而限制了翅片41的气流方向调整功能。此外,公 开号为2008-149830的日本专利特许公开中的调风装置需要用于使弯曲部39、40弯曲、以 及引导弯曲部39、40的上游端部的机构。这样会使得端部翅片31、32的构造以及端部翅片 31、32附近部件的构造变得复杂,从而增加制造成本。由公开号为2009-18634的日本专利特许公开提出的薄型空气吹出调整用调风装 置,包括具有改进的外观以及简单结构的横向翅片。然而,该调风装置需要用于以可滑动的 方式将操作旋钮保持在加长孔中的部件,使得组装这些部件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构造能够有效调整空气出口方向的空 调调风装置。为了实现前述目的,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 一种空调调风装置,其通过 承座的开口将空气吹入乘员室。该调风装置包括一对第一倾斜表面、一对第二倾斜表面、以 及翅片。各第一倾斜表面在承座内表面上彼此面对,并与开口相连,且倾斜以沿朝向乘员室 的方向变宽。各第二倾斜表面在各第一倾斜表面的上游位置处彼此面对。各第二倾斜表面 连接至各第一倾斜表面,并倾斜以沿朝向承座的开口方向变窄。翅片布置在承座中开口的 上游侧。将翅片以如下方面进行布置在翅片定位为沿着两个第二倾斜表面之一的位置与 翅片定位为沿着两个第二倾斜表面中另一个的位置之间,调整翅片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调风装置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空调调风装置的各部件和气流方向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当第一翅片保持水平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当第一翅片在下游侧向上倾斜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当第一翅片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6A、图6B和图6C示出了当角度K1、K2、K3和K4落入各优选范围中时的气流的 示意图;图7Α、图7Β和图7C示出了当角度Kl大于优选范围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8Α、图8Β和图8C示出了当角度Kl小于优选范围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9Α、图9Β和图9C示出了当角度Κ2大于优选范围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10Α、图IOB和图IOC示出了当角度Κ2小于优选范围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11Α、图IlB和图IlC示出了当角度Κ3大于优选范围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12Α、图12Β和图12C示出了当角度Κ3小于优选范围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13Α、图13Β和图13C示出了当角度Κ4大于优选范围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14Α、图14Β和图14C示出了当角度Κ4小于优选范围时的气流的示意图;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操作的示意图,其具有在气流方向的相同位置处彼此 面对的上脊和下脊;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操作的示意图,其具有在气流方向的相同位置处彼此 面对的上脊和下脊;图17是示出第四实施例的操作的示意图,其具有加宽的上部第一倾斜表面和下 部第一倾斜表面;图18是示出第五实施例的操作的示意图,其具有加宽的上部第一倾斜表面和下 部第一倾斜表面、以及在气流方向的相同位置处彼此面对的脊;图19是示出公开号为2008-149830的日本专利特许公开披露的空调用薄型调风 装置的截面图;图20Α是示出当空气斜向上吹时图19所示的空调用薄型调风装置的操作的截面图;以及图20B是示出当空气斜向下吹时图19所示的空调用薄型调风装置的操作的截面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空调调风装置1布置在未示出的中央仪表组的上部中。空调调风装 置1位于显示装置上端部附近,该显示装置用于显示关于例如导航系统的各种信息。空调 调风装置1包括连接至未示出的管道的承座2。承座2大体由横向加长的矩形管状体形成。 在承座2的另一端部(对应于乘员室内部的一侧处的端部)处的开口 5中形成仪表前盖 4(其与仪表板12 —起构成装饰面)。仪表前盖4与仪表板12的阶梯部12a接合。开口 5 为矩形形状,其具有长边5a、且长边5a与短边5b的比值很大。例如,开口 5的各短边5b为 30mm,而各长边5a为120mm。空调调风装置1以如下方式布置开口 5的长边5a沿车辆的 宽度方向定向。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和上部第二 倾斜表面8b形成在承座2的对应于开口 5的长边5a的内壁表面21中。下部第二倾斜表 面8a与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通过脊6a相连,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与上部第一倾斜表面 7b通过脊6b相连。