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结机自动化随动式首尾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5796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烧结机自动化随动式首尾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冶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烧结机首尾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烧结机的研发起步较晚,对堵漏风的研究亦相应的落后,但是相对的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就目前国内所使用的烧结机首尾密封装置来说,大部分都是由国外引进,后续经过生产实践、技术改进等方式来满足生产需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烧结机漏风率一般控制在30%左右,更有部分日本企业最低能达到20%,而国内普遍的漏风率在50%~70%之间。

烧结机主要漏风部位有:台车与风箱之间的滑道、烧结机首尾风箱、台车侧壁、双层卸灰阀、料面裂缝等等。其中机头机尾漏风率所占比例达到29%以上,为各漏风部位之首。

我国绝大多数烧结机首尾密封箱均采用密封板密封,由于烧结台车底部独特设计,密封板只能与台车的底梁形成密封,但生产中存在的落料以及底梁变形等情况,使得密封板不能够与底梁紧密接触,增大了底梁与密封板之间的摩擦,造成了密封效果差、密封板使用寿命短等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密封装置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烧结机自动化随动式首尾密封装置,其密封效果好,实现了自动控制,且安装方便、不易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烧结机自动化随动式首尾密封装置,它的构成包括:密封磙子中间固定有滚动轴承。横连杆一端焊接在轴承上,另一端与侧立柱铰连接,中间部位连接有液压缸。液压缸另一端与焊接在侧立柱上的托盘铰连接。侧立柱固定在底部支撑架上。同时驱动辊子与伸缩轮分别安装在底部支撑架的两侧,其中驱动辊子安装在远离风箱的一侧。支撑辊子焊接在侧立柱上。转向辊安装在滑道支撑侧壁上,其中转向辊子处于风箱凹槽内部,转向辊子处于凹槽边缘处。装置整体由外部密封带包裹。

上述自动化随动式首尾密封装置,所述密封磙子1材质为碳素钢,长度为1000~1200mm,其上包裹有40~60mm厚的耐高温弹性体,磙子中间部段与长度为60mm的滚动轴承固定,三组密封磙子1分别对应台车的三根底梁。

所述横连杆5与液压缸3之间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固定在液压杆顶端,与横连杆5紧密接触。传感器接入中控电脑,中控电脑输出信号反馈到液压缸3。

所述驱动滚筒4架装在底部支撑架12的两横梁之间,表面覆盖一层5~8mm厚的耐高温橡胶。驱动滚筒4与伺服电机相连,伺服电机接入中控室,与台车同步控制。

所述转向辊与风箱之间固定有石墨条,并与之紧密接触。

所述装置沿台车运动方向有三排密封磙子1,沿台车宽度方向有两排,另可根据台车底宽度加减排数。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述装置摒弃以往密封盖板式设计,采用新型耐高温密封材料,配合密封磙子上覆盖的耐高温弹性材料,能够更好地适应台车底梁变形,不会出现因底梁变形或者烧结矿的卷入而使密封盖板整体下移的现象;

2)本发明所述装置外部构架均由磙子组成,在与密封带接触时只有滚动摩擦,大大降低了摩擦系数,便于密封带的传动,同时能够及时的将散落在密封带表面的烧结矿料排除;

3)本发明所述装置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可根据横连杆与液压缸之间的压力传感控制密封磙子与台车底部的位置关系,使得密封磙子可深入到台车底两横梁之间的连筋处,能够更好地起到密封作用;

4)本发明所述装置自转速度设定与台车运行速度一致,可使密封带与台车相对静止,降低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增加了密封带的使用寿命;

5)本发明所述装置密封带与风箱之间通过转向轮接触,转向轮与风箱之间用石墨条密封,石墨在起到密封的同时也可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

本发明所述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降低初安装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装置与台车底梁接触位置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密封磙子1、外部密封带2、液压缸3、驱动滚筒4、横连杆5、伸缩轮6、支撑辊子7、侧立柱8、风箱侧壁9、转向辊10/11、底部支撑架12、托盘13、台车底梁14、底梁连筋1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烧结机自动化随动式首尾密封装置,其结构为:密封磙子1中间固定有滚动轴承,滚动杆上覆盖有40~60mm厚的耐高温弹性材料,弹性材料与外部与密封带2接触,并在其带动下转动。横连杆5一端焊接在轴承上,另一端与侧立柱8铰连接,中间部位连接有液压缸3,横连杆5连同密封磙子1在液压缸3的作用下可围绕侧立柱8上下移动。液压缸3另一端与焊接在侧立柱8上的托盘13铰连接。侧立柱8固定在底部支撑架12上,底部支撑架12承受所有装置重量,并固定在滑道支撑侧壁上。驱动滚筒4与伸缩轮6分别安装在底部支撑架12的两侧,其中伸缩轮6固定在靠近风箱9一侧,驱动滚筒4架装在远离风箱9的一侧并与伺服电机衔接。支撑辊子7焊接在侧立柱8上,与台车底部保持一定的距离,其最大高度低于密封磙子1下移所处最低点位置。转向辊10、11安装在滑道支撑侧壁上,其中转向辊子10处于改造后的风箱9凹槽内部,转向辊子11处于凹槽边缘处,转向辊子11与风箱9之间加装石墨条并与二者紧密接触。装置整体由材质为耐高温芳砜纶织物的外部密封带2包裹,宽度与台车滑道宽度相等。

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发明具体使用过程:

(1)如图1所示,驱动滚筒4外接伺服电机并保证传动比为1∶1,电机接入中控室,计算并设定其转速,保证滚筒线速度与台车运行速度一致。这样外部密封带2就能够在滚筒带动下,以相对于台车底部静止的状态进行运转;

(2)如图1所示,横连杆5与液压缸3连接,液压杆末端固定有压力传感器,使其与横连杆5紧密接触。设定50N左右的压力为传感器起始压力,之后装置运行中的压力变化通过传感器信号变换传递到中控电脑,经过中控电脑的分析,将反馈信号作用到液压缸3,控制其上下移动,以保证压力传感器示数始终维持在设定值;

(3)台车缓慢运行入密封装置后,通过底梁14对密封带2以及密封磙子1的挤压,改变横连杆4的受力大小,并通过其将力的改变传导给压力传感器。当台车运行到底梁14与密封磙子1正压接触位置时,液压缸3处于最小伸缩位置。此时覆盖在密封磙子1上的耐高温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做适应台车底梁形状的变形,来达到磙子与底梁的紧密接触的目的;

(4)如图2所示,当台车底梁14缓慢远离密封磙子1时,其对磙子及密封带2的挤压力逐渐变小,液压杆持续推出,直至密封磙子1与底梁横连筋15接触为止,并保持一定的正压力,此时液压缸3处于最大伸缩位置,台车底梁14与密封带接触,密封带2将台车底部小 范围包裹,形成严密的迷宫式密封。

(5)伸缩轮6压紧力远小于压力传感器预设力,且对力的变化反应灵敏。密封磙子1上移过程中,底梁14始终挤压密封带2,使其逐渐绷紧。绷紧的密封带2挤压伸缩轮6,使装置整体周长变小,给密封带2提供足够的变形长度。

(6)上述过程重复进行,阻断了空气从台车底部进入风箱的路径。另一方面,风箱9经过改造后的凹槽、转向辊子10/11和密封带2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防止空气经密封装置与风箱壁之间的空隙进入风箱9,使装置整体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