沿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与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之间的边界定位的脊 6a定义为第一脊。沿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与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之间的边界定位的脊 6b定义为第二脊。第二倾斜表面8a、8b与布置在承座2内部的内本体表面22相连。第一 倾斜表面7a、7b倾斜,以沿朝向乘员室20的方向变宽。第二倾斜表面8a、8b以变窄的方式 向相关的第一倾斜表面7a、7b倾斜。因此,第二倾斜表面8a、8b减小了在承座2中流动的 空气A的通路的尺寸(见图2)。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和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布置为彼此平行。类似的,上部第 一倾斜表面7b和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布置为彼此平行。下文中,将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 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定义为形成角度K1,以及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定义 为形成角度K2。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定义为形成角度K3,以及下部第 一倾斜表面7a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定义为形成角度K4。在第一实施例中,角度Kl和K4相 等,角度K3和K2相等。参照图2,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起点(上游端部)位于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的起 点的上游。上脊6b位于下脊6a的上游,并面向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下脊6a位于上部第 一倾斜表面7b的偏下游处。因此,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面向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以及, 与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相比,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突出到乘员室20中。如图1所示,在承座2中布置第一翅片9和多个第二翅片10。第一翅片9位于开 口 5的上游处,并沿开口 5的长边5a延伸。各第二翅片10位于第一翅片9的上游,并沿开 口 5的短边5b延伸。承座2具有彼此面对的左内壁表面和右内壁表面23。第一翅片9由 内壁表面23通过枢轴9a以枢轴方式支撑。对枢轴9a进行操作,以调整第一翅片9沿上下 方向定向的角,该角为气流方向调整角。第二翅片10由上、下内本体表面22通过枢轴IOa进行支撑。旋钮11的上游端部Ila滑动方式安装至第一翅片9并与第二翅片10接合。这 使得旋钮11可以沿左右方向滑动,以及可以沿左右方向调整各第二翅片10的定向角。在 该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调风装置1中,第一翅片9沿上下方向调整从开口 5吹出的空气A的 方向(见图2)。第二翅片10沿左右方向调整空气A的方向。在该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翅片9的枢轴9a布置在脊6a和脊6b之间,脊6b在气流 方向TH位于脊6a上游。第一翅片9的上游端部9b位于脊6b的上游。因此,第一翅片9 面对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上部第二倾斜表面Sb、和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下面将参照图3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调风装置1的操作。如图3所示,当第一翅片9保持水平时,空气A在承座2内沿气流方向TH流动。空 气A由变窄的第二倾斜表面8a、8b引导至第一翅片9。于是,空气A的流动受到第一翅片9 的调整(如由出口方向Hi所示)而沿水平方向吹出。具体的,尽管第一倾斜表面7a、7b布 置在脊6a、6b的下游侧,但是不存在将空气A引导至第一倾斜表面7a、7b的部件。第一倾 斜表面7a、7b倾斜以沿朝向乘员室20内部的方向变宽。因此,用于沿第一倾斜表面7a、7b 传送空气A的压力在倾斜表面7a、7b附近的区域W中不起作用。结果,空气A借助第一翅 片9经过开口 5水平吹出。如图4所示,将第一翅片9布置为平行于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和下部第二倾斜表 面8a,同时保持为在下游侧向上倾斜的状态。在承座2内沿气流方向TH流动的空气A的 上一半由第二倾斜表面8b向第一翅片9引导。于是,在从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之 前,空气A的上一半由相互平行的第一翅片9和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引导。在该状态中, 空气A沿如出口方向所示的斜向上方向送出。在承座2内沿气流方向TH流动的空气A 的下一半受到第一翅片9和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的引导,然后通过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 室20。在此状态中,如出口方向Π(所示,空气A沿斜向上方向送出。如前文所述,下部第一 倾斜表面7a倾斜,以沿朝向乘员室的方向变宽。因此,使吹送的空气A沿第一倾斜表面7a 移动的压力在第一倾斜表面7a附近的区域W中不起作用。结果,从开口 5吹出的空气A在 面H2和面H3 (其分别从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和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下游侧延伸)之间 流动。换言之,在从开口 5吹出之后,空气A基本无扩散地沿斜向上方向行进。参照图5,将第一翅片9布置为平行于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和上部第二倾斜表面 8b,同时保持在下游侧向下倾斜的状态。在承座2内沿气流方向TH流动的空气A的下一半 由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朝向第一翅片9引导。随后,空气A受到第一翅片9和下部第一倾 斜表面7a的引导,然后从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在该状态中,空气A沿由出口方向
所示的斜向下方向送出。在承座2内沿气流方向TH流动的空气A的上一半受到上部第 二倾斜表面8b和第一翅片9的引导,然后通过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在此状态中, 如出口方向所示,空气A沿斜向下方向送出。如前文所述,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倾斜, 以沿朝向乘员室20的方向变宽。因此,使吹送的空气A沿第一倾斜表面7b移动的压力在 第一倾斜表面7b附近的区域W中不起作用。结果,通过开口 5吹出的空气A在面H4和面 Hl (其分别从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和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向下延伸)之间流动。换言之, 在从开口 5吹出之后,空气A基本无扩散地沿斜向下方向行进。利用角度Kl至角度K4的各种组合,进行模拟来控制空气A的出口方向Π(。结果, 发现由满足下列条件的组合能够获得优选的结果。
Kl: 16° 至 25°K2:25° 至 30°Κ3 20° 至 30°Κ4 20° 至 30°图6至图14示出了模拟结果。图6Α示出了第一翅片9水平布置的模拟结果。图 6Β示出了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上倾斜的模拟结果。图6C示出了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 下倾斜的模拟结果。图7Α至图14C示出了类似于图6Α至图6C所示的模拟结果。图6示出了将角度Κ1、Κ2、Κ3、Κ4分别设置为20°、27°、25°、25°的情形,其中, 这些角落入前述各优选范围。参照图6Α,当第一翅片9保持水平时,空气A大致沿水平方向基本无扩散地从开 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参照图6Β,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上倾斜时,空气A沿斜向 上方向基本无扩散地从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参照图6C,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 下倾斜时,空气A沿斜向下方向无明显扩散地从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相比较,即使当四个角度Kl至Κ4中的一个未落入前述对应的优选范围时,空气A 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流动也会受到阻碍,下文分析可能的原因。图7示出了其中将角度1(1、1(2、1(3、1(4分别设置为30°、27°、25°、25°的情形。 换言之,将角度Κ2至Κ4设置为处于各优选范围内,而将角度Kl设置为大于相应优选范围 的值。在此情况中,当第一翅片9保持水平时(如图7Α所示)、以及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 侧向上倾斜时(如图7Β所示),空气A都基本无扩散地沿期望方向吹出。然而,如图7C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由于角度Kl较大,第一翅 片9和上脊6b之间的间隔减小。这使得空气A难以在第一翅片9和上脊6b之间流动。结 果,使空气A沿第一倾斜表面7a移动的力变得非常大(壁面效应)。因此,在通过第一翅 片9和下脊6a之间的空间之后,大部分空气A沿仪表板12中位置低于仪表前盖4和开口 5的部分向下流动。换言之,阻碍了空气A沿期望的斜向下方向行进。图8示出了其中将角度K1、K2、K3、K4分别设置为15°、27°、25°、25°的情形。 换言之,将角度Κ2至Κ4设置为处于各优选范围内,而角度Kl设置为小于相应优选范围的 值。在此情况中,当第一翅片9保持水平时(如图8Α所示)、以及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 侧向上倾斜时(如图8Β所示),空气A都沿期望方向基本无扩散地吹出。然而,如图8C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由于角度Kl较小,第一翅 片9和上脊6b之间的间隔增大。这样就增加了在第一翅片9和上脊6b之间行进之后沿斜 向下方向吹出的空气A的量。这些空气A并入到已在第一翅片9和下脊6a之间通过的空 气A中。随后,已经通过开口 5的空气A的大部分集中到斜向下的位置。在此状态中,使空 气A沿第一倾斜表面7a移动的力在第一倾斜表面7a附近增加(壁面效应)。因此,在已经 通过开口 5之后,空气A沿仪表板12中位置低于仪表前盖4和开口 5的部分向下流动。换 言之,阻碍了空气A沿期望的斜向下方向行进。图9示出了其中将角度1(1、1(2、1(3、1(4分别设置为20°、35°、25°、25°的情形。 换言之,将角度Kl、K3和Κ4设置为处于各优选范围内,而角度Κ2设置为大于相应优选范围的值。在该情形中,在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上倾斜时(如图9B所示)、以及当第一翅片 9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如图9C所示),空气A沿期望方向基本无扩射地吹出。然而,如图9A所示,当第一翅片9保持水平时,由于K2较大,从第一翅片9和上脊 6b之间的空间吹出的空气A的一部分影响到已在第一翅片9和下脊6a之间通过的空气A 的一部分。结果,相比于期望的水平方向,在通过开口 5之后,空气A略向下吹出。图10示出了其中将角度K1、K2、K3、K4分别设置为20°、15°、25°、25°的情形。 换言之,尽管角度Kl、Κ3和Κ4设置为处于各前述优选范围内,但角度Κ2设置为小于相应优 选范围的值。在该情形中,当第一翅片9保持水平时(如图IOA所示)、以及当第一翅片9在下 游侧向上倾斜时(如图IOB所示),空气A沿期望方向基本无扩散地吹出。然而,如图IOC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由于角度Κ2较小,使空 气A沿第一倾斜表面7b移动的力在第一倾斜表面7b附近增加(壁面效应)。这会引起空 气A的已在第一翅片9和上脊6b之间通过的部分沿第一倾斜表面7b流动,且影响空气A 的已在第一翅片9和下脊6a之间通过的部分。结果,空气A在从开口 5吹出后发生扩散, 而不是按照预期的沿斜向下方向行进。图11示出了其中将角度K1、K2、K3、K4分别设置为20°、27°、35°、25°的情形。 换言之,尽管角度Kl、Κ2和Κ4设置为处于各前述优选范围内,但角度Κ3设置为大于相应优 选范围的值。在该情形中,如图IlB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上倾斜时,空气A基本无扩 散地如期望的沿斜向上方向吹出。然而,如图IlA所示,当第一翅片9保持水平时,由于角度Κ3较大,空气A沿下部 第二倾斜表面8a斜向上流动的部分影响了空气A沿第一翅片9水平行进的部分。结果,使 空气A相对于期望水平方向偏向上方向吹出。此外,如图IlC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由于角度K3较大,第一 翅片9和下脊6a之间的间隔减小。从而使空气A沿第一倾斜表面7a移动的力在第一倾斜 表面7a附近变得不足(壁面效应)。因此,空气A不是沿期望的斜向下方向吹出,而是相比 于期望方向偏向上方向吹出。图12示出了其中将角度K1、K2、K3、K4分别设置为20°、27°、15°、25°的情形。 换言之,尽管将角度Kl、Κ2和Κ4设置为处于各前述优选范围内,但角度Κ3设置为小于相应 优选范围的值。在该情形中,如图12C所示,在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空气A如期望的 沿斜向下方向吹出。然而,如图12Α所示,当第一翅片9保持水平时,由于Κ3较小,空气A的沿下部第 二倾斜表面8a斜向上流动的部分在第一翅片9和第二倾斜表面8a之间行进,而未撞击到 第一翅片9。因此,空气A在第一倾斜表面7a附近受到使空气A沿第一倾斜表面7a移动的 力的影响(壁面效应)。这阻碍了空气A沿期望的水平方向从开口 5吹出,而使空气A相比 于期望方向偏斜向下方向吹出。如图12B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上倾斜时,空气A也受到上述情况中所述的壁面效应的影响。具体的,空气A不是沿期望的斜向上方向从开口 5吹出,而是相比于期 望方向偏向下方向吹出。图13示出了其中将角度K1、K2、K3、K4分别设置为20°、27°、25°、35°的情形。 换言之,尽管将角度Kl至Κ3设置为处于各前述优选范围内,但角度Κ4设置为大于相应优 选范围的值。在该情形中,当第一翅片9保持水平时(如图13Α所示)、以及当第一翅片9在下 游侧向上倾斜时(如图13Β所示),空气A基本无扩散地沿期望方向吹出。然而,如图13C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由于角度Κ4较大,使空 气A沿第一倾斜表面7a移动的力在第一倾斜表面7a附近增加(壁面效应)。结果,空气A 发生扩散而不能按预期的斜向下方向从开口 5吹出。图14示出了其中将角度K1、K2、K3、K4分别设置为20°、27°、25°、15°的情形。 换言之,尽管将角度Kl至Κ3设置为处于各前述优选范围内,但角度Κ4设置为小于相应优 选范围的值。在该情形中,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上倾斜时(如图14Β所示)、以及当第一翅 片9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如图14C所示),空气A无明显扩散地基本沿期望方向吹出。然而,如图14Α所示,当第一翅片9保持水平时,由于角度Κ4较小,使空气A沿第 一倾斜表面7a移动的力在第一倾斜表面7a附近增加(壁面效应)。结果,空气A不是沿期 望的水平方向从开口 5吹出,而是沿斜向下方向吹出。因此,第一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1)承座2的靠近开口 5的内壁表面21包括相应的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和上部 第一倾斜表面7b以及相关的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和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 (其通过脊6a、 6b与第一倾斜表面7a、7b相连)。在该构造中,即使只设置一个第一翅片9,也可以通过枢 轴旋转第一翅片9以及将第一翅片9布置为平行于第二倾斜表面8a (或8b),来有效调整从 开口 5吹出的空气A的方向(出口方向Π0。(2)利用单个第一翅片9,有效调整了从开口 5吹出的空气A的上下方向。因此, 除了第一翅片9以外,不需要其他的可动部件来调整空气A的出口方向。这减少了部件的 数量以及简化了构造。(3)第一倾斜表面7a (或7b)和第二倾斜表面8a (或8b)通过脊6a (或6b)而彼 此相连。第二倾斜表面8a、8b在上游侧与承座2的内壁表面相连。因此,与日本专利特许 公开2008-149830披露的构造不同,不需要在空气A的通路中形成凹部。这样可防止产生 湍流,从而获得低噪音且高效的空调,而不会产生不稳定的空气流动。(4)在构成相应的内壁表面21的第一倾斜表面7a、7b和第二倾斜表面8a、8b中, 第二倾斜表面8a和第一倾斜表面7b布置为彼此平行,而第二倾斜表面8b和第一倾斜表面 7a布置为彼此平行。因此,通过与第二倾斜表面8a相同方向倾斜的第一翅片9的引导,使 沿第二倾斜表面8a流动的空气A能够沿第一倾斜表面7b行进。此外,通过与第二倾斜表 面8b相同方向倾斜的第一翅片9的引导,使沿第二倾斜表面8b流动的空气A能够沿第一 倾斜表面7a行进。结果,可以更加有效地调整从开口 5吹出进入乘员室20的空气A的方 向。(5)在沿第一倾斜表面7a布置第一翅片9的位置与沿第一倾斜表面7b布置第一翅片9的位置之间,以枢轴方式支撑第一翅片9。以此方式,第一翅片9的枢轴转动范围限 制为可有效调整空气A的出口方向的范围。结果,通过枢轴转动第一翅片9,可以容易地调 整从开口 5送出的空气A的方向。(6)空调调风装置1布置为使开口 5的各长边5a定向为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这使 空调调风装置1可以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其具有沿上下方向限定的空间,诸如安装在仪表 板12的中央仪表组中的显示装置上方的位置、或乘员室20的顶篷和侧面部分之间边界处 的位置。此外,该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空气出口方向的空调调风装置 1。(7)以枢轴方式支撑第一翅片9的枢轴9a于气流方向TH布置在两个脊6a、6b之 间。因此,在内壁表面21之一的第二倾斜表面8a(8b)、第一翅片9、以及内壁表面21中另 一个的第一倾斜表面7b (7a),允许沿各表面引导空气A。这样防止在吹出的空气A中产生 湍流。如果枢轴9a布置在脊6a、6b之间区域之外的上游侧,则由内壁表面21之一的第 二倾斜表面8a(8b)和第一翅片9引导的空气A很可能并入到由内壁表面21中另一个的第 二倾斜表面8b(8a)引导的空气A中,从而在空气A中引起湍流。如果枢轴9a位于脊6a、6b 之间区域之外的下游侧,则在第一翅片9和第二倾斜表面8a(8b)(其布置为沿第一翅片9) 之间引导的空气A的路径被限制在较窄的范围中。(第二实施例)下面将参照图15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如图15所示,脊6a、6b在沿空气A的气流方向TH的相同位置处彼此面对。第一 翅片9布置在对应于第一倾斜表面7a、7b和第二倾斜表面8a、8b的位置处。枢轴9a位于 第一倾斜表面7a、7b之间。在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调风装置1中,当第一翅片9如图15中的实线所示保持水平 时,沿气流方向TH在承座2中流动的空气A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行进。具体的,在 将空气A由第二倾斜表面8a、8b向第一翅片9引导之后,空气A的流动受到第一翅片9的 调整。然后,空气A沿由出口方向Π(表示的水平方向从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如图15中细双点划线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上倾斜时,第一翅片9布置 为平行于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和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沿气流方向TH在承座2中流动 的空气A的上一半由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向第一翅片9引导,然后由第一翅片9和上部第 一倾斜表面7b引导。从而空气A沿斜向上方向从开口 5吹出并进入乘员室20。沿气流方 向TH在承座2中行进的空气A的下一半受到第一翅片9和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的引导, 然后沿斜向上方向从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如图15中粗双点划线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第一翅片9布置 为平行于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和上部第二倾斜表面Sb。沿气流方向TH在承座2中流动 的空气A的下一半由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向第一翅片9引导,然后由第一翅片9和下部第 一倾斜表面7a引导。从而空气A沿斜向下方向从开口 5吹出并进入乘员室20。沿气流方 向TH在承座2中行进的空气A的上一半受到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和第一翅片9的引导, 然后沿斜向下方向从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在上述任一情况中,第一倾斜表面7a、7b倾斜以沿朝向乘员室20的方向变宽。因此,使吹送的空气A沿第一倾斜表面7a、7b移动的压力在倾斜表面7a、7b附近的区域W中 不起作用。因此,在通过开口 5之后,空气A根据第一翅片9的角度而沿各期望方向(诸如 水平方向、斜向上方向、以及斜向下方向)吹出。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也实现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优点。(第三实施例)下面将参照图16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如图16所示,与第二实施例一样,脊6a、6b在空气A的气流方向TH的相同位置处 彼此面对。第一翅片9布置在对应于第一倾斜表面7a、7b和第二倾斜表面8a、8b的位置处。 枢轴9a位于第二倾斜表面8a、8b之间。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翅片9可选择性地布置在如下的位置处第一翅片9保持水 平的位置(如图16中实线所示)、第一翅片9平行于第一倾斜表面7b和第二倾斜表面8a 的倾斜位置(如图16中细双点划线所示)、以及第一翅片9平行于第一倾斜表面7a和第二 倾斜表面8b的位置(如图16中粗双点划线所示)。因此,第三实施例实现了与第二实施例 相同的优点。(第四实施例)下面将参照图17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如图17所示,除了分别由第一倾斜表面7a和7b (靠近开口 5)相对于水平面形成 的角度K2和K4大于分别由第二倾斜表面8b和8a (远离开口 5)相对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 Kl和K3以外,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如图17中细双点划线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上倾斜时,第一翅片9布置 为基本平行于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和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因此,沿气流方向TH在承座 2中流动的空气A的上一半由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向第一翅片9引导,然后由第一翅片9 和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引导。从而空气A沿斜向上方向从开口 5吹出并进入乘员室20。 沿气流方向TH在承座2中行进的空气A的下一半受到第一翅片9和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 的引导,然后沿斜向上方向从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如图17中粗双点划线所示,当第一翅片9在下游侧向下倾斜时,第一翅片9布置 为基本平行于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和上部第二倾斜表面Sb。因此,沿气流方向TH在承座 2中流动的空气A的下一半由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向第一翅片9引导,然后由第一翅片9 和下部第一倾斜表面7a引导。从而空气A沿斜向下方向从开口 5吹出并进入乘员室20。 沿气流方向TH在承座2中行进的空气A的上一半受到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和第一翅片9 的引导,然后沿斜向下方向从开口 5吹出而进入乘员室20。在上述任一情况中,第一倾斜表面7a、7b倾斜以沿朝向乘员室20的方向较大程度 地变宽。因此,使吹送的空气A沿第一倾斜表面7a、7b移动的压力在第一倾斜表面7a、7b 附近的区域W中不起作用。因此,即使第一倾斜表面7b、7a的角度K2、K4较大,也可以根据 第一翅片9的角度将空气A沿各期望方向(诸如水平方向、斜向上方向、以及斜向下方向) 从开口 5吹出,而不会产生湍流。(第五实施例)下面将参照图18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除了脊6a、6b在沿空气A的气流方向TH的相同位置处彼此面对以外(与图15所
11示的第二实施例相同),该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第一翅片9布置在第一倾斜表面 7a、7b之间以及第二倾斜表面8a、8b之间。枢轴9a位于第一倾斜表面7a、7b之间。因此,第五实施例实现了与第二实施例或第四实施例相同的优点。所示的各实施例可进行如下变化。在各所示实施例中,如果位于空调调风装置周围的装饰面面朝下(如调风装置安 装在顶篷板中的情况),则脊6a可以位于空气A的气流方向TH中的上游侧,而脊6b可以布 置在下游侧。代替布置在中央仪表组的上部,空调调风装置1可以布置在仪表板12的对应于前 乘员座的一侧的部分中。空调调风装置1可以布置为使开口 5的长边5a沿上下方向定向。可以布置多个第一翅片9,且它们间隔开一定距离。在此情况中,各第一翅片9必 须以如下方式连接在一起各第一翅片9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总是相同。对应于每个内壁表面21的脊6a、6b的部分可以替换为曲面。具体的,下部第一倾 斜表面7a的大部分以及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的大部分可以是平坦表面,而下部第一倾斜 表面7a和下部第二倾斜表面8a之间的边界可以是曲面。此外,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的大 部分和上部第二倾斜表面8b的大部分可以是平坦表面,而上部第一倾斜表面7b和上部第 二倾斜表面8b之间的边界可以是曲面。在这些情况中,将第一倾斜表面7a的平坦表面部分与水平面之间的角、第一倾斜 表面7b的平坦表面部分与水平面之间的角、第二倾斜表面8a的平坦表面部分与水平面之 间的角、以及第二倾斜表面8b的平坦表面部分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分别定义为角度K1、角度 K2、角度K3、和角度K4。角度Kl至K4设置为处于各前述优选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空调调风装置,其通过承座的开口将空气吹入乘员室,其特征在于,一对第一倾斜表面,其在所述承座的内表面上彼此相对,各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与所述开口相连,并倾斜以沿朝向所述乘员室的方向变宽;一对第二倾斜表面,其在各所述第一倾斜表面的上游侧彼此面对,各所述第二倾斜表面连接至各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并倾斜以沿朝向所述承座的开口的方向变窄;以及翅片,其布置在所述承座中所述开口的上游侧,其中,所述翅片以如下方式进行布置在所述翅片定位为沿着所述两个第二倾斜表面之一的位置与所述翅片定位为沿着所述两个第二倾斜表面中另一个的位置之间,调整所述翅片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倾斜表面包括上 部第一倾斜表面和下部第一倾斜表面,所述两个第二倾斜表面包括上部第二倾斜表面和下 部第二倾斜表面,以及其中,所述下部第一倾斜表面和所述下部第二倾斜表面通过第一脊 彼此相连,以及所述上部第一倾斜表面和所述上部第二倾斜表面通过第二脊彼此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与所述 第二倾斜表面之一布置为彼此平行,该所述第二倾斜表面之一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位 于所述翅片的相对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枢轴方式支撑所述翅片 的枢轴于气流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脊和所述第二脊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长边定向为沿车 辆的宽度方向。
全文摘要
空调调风装置(1)包括具有长方形开口(5)的承座(2)、翅片(9)、和多个第二翅片(10)。第一翅片(9)沿开口(5)的长边(5a)布置在承座(2)中的下游侧处。各第二翅片(10)沿短边(5b)布置在承座(2)中的上游侧处。承座(2)包括对应于开口(5)的长边(5a)的一对相对的内壁表面(21)。与开口(5)的长边(5a)相连的第一倾斜表面(7a、7b)、以及通过脊(6a、6b)与第一倾斜表面(7a、7b)相连的第二倾斜表面(8a、8b)各自形成在承座(2)的相应内壁表面(21)中。
文档编号F24F13/10GK101900402SQ201010188580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9日
发明者三井靖之, 中野优介, 渡边广人, 长坂春树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